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串置翼型气动特性数值分析

2021-06-21 06:58王昀皓朱文武张昕喆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迎角升力机翼

王昀皓, 朱文武, 张昕喆, 代 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0 引 言

目前,针对低速下高升力无人机研究较少,故提出串列翼布局。在实际应用中,串列翼能比单翼提供更大的升力[1],在短距起降、运输导弹和炮射布局[2]巡飞器中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常规布局的飞行器相比,串列翼飞行器前后两个翼面都可以产生升力,可以减少对机翼结构刚度要求和减小主翼面的翼展。然而,升阻系数的提高和升阻比变化规律很难预测,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已有研究表明[3-8],串列翼前后翼产生的升阻特性并不相同,且前翼、后翼在大迎角下的升力变化是非线性的。文中在文献[1-3]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究,寻找串列翼布局升阻特性随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对研究低速下大载荷飞行器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参考了刘国庆等[9]非结构网格划分方法,使用商业软件ANSYS fluent作为仿真软件模拟,选用PRD3翼型作为基础翼型,用两段相同的翼型,通过改变不同的安装位置得到升力系数曲线。根据流场分析结果寻找翼干扰规律,并对后面的研究做出展望。

1 研究与方法

1.1 模型选择

机翼开缝产生新的翼型具有较大的相对弯度和厚度,在翼型选择时,PRD3翼型作为基础翼型。考虑到翼型后缘尖端较为明显,影响网格质量以及计算精确性,数值计算时自后缘截去14 mm,翼型及仿真相关参数见表1。

表1 基本翼型几何参数

两段翼的排列组合参数如图1所示。

图1 前后翼相对安装位置

以前翼未切后缘时的弦长c=0.25 m对该翼型外形参数量纲归一化后,后翼前缘点位置为(x/c,y/c),后翼弦线与前翼弦线夹角α。令y=0.32c,取x=0、0.2、0.4、0.6、0.8、1.0共6组模型探究后翼相同高度下对总体升力的影响;再将前后翼视为一个开缝机翼,控制开缝机翼的总弦长不变,以后翼后缘点为旋转中心,取迎角α=2°、4°、6°、8°、10°、12°共6组模型探究缝道对总体升力的影响。

1.2 控制方程

文中模型飞行速度为10 m/s,流体运动速度不超过0.3马赫,故选用不可压流的运输方程,运输方程描述如下[10]:

1)连续性方程为

(1)

2)动量方程为

(2)

(3)

(4)

3)能量方程为

(5)

式中:ρ----密度;

t----时间;

Vx,Vy,Vz----X,Y,Z轴向速度,m/s;

E----能量,J。

1.3 边界条件设置

仿真工况为标准大气压,选取速度远场均匀来流,速度v取10 m/s。由于翼型排列相对位置和两翼翼弦夹角不同,导致最小和最大失速迎角不同,迎角计算到上下翼面出现明显气流分离为止。根据外部绕流计算域选取常规经验,流场尾迹区长度选择为翼型特征长度10倍以上,迎流区长度为5~8倍以上。创建前半圆r=4 200 mm、后矩形d=8 400 mm的区域,作为模型流场计算区域。流域上、前、下三个面设置为速度入口边界条件,尾流区域大于30倍特征长度后边界面设置为outflow。

在翼型附近建立矩形加密区域,加密迎流区长度4倍弦长,加密尾流区5倍弦长,加密上下宽度两倍弦长。翼型附近网格加密区如图2所示。

1.4 网格划分

使用Icem网格划分软件,对计算域流场进行有限单元非结构化网格划分。选用非结构二维网格,在使用同样单段翼模型下进行网格划分,网格规模分别为4 W、6.4 W、8.1 W、9.6 W,区别在于内部加密区域网格密度,如图3所示。

图2 网格加密区局部示意图

图3 不同规模网格升力系数

当网格数目选择9.6 W时,可满足数值计算

精度,故选用9.6 W时的网格设置使用文中的所有模型。提取壁面附近y+分布,最大值均小于10,附面层网格满足所选湍流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后翼横向安放位置对升阻系数影响

前翼和后翼在不同安装位置升阻系数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

根据以往串列翼安放位置经验[3],纵向翼间距y取正值都能达到增升的效果,y值较小,可视为机翼开缝;y值较大,则增生效果不明显。在y/c=0.32时,x取不同值的最大升力阻力系数见表2(参考特征长度为单翼长度)。

表2 后翼不同横向位置安装对比

(a) x/c=0 (b) x/c=0.2

6种横向安装位置升力系数对比如图5所示。

图5 6种横向安装位置升力系数对比

由5可知,随着后翼的后移,增升效果在不断改善,在y/c=0.8和1.0时,升力曲线达到追平单翼×2的数据,并且在大迎角下具有更高的升力系数。x/c=0~1.0区间,后翼越靠后,增升效果越明显。

迎角为6°时流线图如图6所示。

查看来流迎角为6°时的流线图发现,相同迎角下串列翼前翼失速范围明显大于单翼,后翼失速范围小于单翼,推测原因是在后翼的下洗尾流影响下,对后翼上表面的气流分离有抑制作用,但对前翼上表面后缘的气流分离有增大的趋势。

迎角为6°时流场静压分布如图7所示。

图7是迎角为6°时单翼和串列翼在x/c=0.8时的压力云图,后翼的存在改变了整个流场的压力分布,使前翼上下表面压强差增大,进而使前翼升力上升明显。由于两机翼间的缝道呈收敛型,前翼下部受到来自缝道压缩流体向来流方向和向上的压力,同样这部分力传导到后翼上表面。对外显示为前翼升阻效率提升,而后翼效率降低,但总体效果好坏视后翼安装位置而定。

图6 迎角为6°时流线图

图7 迎角为6°时流场静压分布

2.2 后翼安装角对升阻系数的影响

α不同时前后翼升力系数变化如图8所示。

在两段翼距离近的情况下,可将串列翼视为一个整体的开缝机翼。取x/c=0.6,y/c=0.32的安装位置为基准,以前翼前缘到后翼后缘为开缝机翼的弦长。以后翼的后缘点为圆心旋转后翼,α取不同值时升力阻力系数见表3。

表3 后翼不同安装角对比

(a) α=2°(b) α=4°

对比α不同时前后翼升力系数变化,前翼在达到失速迎角后升力系数下降,但后翼升力系数还在增长,整体升力系数下降较慢。

对比α=2°和α=12°的前后翼升阻曲线,发现2°时前翼失速后,后翼升力系数加速上升,而12°时前翼失速后,后翼升力系数几乎不变化,推测原因是12°时前翼与后翼同时接近失速状态。

在小迎角下,前翼上表面气流流速明显大于下表面流速,且受到收敛缝道影响,前翼可出现负阻力的现象。

不同相对安装角升力系数对比如图9所示。

图9 不同相对安装角升力系数对比

由图9升力曲线对比可知,在α∈(0,12)时,α越大,开缝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越大,到12°时最大升力系数达到最大。

不同安装角升阻比对比如图10所示。

由图10升阻比对比可知,α越大,升阻比曲线变化越平缓,即具有更宽泛的攻角适应范围,最大升阻比先增大后减小。在α∈(10,12)时,开缝机翼最大升力系数达到最大值2.589,比单翼最大升力系数的两倍即1.887,提升了37.2%,此时阻力系数增大了81.18%。

图10 不同安装角升阻比对比

图10中升阻比曲线随着后翼安装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安装角为8°时,获得最大升阻比达27。观察升阻比曲线可知,随着后翼安装角的增大,升阻比斜率越平缓。在后翼安装角为8°时,即获得最大升阻比,又有较高的升力系数。

x/c=0.32,y/c=0.6,来流迎角为2°时,不同后翼夹角下压力分布如图11所示。

观察图11攻角为2°时不同后翼安装角的压力云图可知,随着后翼安装角的增大,前翼上下表面压力差增大,10°~12°前翼上翼面压力基本不变。缝道过小会增大阻力,过大则增升效果不明显。

(a) α=2°(b) α=6°

(c) α=10°(d) α=12°

3 结 语

在串列翼优化过程中,合适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对总体升力的提升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这对于需要短距起降和大升力飞行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

1)对于串置翼型的简单排列,在保持垂直高差不变和后翼前缘不超过前翼尾缘的情况下,后翼越往后,增升效果越明显,相对来流迎角越大越明显。在垂直距离为0.32倍弦长时,最大升力系数相比于单翼最大提升8.1%。

2)对于串置翼型中前后翼的相对安装角,在控制等效的开缝机翼弦长一样的情况下,后翼的安装角在8°~12°能获得最优的排列方式。在选定的安装位置下,升力系数最大提升37.2%。

3)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后翼相对前翼的安装角α越大,升力系数曲线越平缓。但过大的安装角会导致升力系数最大值下降。

4)串列翼安装位置较近时,由于整体流场的作用,会使前翼升力系数大于单翼,后翼升力系数减小,阻力系数增加。

对低速下串置翼型的流场分布情况进行仿真,分析了串置翼型相比于单翼的优缺点。在今后的应用中,可以利用串列翼相互产生干扰的原理研发优化高升力、高阻力构型的飞行器,优化大载荷下飞行器的整体性能。此外,可以根据两段串列翼相互干扰的结论推导到多段串列翼的应用,完善和优化多段串列翼增升减阻的效果。

猜你喜欢
迎角升力机翼
连续变迎角试验数据自适应分段拟合滤波方法
无人机升力测试装置设计及误差因素分析
变时滞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主动控制方法
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升力式飞行器火星进入段快速轨迹优化
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体襟翼姿态控制方法
机翼跨声速抖振研究进展
失速保护系统迎角零向跳变研究
你会做竹蜻蜓吗?
基于模糊自适应的高超声速机翼颤振的主动控制
机翼下的艾提尕尔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