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洲
【摘要】语言不是苍白无力的,它带着温度、厚度和情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情境,加强对其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体会古诗词意境,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朗读;教学方式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诗词作者灿若群星,作品浩如烟海。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诗词使我们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脍炙人口、妇孺皆知,都是诗词中的精品。如何学习这些精品呢?古人云:“诵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诗词的重要性。但是朗读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如何通过朗读达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笔者经过教学实践,认为以下朗读方法行之有效:
一、感知内容,师生接读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杜甫《绝句》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对“中国古代建筑里,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以及作者用‘窗含给读者的视线确立了一个画框”较难理解,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山、船只,这一切的景都巧妙地装入一个词里——
生(接):窗含西岭千秋雪。
师:好一个“窗含”,你看,四四方方的窗,工匠用巧手在窗雕花刻龙。(板书“窗”)今天,诗人把所有的美景全包含在了这窗口中。(板书“含”)除了“窗含西岭千秋雪”,这“窗”还“含”着什么?
生(接):窗含——黄鹂鸣翠柳。
生(接):窗含——白鹭上青天。
生(接):窗含——东吴万里船。
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很快把握住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二、解意賞析读
一句句解释诗句意思,使课堂呆板、枯燥,也让课堂失去了诗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翁卷的《乡村四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你看,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
生1:原野是绿的。
生2:树是绿的。
师启发说:树木刚刚抽出新芽,嫩绿嫩绿的。你会把绿说得可爱一些、美一些吗?
生3: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碧绿碧绿的,绿得发亮。绿油油的禾苗,春风吹过,一摇一晃,闪着绿的光泽。
师:是呀,绿的山坡、绿的原野、绿的树、绿的草。在这满眼都是绿的原野里,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远远望去,什么又是白茫茫的呢?
生4: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是白茫茫的。绿油油的禾田里白茫茫的都是水。
师:快看,绿色的原野里,白茫茫的水田上,雨如烟,是雾吗?还是烟呢?
生5:不,那是蒙蒙的细雨。
师:如烟如尘如雾,加上远处传来谁的叫声?
生6:子规的叫声。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师起头,学生齐读)
生(齐):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静的是绿遍山原,动的是……
生(接读):动的是白满川。
师:静的是?
生(齐):绿遍山原。
师:动的是?
生(齐):子规声里。
师:静的是?
生(齐):绿遍山原。
师:动的是?
生(齐):雨如烟。
师:绿原、白川、子规、雨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
通过师生互动解意分析读,学生已经感受到江南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学生朗读时,读出了这首诗的明快风格。
三、激趣情感,描述情景读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江南真是个好地方呀,那里的风景曾经是那样的熟悉——
生(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师:日出时,江边的红花比火还要红艳——
生(齐):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兰草浸染过——
生(齐):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江南有这样的美景我怎能不回忆?——
生(齐):能不忆江南?
四、了解背景读
笔者教授四年级下册张志和的《渔歌子》,在出示作者生平这一环节时,一反常态,采用了以下方式:
师: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学习一首诗词,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张志和。
生(指名):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16岁时“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皇帝赐给他一奴一婢,他让其两人结为夫妇,起名渔童、樵青。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弟志和渔夫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
生(自由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把作者的生平巧妙地在朗读中展示出来,即新颖又富有诗意。
五、情感深华,拓展补充读
还是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白居易《忆江南》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
师:江南好,历代文人都喜欢忆江南。看,牛峤《忆江南》的什么?——
生(齐):衔泥燕,飞到画堂前。
师:欧阳修《望江南》的什么?——
生(齐):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
师:皇甫松《梦江南》的什么?——
生(齐):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师:张养浩《咏江南》的什么?——
生(齐):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师:好一个爱杀江南!韦庄说出了世人的心声——
生(齐):人人尽说江南好!
师:人人尽说江南好!更何况江南有白居易亲自命名的西湖——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齐):东南第一名洲,西湖自古多佳丽。
生(齐):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师:难怪,白居易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酒泪送别,白居易落泪了——
生(齐):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师:841年,离开杭州已经十余年了,在北国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表达自己对江南的追忆之情——
生(齐):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这样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知识,还使课堂具有深度、广度和厚度。
六、结语
诗词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只要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朗读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的运用多种方法展示自己的理解,提升朗读水平,增强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刑淑红.美读课堂教学设计[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2]叶嘉莹.叶嘉莹说初唐诗[M].中华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