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开静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凉山 615000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无菌性炎性病变,可于韧带、肌腱、滑膜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病,典型症状为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肩关节主要由肩胛骨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属于球窝关节,灵活度较高,当关节滑膜处水肿或肱二头肌肿胀时,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组织液,可引发肩周炎。发生肩周炎后,可限制肩关节活动度,引发肩痛,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临床以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为治疗原则,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选取56例肩周炎患者开展研究,分析小针刀与关节松动训练联合方案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1资料 时间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样本共计56例,均确诊为肩周炎,随机分组。观察组,16例男、12例女,年龄40-78岁,均值(57.74±15.86)岁,病程1-9月,均值(4.62±3.08)月,其中12例左肩病变、14例右肩病变、2例双肩病变;对照组,17例男、11例女,年龄41-79岁,均值(57.76±15.92)岁,病程2-10月,均值(4.65±3.12)月,其中11例左肩病变、16例右肩病变、1例双肩病变。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所有肩周炎患者知情同意,对比56例患者数据,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关节松动训练治疗,常规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关节松动训练,每日一次,持续训练10日,训练流程如下:指导患者坐位,医生辅助下将肩部外展至50°,随后托住患肢肘关节缓慢内旋,与此同时,外推肱骨,每次持续15s,持续20次;指导患者站位,医生将手放置在腋窝下方,另一只手抓住患肢肱骨远端逐渐拉向指尖方向,每次持续15s,持续20次;指导患者取站位平举患肢,医生用手托住患肢内侧肱骨远端,另一只手托住肱骨推向肩部,每次持续10s,持续40次。
观察组配合小针刀治疗,指导患者坐位或卧位,将上肢及肩部裸露,利用右手拇指在患者肩部冈上肌、冈下肌、肩胛骨脊柱缘、喙突户峰下、结节间沟、三角肌止点及圆肌低止点等部位确定疼痛点,利用龙胆紫标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选择小针刀,刀口线平行肱骨纵轴刺入标记处,纵向切3刀,以深度到达筋膜处、局部出现胀痛或酸痛感为宜,若小针刀进入受阻,可横向剥离3刀,待刀下出现松动感后出针。完成上述操作后,准备创口贴覆盖创口,若单次疗效不佳,1周后再次治疗。
2.1组间VAS评分对比 肩周炎患者经医疗干预前,观察组VAS评分(6.45±1.14)分与对照组(6.47±1.16)分对比,t值为0.0651,P>0.05;医疗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2.75±0.89)分与对照组(4.16±0.98)分对比,t值为5.6360,P<0.05。
2.2组间关节活动度对比 治疗前,组间上举、外展及内旋等关节活动度对比,P>0.05;治疗后,组间上举、外展及内旋等关节活动度对比,P<0.05。如表1。
表1 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分析表
肩周炎临床发病率较高,高发于肩关节邻近韧带与滑膜囊组织。结合人体解剖结构分析,肩关节活动度较大、灵活性较高,但稳定性不佳,损伤风险较高,且肩关节功能与滑膜囊、韧带等软组织关系密切,因此一旦肩关节发生炎症,可损伤邻近软组织,引发粘连、堵塞、挛缩等症状,进而影响肩关节功能及正常活动范围。目前临床治疗肩周炎常规方案为关节松动训练,对患肢进行肌肉按摩,可松懈黏连组织,促进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但结合相关研究分析,采取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肩周炎,起效较慢,且远期疗效不佳,因此尝试辅以小针刀治疗[2]。针刀似针似刀,在医疗器械中,兼备中西医治疗优势,针体与传统针灸中“毫针”相似,而针尖与西医手术刀“刀刃”相似。采取小针刀治疗,具备活血益气、疏通经络、促进炎症吸收等功效,可松懈粘连及瘢痕组织,恢复肩关节局部动态平衡。小针刀治疗期间,针体刺激病灶局部,可活血益气、疏经通络,进而缓解疼痛,而针刀“刃”剥离炎性组织与粘连组织,可促使软组织自由活动,恢复关节平衡[3]。结合本次研究分析,观察组VAS评分显著降低,且上举、外展及内旋等关节活动度显著提升,提示小针刀辅以关节松动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可减少机体组织损伤,缓解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肩周炎患者选取小针刀辅以关节松动训练治疗,可有效解除病变组织粘连,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具备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