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秀浓
【摘要】课堂是教师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频繁而又密切的连接。英语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加快脚步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我们的聚焦点。因此,展开新的教学课堂理念,与时俱进,是新形势下的指挥棒。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又是国际化语言,其地位不言而喻。在小学英语启蒙阶段,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做“教练型”英语教师,活出新状态;由leader转变partner,活出新身份;展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活”出新高度,这对学生的成长更具针对性、实用性。
【关键词】教练型教师;同盟关系;英语核心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繁重的工作和沉甸甸的教学压力是教师的工作常态。虽然如此,教师还是要专注自己的专业成长、日常业务学习、教学技术更新,提高等。在这样的现状中,教师的每天24小时并不足够教师工作的高效落实到位。即使做到了,也会让人苦不言堪,身心疲惫。因此,注重课堂效率效果,减少不必要的累赘工作,适时改变教师角色,尤其是英语学科。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活出新状态、新境界。对英语教师而言,这既是刚需,更是提升。依笔者看来,在英语课堂上,转变教师角色有如下观点:
一、做教练型英语教师,活出新状态
教练型教师是指拥有教练思维模式,应用教练基本技能支持并带领学生达成目标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仅大脑有知识,而且心中有信仰、有热情的教师。依据教练特征,教练型教师拥有一个基本思维模型:关注目标;两大核心力量:聆听和发问;四个基本信念:每个人都是OK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向的动机、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以及所有的一切都是学习。以上的教练思维模型、教练核心力量和基本信念决定了教练型教师非凡的特性。在英语课堂上,教练型教师具体表现为:成为学生学习课堂上的引导者,学习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萨提亚曾说:“一个人能给别人的最好礼物,就是自己的存在状态。”教师的课堂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教练型教师的转变,呈现的是无以伦比的教学力量和教者的人性之美。新时代下,教练型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掌握教练技术核心,开启学生心智模式。教练技术主要是通过心智模式平衡三个维度:1.思维;2.课堂情绪;3.行动。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PEP教材中插入大量的Let's do部分,动作指令既能让学生动起来,调动课堂情绪状态,唤醒学生内在情绪,将学生置身于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融入英语氛围中。因此,教练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在过去,教师一般是给答案或者具体方法,学生解决了困惑但未必获得心智模式的成长。与此恰恰相反,教练型教师能够做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整合,进行真实意义下的主题意义探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让教材“活”起来,带动学生学习新的语言材料的同时,做到新旧语言知识相互整合。用教材教,创造性将教材进行加工,将教材内容适当地整合,如,合并、放大或缩小、添加或删减,让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符合学生的难易程度。即教练型教师永远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处理好事情的。因此,教师不给方法和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案。
教练型教师对情景的缩放也应灵活运用,结合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或删减使教学内容连接顺畅,自然而又舒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
如,学习PEP三年级上的第三单元句型:This is my nose/mouth/eye/ear时,笔者在英语课堂上应用教练技术由第二单元句型:This is XXX引入。随即,笔者在讲台上手拿一本书提问:What is this?引导学生回答:This is a book.继续提问:Whose book is this?学生答:It's Miss He's.笔者做肯定回答:Yes,it's mine.This is my book.接着继续反复操练句型:This is my ruler/bag/pen,最后引入第三单元目标单词:This is my nose/mouth/eye/ear。这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回答,对表达不够完整的学生给予纠正和鼓励。在Warm up 部分没有刻意引入,自然衔接,课堂主题可由歌曲或小游戏引入,新知可由旧知引入。这既唤起学生记忆,巩固新知,又灵活运用句型句式结构,让学生自由组合单词构成句子,改变固定死板的句子搭配。
二、教师由leader转变partner,活出新身份
心理学家杜威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同思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尽管语言并不是思维,但它对于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以及对于思维本身来讲,却都是必须的。他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对于学生而言,不是为应付考试,为分数成绩而学,而是它的存在贯穿着语言和思维的始终。英语学科具有开启心智、发展思维品质、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外语学科的人文性。例如,打破框架,缩短沟通距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英语本身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质上,学生的英语学习经历和收获来自于个人经验的积累及交流沟通所得,从而获得对英语这一门学科更多的体验,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由leader转变partner,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畅所欲言,即使遇错,partner也不会以长者身份、说教口吻来指责学生。partner更倾向于同伴间自由交流,彼此间是同盟关系,不断试错、不断连接、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快感。尤其是在英语会话教学中,partner身份更显其特殊重要性。在新课标要求下,会话教学更侧重趣味性、游戏性、生活场景化,让学生脱离繁重的学习负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此过程中,partner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贯穿主线,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新身份下活出自我,展现教师新风采。
三、展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活”出新高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有指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核心素养,其实质是指人们适应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关键能力和道德,又可以称为“21世纪素养”。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在21世纪更好地生存适应发展。
例如,尽管农村学校缺乏英语沟通环境,但是每一次的英语课堂都是一个小小的英语国家,都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沟通和交流,它涉及所在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经济、文化、时政,小到饮食、交通、服装、学校等具体场景,领土不同,由此产生千差万别,也不足为怪。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以此期待得到满足好奇心。教师以此为契机,挖掘教材深藏的文化差别,在课堂上作为知识拓展丰富小学生的世界。具有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师是课堂的发光体。这样,课堂上没有传统的“你应该怎样做”的说教,而是用简单的英语教学道具及话语引导,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长此以往,英语课堂既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又对学生成长作出更高要求,展望未来,舒展学生风采,“活”出新高度。
语言既是人际交流的中介,又是个体思维的中介,体现个体认知的成果。小学作为学生的启蒙阶段,教师可通过在此阶段的教学课堂上:做教练型英语教师,活出新状态;教师由leader转变partner,活出新身份;具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活”出新高度,从而能够更确切地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维吉尼亚·萨提亚.与人联结[M].世界图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