寇美芹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200
手术室护理的良好开展,能够为手术治疗安全、高效的进行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手术治疗期间,需要做好手术室人员、物品及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每一个护理环节都能够严谨、精细的处理,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规避各类风险因素,保障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融入到手术室护理中,能够对于各项护理措施进行优化,提升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减少各种延缓恢复的干扰因素,进而满足患者对于快速康复的需求[1]。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2020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中,男/女=30/23,年龄范围23~75岁,平均年龄(46.73±6.93)岁。对照组中,男/女=28/25,年龄范围25~71岁,平均年龄(46.49±7.11)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前准备充分,手术室内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并将术中所需的器械、仪器、药品以及其他医疗物品放置于制定位置,将手术室内温度调节至合适的范围。手术治疗期间,根据手术类型,采取正确的手术体位。在安置体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暴露手术部位,适当固定肢体。对于受压部位,需要采取相关防护措施。术中监测患者的体征状态,做好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等工作。完成手术后,持续进行体征监测,观察其神志变化,警惕躁动的发生。患者各项体征指标处于稳定状态,由巡回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进行监护。
观察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①术前:术前准备阶段,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讲解疾病知识和介绍手术方法,询问患者的意见和看法,了解其实际感受,耐心解答患者担心的问题,避免其过度焦虑,预防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强调手术治疗在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同时也需要告知其手术治疗期间的风险因素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实施超前镇痛,适量给予镇痛剂。
②术中: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对话、交流,彼此相互熟悉,营造轻松的氛围,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缓解其紧张、焦虑的心情。手术治疗期间,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2~24℃左右,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使用循环水毯,将手术床温度调节至合适的范围。尽量减少皮肤裸露,注意术野之外部位的保暖,减少热量的流食。在血液输注、输液前,血制品、液体均需要进行加温处理,进而维持体温的稳定。针对各科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③术后:术后实施疼痛护理,采取药物镇痛的方式,配合以心理暗示、分散注意力等方式。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术后2h可适量饮水。术后6h可进食流食。尽早拔除引流管、尿管,降低感染风险。
2.1术后恢复情况观察
表1 术后恢复情况观察
2.2术后并发症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手术治疗的安全、顺利开展,需要以优质的手术室护理作为基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该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标,根据手术治疗的实际需求,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2]。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开展,实现对手术室护理措施的优化,达到减轻手术创伤应激的效果,进而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微创技术的同时,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精神状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镇痛药物,降低感染风险[3]。术中加强体温管理,预防术中应激反应的发生。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措施,尽早拔管,有助于加快术后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干扰和影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实施,能够根据患者手术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实现快速康复[4]。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