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梅
[摘 要] 结构化教学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整体、系统地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通过连续、关联、循环的结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把握学科学习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这对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层级分析、自主探究、任务驱动、搭建平台、整合实践这几个方向进行具体探讨,以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信息获取、处理与利用的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结构化思维;碎片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也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时间越来越零散和碎片化,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养成与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展结构化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碎片化知识关联为整体性结构,不断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一、由浅入深,进行层级分析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是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繁的认知发展结构的。因此,要系统性地培养及发展学生的结构性发展能力,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及课堂目标进行层级性分析,通过教学设计的层次化来引领学生形成与应用结构化思维。
例如,在教学“文本与表格信息加工”时,教学设计需要讲求层次性,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与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文本、表格等形式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并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去直观地展现这个规律,以恰当的呈现效果及合适的图文混排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意图,以此来培养及发展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与能力。这种方法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进行的教学设计,也是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结构化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关联起来,将其纳入整体的知识结构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发展认知结构、深化结构思维。而这种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对知识板块与教材结构的整体认识与精准把握,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知识建构和认知建构。
二、自主探究,给予想象空间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可以说,操作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方式。因此,教师要将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完成操作任务。
例如,在教学“建立主题网站”时,需要学生通过建立主题网站的方式,经历网站的选题立意、设计规划、开发制作与发布管理的完整过程,这样线性的知识结构本身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指导,设计和建立一个主题网站。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了网站的设计中去,建立了有创意、有想象的网站首页,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自主探究活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信息技术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有序的思考、逻辑性的推理,从而有利于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发展。
三、任务驱动,开发学习潜力
任务驱动指的是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一点,教学任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层次性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获得相应的发展,开发学习的潜力。
例如,“文本与表格信息加工”这节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区分与课堂三维目标的差异化设计,教师需要应用任务驱动法去开展和组织教学。文本与表格的信息加工是要有具体的数据案例支撑的,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这次活动的评比项目有三个:纪律、卫生和礼仪,每周评比一次,每三次公布一次评比结果。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对三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输出评比结果与分析报告。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行了分工,将任务细分为利用表格记录每周原始数据,统计每周各班总分情况以及利用文本与图表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评比结果。学生最终应用二维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三个指标数据的对比情况,并加以简短的文字说明,非常的直观清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任务的驱动,学生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从了解、熟悉再到实操应用的进阶与升华,这对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及信息技术意识均有一定的帮助,具有积极的教学效用。
四、搭建平台,展示个性作品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而言,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空间是很大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创造性产出,其中搭建班级信息技术作品分享与交流平台的方式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例如,以“建立主题网站”这节教学内容而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完成了一些网站设计的方案,甚至还有的小组真正建立了主题网站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贡献了很多精彩的创意,比如有的学生想要建立校园原创文学的网站,还有的学生想要建立体育赛事、足球赛事、软件下载、游戏攻略等方面的网站,并有自己关于这个网站设计的基本构想与大体方向,这些都是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可以搭建一个信息技术作品分享平台,如云盘、微信群、学校网站等,让学生上传自己的作品,以这样的形式来保存和展示学生的个性作品。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产出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而搭建平台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和分享学生的个性作品。与此同时,当这个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学生也会在观摩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同学的创意,或者是发现可以优化和改进的地方,输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分享与交流的形式。
五、整合实践,激活创新意识
知识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学生理解知识与获取知识的结构性逻辑与脉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指导及服务生活实践,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应用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去,如“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动画、视频及应用”等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综合应用文本、表格、图像处理等教授内容,制作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日历,在融会这些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加上学生自己的创意与想象而得到的学生个性化作品。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学生结合图像、视频信息加工的内容制作了介绍自己的精彩视频,还有的学生应用文本、表格、图像处理工具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学习规划表及时间安排表等。学生真正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设计和制作了生活中可以用到的作品。
由此可见,通过应用结构化思维的形式,可以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强化与建构碎片化知识的关联性与结构性,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融通、建构知識。因此,除了文中探讨的由浅入深、自主探究、任务驱动、搭建平台、整合实践这几个方向以外,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创新更多元、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高中信息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设计逐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让学生循着结构化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思维共振,以此来推动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共同发展,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成长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倪洁.结构化思维打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之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26).
[2]朱丽花.初探结构化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19).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