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困境、目标与途径
——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6-23 01:41黄兆军
职教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高职

□黄兆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升级。为了争夺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相应的顶层设计和产业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意味着大量新的人才需求,而高等工程教育则是培养产业人才的主阵地,因此高等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新兴产业领域大量的人才缺口必然催生新的工程教育需求,在此背景下尽快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建设新工科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现实而迫切的需求,这也是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支撑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需求,教育部从2017 开始持续召集了相关的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研讨新工科专业建设,陆续发布了“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北京指南[3]”,拉开了中国本土化工科教育改革的序幕。但是,截止目前为止的所有这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是针对本科类高校,在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还几乎是空白,还缺少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配套理论和成功实践案例。而中国数量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则是培养需求量最大的新兴产业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因此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问题,是需要面对的更加迫切的焦点问题,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困境

2019年以来有超过200 多所本科类高校相继设立了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工科专业,可以说目前本科类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进行的是如火如荼,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高端研发类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产业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高职院校更迫切的需要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但是纵观全国2000 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现状,却发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远滞后于本科类高校,究其原因还是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本科类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区别,其新工科专业建设更不能完全照搬本科类高校的做法,而是要在国家新兴产业战略需求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区域和行业急需的新工科技能型人才。怎样破解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困局,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的新路子,是每一所正在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都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珠海市唯一的一所公办地方性高职院校,精准对接珠海产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可以说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目前该校正处在由综合类向工科类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工科专业建设成为了该校的主攻方向,笔者作为该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以所在的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总结和阐述当前高等职院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可能面临的共性困境:

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新经济业态下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区域、行业和企业都在迅速转型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这种转变其速度超乎想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这必然导致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少院校和相关部门显然对当前的现状缺少足够的敏感度,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工科教育阶段,导致新工科专业建设步履缓慢。

顶层设计缺失。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工程,涉及到专业设置、办学定位、资金投入、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没有完善的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作为依据,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操作上必然是困难重重。

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模式固化。专业设置数量较多,与学生人数不匹配,有限的资源分散严重,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同时,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制度未得到持续有效的执行,产教融合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和变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日益严重。

资源整合严重不足,跨学科融合建设还未真正起步。新兴技术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这就意味着新工科专业建设不再是单一学科的传统工科建设模式。新学科建设意识不强,无法有效整合高职院校内各个二级学院的各类资源,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这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科特色不明显。为了“赶时髦”而设置新工科专业,在建设之初缺少认真细致的调研和规划,没有很好的与本区域或本行业的新需求相契合,以直接更改专业名称或者临时凑队伍的方式设置新工科专业,从而导致新专业定位不明确,从而无法彰显学科新特色。

新工科专业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新工科跨界融合的基本特征,就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必须是掌握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但是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新工科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培养出直接可以用于新工科专业教学的专门师资人才,因此就造成了新工科专业建设不得不面临着师资匮乏的困境,这是当前阶段所有高职院校都要面临的阻碍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新工科专业规划之初就没有真正考虑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上还是在摸索着走一步看一步,缺少诊断和评价,进展缓慢,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目标

新兴产业涉及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先进制造等领域,这些新兴技术正是当前各个国家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建设新工科专业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洞悉新时代新经济业态,掌握区域和行业的发展新需求,找准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要以服务国家、区域、行业和市场为导向,坚持开放和融合,以锐意改革和主动创新的思维,以产教融合、创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为途径,以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借助于学校本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围绕着新兴产业领域的新职业构建新工科,着力破解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困局,加快培养新兴产业领域所需的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在新工科人才的结构和数量上都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新路子。与高职院校传统的工科专业相比,新工科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卓越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在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更加的宽泛和融合,因此新时代的新工科专业人才需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

(一)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新兴技术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已经不再是某一领域单一学科的,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这就要求新工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尽快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快的掌握新技能,储备新知识,更好的适应新职业。

(二)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新经济业态背景下新兴产业的生产现场更偏向于柔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对具体的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式的操作,其生产工艺、操作流程等方面的灵活性更强,所使用的设备数字化程度更高,要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完全胜任,这就对新工科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设计者”,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质量官”,每个人都要动脑筋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全流程中,贡献自己的才智,这就要求新工科专业的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高的职业素养

新兴产业所涉及到人工智能、5G 通信、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每个新兴产业的从业者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家国情怀,爱国敬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因此,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应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界整合、创新思维、卓越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适应新一代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途径

“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把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就为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工科类或含有工科专业的高职院校应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努力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或者新增工科专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新工科必须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时代的新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国家战略,认真研究市场新需求,努力对接新技术,通过树立新理念、探索新路径、研究新模式、创新新载体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新经济业态下新职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到底怎么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新工科专业,笔者所在的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一所身处珠海经济特区、多校合并建立的高校,从创校初期的磨合、转型,到加速发展期的优化、改革,学校始终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去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迎难而上、创新发展、兼收并蓄,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内涵发展,立足学院的传统和优势,立足珠海,以服务社会为基本宗旨,精准对接区域经济,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大力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

(一)以新理念促新发展

转变思想理念,以新战略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得益于经济特区的特殊地位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4],珠海市的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战略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早就颇具规模,智能制造、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新兴产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作为承担为本地培养技能型人才重任的唯一的一所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迅速转变思想理念,系统调研和分析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基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和需求(如下图1所示),对学校自身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诊断,提出了“以新战略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大力发展新工科,推动学校新发展”的新理念,并且将其纳入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中,以学校党代会和全校教职工大会的形式向全校进行宣传,统思想促转变。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围绕珠海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精准布局,探索建立服务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新工科专业。认清形势,转变理念,统一思想,这是高职院校建设新工科专业的基础条件。

图1 珠海经济特区新时代产业发展规划

(二)新工科专业建设要从“源头”抓起

新工科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大、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二级学院或者一个专业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进才能真正做好,因此从“顶层设计”这个源头开始抓起,这是高职院校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一步。从学校的层面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让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能够真正做到“有定位支撑,有制度可依,有流程可走,有资源可用”,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以笔者所在的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了有效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通过学校党代会的形式将“优先发展新工科”纳入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创新驱动、精准发展和融合发展三大战略,确立了“共建共享”的工科专业建设新思路,以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标准建设、打造专业品牌为基本任务,从资源整合、专业设置、教学组织、资金投入、师资队伍、评价验收等各个方面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从而保证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可操作性。同时制定了总体的改革计划,增加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特别是高职院校内的二级学院,作为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具体承担者,更需要改革现有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其可以迈开步子往前走。因此学校重点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实施二级学院综合改革计划,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和权限,构建校院两级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调整、优化二级学院设置和专业布局,服务珠海高端制造产业,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创新活力,为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实施保驾护航。

1.优化工科专业结构。紧密对接珠海市的主导产业来设置和调整专业,建立“工为主体、文经两翼”的专业架构。专业建设要从学院办学“自弹自唱”向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转变,按照珠海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从经费、设备、人员等方面优先支持新工科专业发展,积极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来优化专业建设,培养新兴产业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推进新工科专业标准建设。要促进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重点专业参加专业国际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完善课程更新机制,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扎实提高课程质量,推进中外联合培养专业的课程标准建设和学分互认。

3.致力打造新工科品牌。要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以提升实训水平、构建完善的实训体系为重要保障,打造新工科专业品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三)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工科建设新平台

与传统工科专业相比,新工科具有融合、交叉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要“举全校之力”,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走共享共建的新路子,从硬件到软件,从空间到时间,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统一协调,优化供给,形成合力,以融合变革的方式搭建跨学院、跨专业的资源共享新平台。以笔者所在的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着力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凝神聚力打造新工科大平台,有力推动了新工科专业建设。

1.从学校内部整合资源。本着“集约、共享、高效”的原则,紧紧围绕着“向工科类院校转型,重点优先发展新工科”的新定位,对整个学校的组织架构,专业设置、实训资源、课程体系、师资配置、经费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变革性的整合。首先要摸清家底,这是资源整合的前提,可以聘请校外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校的所有资源要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审计,列出资源清单;其次要调整架构,紧贴国家、本区域和新兴产业的最新发展需求,对非工科类二级学院和专业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契合度进行二次评估,可以考虑撤销与学校发展定位契合度小的二级学院和部分非工科类专业,升级或新增部分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工科专业,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办学效率;最后进行内部资源的二次配置,对校内所有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不再以各个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分配和组织,而是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和调配机构,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建立全校性的公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所有的实训资源;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上,不再以某个专业为出发点,而是基于专业群的理念统筹规划,建立跨专业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工科融合发展的需求。

2.从学校外部吸引资源。为了更好地支持新工科专业建设,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政府、企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的联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助推新工科专业建设。一是要积极加入或主体参与组建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社会组织,例如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联合会、职教产业联盟、职教类学会和协会等,通过这些外部的职教平台时刻了解职业教育和新工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为本校新工科专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讯息。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的纽带作用,与其他院校建立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工科发展机制;二是要深入挖掘学校与外部企业的“最大公约数”,寻找公共利益点,从而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时代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在逐步向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对新型工科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多,而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目标恰好满足了这些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就有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作为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个有利的契机,与企业加强主动联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职业培训、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面对接,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这个大平台不但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资金、场地、师资、实训等方面的资源,还能使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贴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充分利用国家和各省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划政策,为本校新工科专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就及时的抓住了本校作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示范校建设单位的契机,积极争取到了市政府财政支持累计达6.5 亿元,相继建成了新工科实训大楼、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等,累计投入8000 万元用于新工科专业实训设备的配置,从而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最大的基础保证。

(四)深化改革促成效

1.变革课程体系。新工科“跨界、融合”的基本特征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要做出调整[5]。改革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交叉融合类和创新类课程,这是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密切跟踪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接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俱进。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改革环节坚持“柔性替换,创新融合”的原则,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专业课程融合,突出新工科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系统整合,构建一个全过程、多层次、重实践、开放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以往只是把双创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局面,深度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专业课方面,用交叉融合类课程逐步进行替换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的工控信息安全专业为例,其专业课程的改革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新旧课程体系对比(以工控安全专业为例)[6]

2.改革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工科教学模式以外,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新工科教学相融合。面对信息技术正在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迅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新工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融合发展,实现新工科教学的信息化,具体涉及信息化教学理念更新、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等各个方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网专业(方向)的“高压供配电”课程由于涉及到高压部分,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往此类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偶尔会组织学生到供配电场所现场参观一下,效果甚微,而现在则以虚拟现实仿真手段辅助教学,特别是涉及到高压开关类器件操作的内容,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可以仿佛身临其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3.培育师资队伍。针对新工科师资匮乏的现状,要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首先就是要深入挖掘内部潜力,从内部选拔和培育复合型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其次就要加大外部人才的引进力度。以笔者所在的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内通过专题培训、职称评定激励、绩效工资激励等具体措施吸引和培育愿意从事新工科专业教学的教师;而对外则加大对新工科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涉及到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5G 等领域的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招聘,不断充实新工科专业教师队伍。在具体操作上,积极参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发挥高层次、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支职教理念先进、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工科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行业、职教领域领军人物、企业技术技能大师到学院工作,形成高层次“教练型”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加强新工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加强国家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广东省教学团队的培育工作。

4.深化产教融合。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力度,在落地和实效上下功夫,这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珠海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同步规划,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互促共进。继续推动学院与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在专业建设、协同育人、实训就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校办企业”“引企入校”“企业办校”“校企一体”等合作方式,着力打造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新工科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五)积极探索全方位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要保证新工科专建设作出成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诊断和评价手段,来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以笔者所在的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和完善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在新工科专业全部引入IEEET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借助于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从专业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履行责任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的专业诊断和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保证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新时代新经济业态背景下,大力发展新工科专业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怎么建设新工科专业,建设什么样的新工科,这是每个正在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必须要认真思考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的尝试和探索,充分评估自身优势,结合区域及行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新理念为基础,以新制度为保障,以新平台为支撑,以新改革促发展”的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子,成效显著,值得借鉴。新工科专业建设涉及面广,要素多,是个长期的需要所有高职院校一起来推动的艰巨任务,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转变理念、破除壁垒、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教育改革。笔者后续将进一步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高职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