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因+基金+基地”驱动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1-06-22 16:32赵小虎石磊伍玉鹏姜炎彬邱国红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生态学培养体系

赵小虎 石磊 伍玉鹏 姜炎彬 邱国红

摘要 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基因+基金+基地”驱动构建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的使命、课程内容、平台搭建、创新思维、基地建设、实践技能等方面对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并指出了实施该培养体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S-0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9-0266-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9.07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talents in China,and put forward an idea of ecological excellent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driven by “gene,fund and base”.Specific measur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xcellent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were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mission on talents training,course content,platform construction,innovative thinking,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skills,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training system was also pointed out.

Key words Ecology;Excellent talents;Training system;Construction

生态学是解决人类同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学科,是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也是当前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污染与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如全球变暖、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污染等[1]。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生态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学卓越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为守护绿水青山,新时代生态学卓越人才必须兼具前沿科学理论和野外实战技能。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在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3]。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以“基因+基金+基地”驱动构建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即围绕守护绿水青山的灵魂使命,培养懂科学内涵、有创新思维、会实战技能的新型人才[4]。

1 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方案设置不周全,课程内容知识不新颖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大多依托于传统的生命科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等学科进行建设。因此,生态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置、教材选择、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存在“知识不集中、特色不突出、内容有重复”等问题。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等,极大地限制了生态学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

1.2 教学与科研之间联系不紧密,实践基地不规范

长期以来,生态学教学多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实验与实习等教学环节则相对薄弱。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未能很好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教学设计,忽视教学互动和反馈;重视课堂讲授,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训练。与此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长期被忽视,现有基地资源不能满足生态学专业学生实践和实习的需要。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将课本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机会。

1.3 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引领行业能力不足

由于沿用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现代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匹配产业发展的新需求。由于条件限制以及师资原因,学生的实践训练弱化,学生在实习实践基地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创新思维和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会直接导致毕业生在生产实践中引领行业的能力不足。

2 构建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

以绿水青山红色基因为指引,以前沿知识为指导,更新并构建与时俱进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因);以省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基金项目为载體,培养科学创新思维(基金);以校外实习基地为练兵场,以合作企业为战场,掌握一套技能(基地),形成“六个一”的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即坚定一个使命(守护绿水青山)、打造一批金课(慕课、百门精品课)、搭建一个平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创新一种思维(基金项目、创新实验)、建设一片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掌握一套技能(企业生产实践)。

3 构建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措施

3.1 坚守一个使命:以红色基因武装课堂,以守护绿水青山为人才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色基因武装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创新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充分挖掘课程关注生态、关注环境的特点。从“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等结合点出发,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5]。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带动生态专业核心课程和课堂改革。在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和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传输“坚定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学专业人才的价值观和使命。

3.2 打造一批金课:以课程建设和教材编订为根本,打造一批专业金课

结合国家对实践创新型生态学卓越人才的需求,深度梳理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兴趣。结合该领域的生态热点问题,挖掘课程中与授课教师科研课题相关的知识点,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社会应用热点融合到课程相应的内容中。实现科教融合,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结合生态学的“生物”核心,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或优化分子生态学、生态毒理学、微生物生态学等课程;基于生态工程设计、生态修复等社会实践需求,增加或优化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研究法、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等课程,打造一批既有专业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前沿,又有时代特色、专业特色、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金课[6-8]。

3.3 搭建一个平台: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根本,搭建创新交流的平台

完善“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立体化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构建“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创新”3个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大学生在实验室科技创新中的科学问题为映像,反馈指导课堂教学,以“科教融合-实践创新”一体化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以省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实验、与国内外生态领域前沿专家进行科学研究交流的平台。

3.4 创新一种思维:以科学基金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以教师主持的各类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学生主持的“本创”“国创”“省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SRF)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吸纳学生主动参与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激发其科研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训练并强化其专业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科学研究中的科研思维、科研问题解决方案、科研成果、科研经历与经验共同形成鲜活的科研案例。在实验室现场讲授科研案例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和领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方法与路径,最大化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

3.5 建设一片基地:以实验实习基地为阵地,建成规范化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现有的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观测基地,建设综合实习基地。加强校外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构筑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功能完备的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和实践训练平台,实现“实验室–科研平台–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以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为阵地,通过合作、建设改造成为规范化的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基地支撑生态学科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9-10]。

3.6 掌握一套技能:以校企合作为纽带,训练学生开展生产实战的技能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提升校内外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的功能,与生态环境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生产实战的纽带。将课堂和实验室知识与生产实践进行耦合,训练学生开展生态实战的本领。在生产实践中,对师生的实践能力互促共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专业导论课、创业案例课、企业家论坛、企业班主任制度、教学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在生产实战中的技能。

此外,为保证各措施的实施效果,在“六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将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进行同等考核。加强教师教学组织建设,构建生态类大学生教学实习评价体系[11]。同时,以实践环节为重点,完善学生考评体系,制定生态类大学生教学实习评价原则,充分保障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图1)。

4 结语

通过实施“六个一”具体措施,将有助于推动生态学科办学特色的深度强化,使学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使教师教学与实践指导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整体上更加适应新时代生态学相关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有效解决了生态学毕业生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生产实践适应能力不强、引領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骆世明,秦钟,等.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 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

[2] 林长存.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24-27.

[3] 王建柱,张文丽,陈芳清.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2):211-212.

[4] 张炜.新农科建设中一流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1-3.

[5] 伍玉鹏,胡荣桂,赵劲松,等.“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9(3):89-91.

[6] 赵小虎,邱国红,伍玉鹏,等.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驱动的环境生态类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6):271-273.

[7] 赵小虎,刘震,胡承孝.高等农林院校分子生态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366-368,371.

[8] 伍玉鹏,王佳,赵小虎,等.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探索:以《现代生态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40-341,344.

[9] 姜炎彬,伍玉鹏,胡荣桂,等.“生态学”课程的“三元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3):54-57.

[10] 伍玉鹏,胡荣桂,万小琼,等.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4):223-224.

[11] 王旭,葛成军,李佳灵,等.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9):125-126,143.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生态学培养体系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论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