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信 杨晓莹 陈光磊
摘 要: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教育发展问题,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学习困难大学生”由于学习障碍,出现休学、退学、对前途失去希望等现实问题,甚至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烦躁情绪,性格发展偏离正确轨道等诸多心理问题。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弘扬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功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机会教育、成功教育、精神境界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教育,激發学生拼搏努力的精神,探寻新的学习方法,不断攻坚克难,突破自我,战胜困难,可推动大学生人生脉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2-0189-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had long been the focus and hot issue that had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nd society. Because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had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dropping out of school, losing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even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fear, anxiety, depression, fidgety moo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deviated from the right track.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were caus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We should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and imple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successfully carry out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opportunity education, success education, spiritual realm educa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stimulate the spirit of students' hard work, explore new learning methods, constantly overcome difficulties, break through oneself,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constantly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t will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s' life context.
Keyword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面对专升本、自考本、考研及各种证书考试等各种难度的考试,在整个大学期间的不同时间里会演绎出不同的学习困难状态,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存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须直面的问题。大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后如果心理调试不当,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相对下降,进而造成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偏差,甚至出现恐惧、焦虑、烦躁情绪,性格发展偏离正确轨道。有的还会出现心绪抑郁,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对当前的处境感到困惑,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1]。近年来,学习困难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休学、退学甚至凶杀等情况屡次发生[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3]。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激发学生拼搏努力的精神,探寻新的学习方法,不断攻坚克难,突破自我,战胜困难,可不断推动学生人生脉络的良性发展。
一、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界定及类型
(一)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界定
1963年,美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学习障碍之父”柯克提出了“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LD)这一术语。他指出,所谓学习障碍,是指那些在听、说技能上没有明显的智力缺陷,但在适应行为、心理上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多种综合性障碍[4]。“学习障碍”又被称为“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习无能”等不同的名称。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认为学习困难是由于各种异源性失调引起的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等方面出现的明显获得性障碍。苏联学者从学习结果入手认为“学习障碍”是指“智力发展落后”或“学业不良”,把“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称为“学业不良学生”。日本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智力水平一般,感觉与运动器官无障碍,但是视觉、听觉出现严重不足,心理发生易冲动、急躁、焦虑、过敏等问题,导致听、说、读、写障碍,学习成绩不佳。英国和法国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发育正常,仅仅是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学习有困难。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问题,普遍认为学生学习困难是学生智力等各方面发育正常,但是由于生理、心理、环境、教育资源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效果低下,导致不能在正常教学情形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任务,达不到学习目标。
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教育发展问题一直备受高等教育关注。“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概念界定一般是指仅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按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及适应大学生活中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需要通过相应的教育策略,才能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大学生也是学习障碍的一种类型,虽不存在智力缺陷,但是无法较好地完成学业及高等教育基本要求。
(二)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类型
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暂时性学习困难,一种是长期性学习困难。暂时性学习困难型多为不适应大学生活、思想松懈、时间分配不合理等。大学的生活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管理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无论学习还是衣食住行、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判断和选择。有的学生由于理解力偏差、适应慢、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往往一开始跟不上老师、学校的节奏,表现出不适应、学习困难,出现掉队现象,这种多数是暂时性的,往往通过老师指导、自己努力,很快就矫正过来。长期性学习困难主要是以基础差不会学习型、心理障碍不想学习型、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型为主。这一类型的学生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现状,需要较强的毅力和精神,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与矫正之后才能正常化学习。
二、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能够经过中等教育的训练升
入高等学府,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学习困难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课程难度加大,实践性环节增多,增加了学习难度,智力因素也逐步凸显。
(一)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及心理健康问题
1. 缺乏学习动机,成绩差。大学是又一个人生平台,一个亚社会,是让学生学着步入社会、学会自己走路的训练场。有些大学生对大学的认知不明,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动机缺失;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易于见异思迁,常常挂科,甚至一学期多门挂科,最终沦为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成为学困生最突出的表现。
2. 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学困生上课最明显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课堂上或偷偷看手机,或上课就睡觉,跟不上老师授课思路,作业拖拉,上课提问一问三不知。平时表现慵懒、拖沓,上课迟到,甚至经常旷课、逃课。授课教师想尽各种办法,效果甚微。
3. 社会交往和自我行为调节障碍。学困生在个人行为上往往表现出不易接触,不易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缺乏热情和自觉性,过度封闭自我,自我控制力差,时常出现逆反心理及对抗情绪。
4. 学习困难大学生容易出现精神或心理疾病。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拿不到奖学金等各种奖励,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关注,伴随着多种心理与精神上的问题,会逐步影响个人观念、情绪、行为、兴趣爱好等,大学生活给其带来了巨大压力。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表现有:情绪低落、观念消极、兴趣衰减、身体不适、消瘦、话少、参与活动减少、不愿意承担任何任务等等;精神上表现出莫名的紧张、焦虑、恐惧、神经衰弱、难以入眠等。
(二)学习困难大学生形成原因分析
1. 内因方面。第一,部分刚入学的学生由于对高等教育认识不足,以为考上大学就高枕无忧了,导致学习动力不强,进入了学习“动力真空地带”,出现厌学情绪。加上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学不会释放和调节压力,加上适应性慢、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就会造成学习困难,成绩差。第二,由于中学升学压力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兴趣和爱好,而大学里自由支配时间猛然增多,有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上,荒废了学业,导致学习困难。第三,适应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毅力不坚强。大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容量不断增多,讲课进度较快,教师们或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或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或课堂研讨,时不时点将;或案例教学,让人脑洞大开,头脑风暴般令人云里雾里。对于初入大学适应慢、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所有课程的提前预习,接受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存在着一定难度。大学主要是自主学习模式,有些学生依然延续中学的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课业学习,导致无心听课,对学习丧失信心,逐渐成为学困生。第四,专业思想不牢,对自己录取专业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有些专业就业难度大,招生困难,学生多数为调剂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低,导致专业思想不稳,专业课学习兴趣不高,成绩差。
2. 外因方面。第一,大学学习目标要求高、学习内容博又专、学习形式多样化、实践环节比例大、学习方法重自主、思维特点求创新,这些环境与高中差异巨大,需要大学生入学后尽快适应,否则就会对学习造成影响。第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生活环境广阔、独立活动增多、群体性事务经常出现,这些也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生活轨迹。第三,大学学习任务重、内容多、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是知识的海洋,课程门数多,课时少,教师授课不拘泥于教材,思维跳跃大,疑点难点问题多,很多问题都是研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学习难度加大。第四,丰富的社会化活动增多,时间分配选择多样化。例如党团组织活动、学生会活动、班委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各种课余文娱、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参与各种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但是如果时间分配不當,学习时间偏少,也会带来学习困难。
三、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01年就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1年教育部思政厅又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
(一)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是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学习障碍往往导致心理或者精神疾病,因此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稳定发展、全面成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培养高素
质人才的根本要求
加强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 现代国家经济与科技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重要的能动性生产资源。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大力培养各种人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困生群体虽然在学习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但是他们中间不乏存在着各种人才,他们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学生成才成人的迫切要求。
(三)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今后个人
生存和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
人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备健全人格的青年大学生才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创造力、抑制能力等素质,才能具备战胜各种困难的品格,超越自我。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逐渐走出学习误区,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竞争,发展成才。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张岱年先生将其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的基本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崇尚和谐统一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注重人的内在修为和个人的修养境界,教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领悟人生真谛。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告诫人的思想哲学,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因此寻求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的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化解矛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营造学困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帮助学习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早日走出困境。
(一)修己安人,修才修德,教育学生学会内省,学会反思,促进心理调节
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宪问》中“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从而进行自我调控。[5]修己是教育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仅要好好做人而且要做有价值的人,让生活因奋斗而美好、因收获而幸福、因知识而温暖。修已是更尊重人、更理解人,让自己更有存在感,让生命因努力而绽放光泽,让世界因拼搏而绚丽多姿。另外,修已要学会内省,学会反思,促进心理调节。安人就是让别人感受到快乐,通过已安和人安促进沟通和和谐。安人的过程,就是由开心到交心、到共同关心、再到产生同心的心与心的变化过程。修己是起点,安人是终点,修已安人也是中国人特殊的管理原则。修才修德,教育学生学会内省,学会反思,才能逐步调节自身心理问题,塑造健全人格。
(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
传统文化中盖文王演周易,仲尼作春秋;屈原赋离骚;左丘厥国语;孙子膑修兵法;韩非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3],充分反映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所传递的精神,不断激励后人树立崇高理想与信念,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老子《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是告诫学生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绝佳素材。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用经典故事教育学生,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树立攻坚克难的信心,建立崇高人生目标,奋勇向前。
(三)告诫学生心胸豁达,学会另辟蹊径,自我解脱
《宋史·王溥传》记载了赵思绾反叛,周祖带兵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乱之后,发现了赵思绾与朝中的权贵往来信件,周祖没有把这些信件带回去交给朝廷,以便对这些人进行惩戒,而是把信件全部烧掉,原谅了他们的过错,最终安定人心,使其为国效力。人的心态决定着人的状态,现实生活里有些事情的发生、变化,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旦发生了,既不要悲伤失望,更不要自暴自弃。遇到挫折时要懂得如何查找问题,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学会另辟蹊径,自我化解问题。
(四)淡泊名利,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起源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三国志》中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为人治学之道,淡泊名利,就是要以平常之心、恬静寡欲、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地把握人生和对待生活。人的一生要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狭长最难过的。淡泊名利就是要在获取的态度上,不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而是公平竞争、取之有道。以此教育学生活要坦然、真实、宽厚、自重、自爱。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逻辑;告诫学生在学术的道路上要坚持以德为先和创新精神,不要总是重复别人的脚印,不违背学术道德,踏实进取,谓之上道。
(五)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东汉著名政治家孙敬悬梁读书,战国时期苏秦为读书而锥刺股,西汉经学家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在学习上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典范。大一不是高四,教育初入校园的大学生主动建立新的学习理念,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成功实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闯出一条闪光的人生之路;只有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告诫学困生,一时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不知道怎么走。只有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才不会彷徨,才能坚定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告诫我们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六)学会感恩与奉献
“涓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寸草春晖,三国孟宗哭竹生笋、唐朝杨乞彩衣养亲、西汉缇萦上书救父、南北朝时期花木兰替父从军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告诉学生感恩与奉献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鲁迅先生说:“奉献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牺牲。”新一代的青年应当不懈努力,击楫奋进,自强不息。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珍惜当下,敬畏课堂,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因此,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懂得奉献,不抱怨、不埋怨,才能做更智慧的自己。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的时候提到:现代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弘扬传统文化是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当下,继承和发扬积德厚德、厚德载物的做人处事原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仁爱、和谐、自强、乐观的精神,用于学困生调节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的传统方法值得借鉴。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积极元素,利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和谐处事、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厚积薄发、努力拼搏,将自我调节与干预调节相结合,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參考文献:
[1]王利平.浅谈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中国市场,2011(5):160-161.
[2]叶淑芹.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2):57-58.
[3]于铭松.对民族精神的文化解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65-68.
[4]何壮,袁淑敏,余水,等.学习障碍相关概念及其发展——从行为表现到核心缺陷[J].高教学刊,2019(8):185-187.
[5]郭晓梦.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