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丰霞 王晓斐 于婷婷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200
2型糖尿病作为糖尿病患者中极为多见的一个类型,大约90%糖尿病患者都属2型糖尿病类型,以35-45岁人群为高发群体,通常是因为多个因素影响而使得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进而导致血糖水平逐渐增高,患者常常会表现出多尿、消瘦或者是体重减轻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控制血糖水平,当机体长期处在一个高血糖状态下,会导致体内血管、微血管以及神经等发生病变,最终给患者心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合理控制血糖水平[1]。当前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方式进行血糖控制治疗,以往常规药物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安全性上存在一定不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双胍类降糖药物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可以发挥出显著效果。对此,本文就我院患者针对双胍类降糖药物疗效展开探究。
1.1基础资料 此次主要从2019年1月-2020年6月内随机挑选我院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已经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与药物过敏者,且都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研究两组,各41例,常规组男女比重21:20,年龄界限在47-70岁内,平均(62.38±1.54)岁;研究组男女比重22:19,年龄界限在48-69岁内,平均(63.14±1.37)岁;两组资料经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统一进行饮食控制、运动干预等治疗;常规组常用常规药物治疗,主要给予患者瑞格列奈片口服治疗,每次口服6mg,1次/d。研究组则采用双胍类药物治疗,给予患者盐酸二甲双胍药物口服治疗,每次口服0.5g,一天1次,若是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则可以适当增加每天剂量至1.0g,持续治疗2个月时间。
1.3观察指标 检测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蛋白水平指标;同时观察统计用药后患者腹泻、头晕以及呕吐等不良反应。
2.1统计血糖指标 如表1数据显示,两组治疗前血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
表1 统计治疗前后血糖指标
2.2用药安全性分析 经统计,常规组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腹泻、2例发生头晕、1例出现呕吐,总发生率14.63%;而研究组所有患者中只有1例出现头晕反应,总发生率2.43%;两组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
2型糖尿病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当患有疾病后,通常会导致机体多个代谢功能发生紊乱,若是没有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则可能会引发感染,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必须及时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2]。
通常情况下,针对2型糖尿病临床主要采取饮食运动干预,并结合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以往常规药物难以取得理想药效,双胍类降糖药物是近几年逐渐应用于治疗的首选药物,当患者服用盐酸二甲双胍后,能够促使肝糖原异生与肝糖原输出逐渐减少,并有助于胰岛素和受体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防止胰岛素抵抗,不会给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过程造成刺激;同时二甲双胍还能够帮助外周组织快速吸收葡萄糖,以加快葡萄糖无氧酵解,所以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3-5]。从结果统计可见,研究组各项血糖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组间对比显著差异。
综上,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