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语境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2021-06-20 15:05吕宾袁兰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乡村文化文化价值

吕宾 袁兰

摘要:在乡村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受乡村文化价值认同语境、价值认同形成经济基础、价值观念传播手段和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及价值认同的主体性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乡村文化价值认同面临着困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价值引领、厘清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的关系、构建认知、情感、态度相结合的价值认同路径,可以有效促使农民形成乡村文化价值共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文化;价值认同;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3-098-008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当下的乡村文化整体上呈现式微的局面,其原因之一在于农民文化认同感的降低。文化认同是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文化认同可以增进文化共同体对自我文化的情感共识,起到凝聚人心和集聚力量的作用。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形成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只有树立起坚定的价值认同,才能形成坚定的文化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是共同体成员对共同认可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表达和行为展现,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文化主体对共有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正因为文化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念得到了文化主体广泛而坚定地认可,才使文化得以传承,才有了文化的生生不息与延续。

哲学范畴的价值,其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是客体属性的反映,又是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1]近年来,认同成为学术界广为关注和使用的概念。认同作为概念强调的是认同的共性,即主体的承认、接受和皈依。[2]由认同概念产生出很多子概念,如心理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3]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或某类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念。有了价值认同,人们之间便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4]价值认同体现了文化主体对自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的认知、理解与评价。在文化认同形成的层次中,价值认同是最深层次、最核心的认同表现。所以,能否使文化主体树立起文化认同,关键问题在于主体能否对自我文化形成坚定的价值认同。

正确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形成对于农民和乡村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就农民个体指向而言,通过正确价值认同的形成,可以使农民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乡村文化的特质,坚定农民的文化判断和文化选择,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奠定坚实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实现从价值观念认同到自信的转变,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此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振兴提供强大的主体支撑和内生性力量。就乡村社会指向而言,价值认同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多元文化冲突中保持乡村文化自身特质的重要保障。通过正确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引领,保证乡村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推动优秀乡村文化回归与复兴,有效遏制不良的低俗的文化在乡村社会的传播,防止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为良好乡村文化建设秩序的建立创造条件。因此,对乡村文化价值认同进行探讨,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在开放、多元的乡村文化语境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之间呈现出相互交流、碰撞、冲突的复杂局面。在复杂的局面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困境的形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解决好价值认同问题是重构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实现乡村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及其振兴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立足乡村社会,将农民面临的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困境作为研究对象,以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推动乡村文化价值认同问题的解决。

二、乡村社会语境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面临的困境

(一)价值认同语境的变化: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

任何一种文化从其形成、发展到传承,都需要处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生成语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样态,进而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共同体成员对共同认可的文化所包含、反映的价值观念形成理性认识,最终使某种价值观念成为共同体成员所接受、认可、传承与践行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有其专有的价值表达语境,价值认同能够反映出文化语境的状况,而变化的文化语境又会导致价值观念的改变,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6]

千百年来,乡村是一个相对静止、封闭的农业社会。因此,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差序格局、礼俗秩序等成为我们分析与理解乡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逻辑起点。[7]正是乡村文化形成语境和场域的特定性,才使乡村文化蕴含了讲诚信、守望相助的道德观,重情义、轻利益的利益观,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等,这些价值規范、价值准则、价值导向构成了农耕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的每一次发展与变迁,都会引起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发展与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经历了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的历史性巨变。这样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文化存在的根基与条件,也改变了乡村价值认同的语境。随着乡村文化语境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大量的异质文化进入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精神世界,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地价值观念碰撞与冲突。

后乡土中国的到来,意味着现代性因素已进入乡村社会,乡村社会已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进程之中。[8]实现乡村文化的社会转型是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城市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日益地式微,日益地显现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当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勤俭节约与享乐主义、重义与重利、礼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等,这些反映不同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念之间,在乡村社会场域内呈现出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局面。[9]在一个存在着价值观念冲突的文化语境下,城市文化不断地消解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乡村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很难在强大的城市文化包围下发挥作用,其具有的价值观念主导性和引领性功能大大降低。加之农民主观上认为乡村文化价值观念是保守、落后的,城市文化价值观念是先进的科学的。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对传统乡村文化所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缺少了认同感、自豪感与亲近感,内心不愿意将传统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

(二)价值认同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

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对经济的一种反映。乡村文化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封闭分散等,这些小农经济所具有的特点构成了乡村文化形成的经济条件。基于此,形成了乡土文化独特的文化品质和价值观念。产生于不同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必然会有差异与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由小农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给乡村社会发展带来动力与活力的同时,市场经济自身所展现出的逐利性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价值认同。在市场、资本、效益与物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农民抛弃了千百年来所认同、遵从与传承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从过去重义轻利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转向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冲击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成为部分农民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当逐利思想成为农民所认可的价值追求,人际关系、人情往来、婚姻等充满着利益考量,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被恶化的生态环境所取代,礼俗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日益弱化时,乡村文化价值观念所具有的教化、导向与规范农民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功能日渐失效。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内心的彷徨、精神的迷失等成为农民价值认同错位的表现与结果。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多元化价值观念存在成为常态。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城市文化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冲击着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地位,导致农民对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质疑与否定,使其陷入价值观念选择迷茫的境地。[10]失去农民坚定价值认同的乡村文化,仅仅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存在和表现,其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弱化与消失,使乡村文化处于极其艰难发展困境之中。

(三)价值观念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变化:从行政化到网络化

价值观念以何种方式在文化主体中确立,事关价值认同形成后的稳定性与效果。长期以来,在乡村文化建设方式上,国家采取行政化路径,以送文化的方式进行,通过文件传达、文艺演出、电视广播、电影放映等形式对乡村文化进行宣传。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送文化方式,将能够反映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直接传递给农民,价值观念以灌输化的方法在农民头脑中得到强化与认同。[11]在“宣传—灌输—强化—认同”的模式中,农民在价值观念的选择与接受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自主的文化参与权、选择权、表达权。在乡村文化建设与宣传上,地方政府更加重视送文化的具体形式,往往忽视乡村文化本身所蕴含与表达的价值观念,并没有将乡村文化建设上升到价值观念传播的高度和层面。即使宣传与传播价值观念,往往采取口号式、标语式、说教式的宣传方式,脱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农民未能以文化主体的身份融入到宣传与传播的实践之中。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专业性人员队伍不足、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了宣传和传播价值观念效果不佳的后果。

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获取文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为农民获取文化信息和表达文化诉求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农民在获取文化时不再是被动的过程。在网络的世界里,农民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并且自主地参与到与他者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交流互动之中。面对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网络,农民更容易触碰到异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感受到一个不同于乡村文化的文化世界。在价值观念参差不齐的虚拟空间里,自身的迷茫与困惑,加之缺少正确价值观念选择的引导,农民对价值观念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盲目性的特点。从行政化到网络化,不仅改变了农民获取文化信息及其价值观念的方式和途径,也使价值认同困境的发生有了可能性。

(四)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乡土性到非乡土性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流动已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流动带给农民的结果和表现是去乡土化,流动不单单是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回归乡村的过程,更是一种迥异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重新选择的过程。流动带给农民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深层次、更深刻的是精神层面的改变。流动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感受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农民在感官上获得新鲜、震撼、刺激的同时,也割断了农民与乡土的情感。随着与乡土生产生活的渐行渐远,展现乡土气息的生产生活场景被农民所遗忘,融入农民血液的乡土情结变得淡化,甚至是淡忘。乡村不再是农民魂牵梦绕的地方,而是逃离之地,构建在乡土之上的乡村文化不再是其精神归处。

在流动的生活场域里,农民会以自己的视角去感受、体验现代化的存在,比较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从城市文化的视角去审视、解读与评判乡村文化,构建起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对立。传统与现代、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张力,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性、对立性,不断地消解着农民对乡村文化原有的价值认知与认同。对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否定与排斥、对城市文化价值观念崇拜与追求的心理在农民的内心世界不断地滋生与生长,作为共同体共识的价值认同日益地削弱。

(五)价值认同主体性的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動选择

价值认同的主体会根据自身对文化的需求和对价值观念的理解进行主体性选择。[12]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乡村文化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念能够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符合农民的价值追求,得到了农民的肯定和支持。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生活市民化、乡村发展城镇化发展目标的确立和推进,农民在价值观念选择上更突显了现代性的需求,传统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无法满足农民个性化的价值要求,农民很难从传统乡村文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归属,在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农民开始选择、接受、认可与乡村文化价值观念迥异的价值观念,价值认同困境由此产生。

随着农民文化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提高,农民会根据自己的文化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文化形式、内容,及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价值观念,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某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转变反映出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变化。多元性为农民自主地选择文化提供了可能,也使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冲突成为一种可能。当下,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动摇了农民乡村文化价值认同与自信的根基,导致乡村文化原有价值观念很难以其影响力、导向力、凝聚力成为农民面对价值多元化选择时的主流价值选择,很难成为指导与制约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9]同时,农民很难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完成对多元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理性认识、比较、分析与判断,坚定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立场,在多元共存的价值观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认同。主体性的改变使农民更加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进而产生忽视、排斥、放弃自己已有文化价值观念的心理和行为。

三、破解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困境的对策

(一)多维度地形成价值认同语境

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场域。针对当下乡村文化活动越来越私人化的特点,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扩大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借助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情境。如开展地方传统戏曲演唱比赛,让农民体会传统戏曲中蕴含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开展赛龙舟、拔河、广场舞等比赛活动,培养农民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开展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剪纸活动,让农民重温孝道观、家庭观、伦理观等。当然,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借助文化活动室、戏台、体育活动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大乡村文化建設财政投入的力度,提高和改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同时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农民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以日常化方式推动乡村文化语境的形成。在日常化的场域里,将乡村文化与身边的人和事相结合,拉近农民与乡村文化的距离,在情感上形成亲近感。以此,使农民认识到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伦理观、道德观、生态观、人际观、义利观等,并没有因乡村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乡村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仍然是农民精神家园中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仍然是新时代农民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在日常化语境的构建上,应坚持化难为易、化深为浅的原则,将深刻、抽象的价值观念问题与具体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以农民能听得懂、能理解、贴近其生产生活的方式进行,以农民熟悉的语言进行表达和阐释,将乡村文化价值观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传统节日、手工技艺、民俗文化活动之中,用乡村文化价值观念解决农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此回应和解答农民心中的疑虑与困惑。

借助媒体推动乡村文化语境的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传播是乡村文化语境形成的重要手段。通过媒体传递积极内容,传播正能量,矫正错误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理性地看待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推动健康、向上文化语境的形成。[10]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乡村文化生存环境的改变,政府应充分利用好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建立数字化乡村文化馆,开展数字化文艺表演、民俗活动等,发挥好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与信息共享上的独特作用,把培育和践行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作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宣传、传播、引导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借助网络构建起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使农民参与其中,实现文化活动从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拓展乡村文化传播方式。当然,网络平台的建立与维护,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保障。为此,政府应加大媒体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热爱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人才,使其主动地承担起宣传和传播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时代重任,以自身的知识和力量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语境的形成。[13]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价值引领

如何在价值观念激烈冲突的多元文化语境下,使农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以先进文化所传递出的先进价值观念作为价值引领。如果不以先进价值观念作为价值引领,势必会导致乡村文化转型过程中失去发展方向,丢弃原有的优秀价值观念,最终使乡村文化发生异化,一种独特的文化样态就将消失于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先进价值观念的引领,一方面可以指引农民对是非、善恶、美丑、公私等的分辨,明确何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何为应该追求的、遵从的、践行的价值观念,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判断和选择;[14]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价值立场和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所坚持的价值观念,是人们获取与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价值导向和遵循。通过广泛、深入、有效地宣传,使农民了解、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与意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观念与乡村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分析与总结,找到乡村文化蕴含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价值观念契合点。明确乡村文化“既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相贯通的因素,也有与社会层面的‘公正‘法治相融合的要义,更要有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一致的精髓。”[15]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与理解,使农民知晓乡村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并没有过时,在当下的乡村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和存在意义。以此,坚定农民对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选择和价值认同。

(三)厘清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之间的关系

多元文化会导致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然,价值观念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使价值认同的形成。价值认同是在与他者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中形成、确定下来的,在与他者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中明确自我文化价值观念的独特性,进而对自我文化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判断。以此,明确自我文化价值观念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12]

价值认同的形成源于对自我文化价值观念的正确认知与认可。因此,价值认同的形成,必须以文化自觉作为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16]文化自觉要求文化主体以主体身份,以积极主动的文化意识去了解自我文化产生的原因、背景,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分析、判断与概括自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中形成对自我文化的正确认知,进而为树立笃信的价值认同创造前提条件。可以说,通过文化自觉,才能使农民真正地了解自我文化的过去,以历史的视角关注乡村文化,明确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根源关系,在与城市文化价值观念交流、互动,甚至是冲突中找到自己价值观念存在的立足点,以自信的姿态坚定乡村文化价值认同。[11]通过文化自觉旨在让农民明白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快速推进,并不意味着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的终结。乡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仍然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不断地拓展其生存空间,其仍然是引领乡村社会未来发展和农民精神家园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17]当然,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自负与自傲,并不是对城市文化价值观念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和做法,或者将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凌驾于城市文化价值观念之上,而是在肯定和坚持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融合的方式,积极吸收城市文化中现代、科学、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念,使其适应乡村社会转型的需要,为其注入现代内容,赋予乡村文化更多的活力与生长点,推动新的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为符合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认同的形成创造条件。

(四)构建起认知、情感、态度相结合的价值认同路径

认知是价值认同形成的前提条件。农民要想真正地认同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内容和实质。只有对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形成的语境、场域、过程、内容、存在价值与社会功能等有了充分地了解与认知,实现从片面、简单、直观了解到全面、深刻、理性认知转变后,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18]价值观念认知的形成,一方面,通过农民在参与乡村文化活动过程中,去感受、体验、把握乡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等教育方式,给农民提供一个了解乡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途径。以教育之力提高其文化自覺意识,使其更加关注自我文化,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去认识、理解乡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以文化自觉的路径,形成坚定的乡村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情感是价值认同形成的重要环节。情感认同的形成要以文化主体的情感体验为前提条件,要想使农民认同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必须拉近农民与乡村文化的情感距离,在情感的体验中理解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对个人思想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乡村文明建设及乡村社会价值导向与价值引领等方面的作用。以此形成情感的共鸣和归属感,激发起农民热爱、推崇、追求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心理和行为。当然,群体性的情感认同需要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内形成。为此,一方面要重构以祠堂、戏台、庙会等为代表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另一方面要扩大以图书阅览室、文化博物馆、文化礼堂为代表的现代公共文化空间。以公共空间的建立,创建培育农民文化情感的场域。与此同时,以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载体,开展一些赋有仪式感,又具有乡土气息的地域性文化活动,如新年祈福仪式、民俗庆典仪式等。[19]通过农民与乡村文化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使农民对乡村文化产生真挚地深厚地文化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于心,推动情感认同的形成。

态度是价值认同形成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文化的生存环境,我们应立足乡村文化自身,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深刻挖掘、总结与概括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以主动的姿态,坚定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勇敢地面对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挑战。在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中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积极地适应乡村社会转型对价值观念的新要求。[18]在一元和多元、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语境下,乡村文化价值观念要想得到农民坚定的认同,必须使农民在对乡村文化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文化态度。只有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文化态度,才能使农民在面对他者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时,表现出对自我文化认同的坚守立场。价值认同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文化参与过程中形成,没有坚定的文化态度,极其容易受到他者文化的影响,从而放弃自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可以说,只有内心的坚守,才能有坚定的价值认同。

在乡村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从统一走向分化、从主导走向边缘。[20]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困境的产生折射出乡村文化语境的变化,凸显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性、对立性、融合性,构成了当下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存在的现实图景。乡村文化价值认同是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的重要问题,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对乡村文化形成的一种认知与态度。在实现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对策上,应以实现价值认同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结合为途径,深化对价值认同的理性认知。在解决好农民价值判断、价值导向、价值选择的同时,推动新时期乡村价值体系的建立和乡村文化的社会转型。

参考文献:

[1] 冯   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88.

[2] 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09).

[3] 曹卫东.从“认同”到“承认”[J].人文杂志,2008(01).

[4] 汪信砚.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价值共识——当前我国价值论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辨析[J].学术研究,2009(11).

[5] 邢   媛.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4.

[6] 王丽荣,杨   玢.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诠释[J].贵州社会科学,2016(05).

[7] 王露璐.新乡土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伦理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8]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2.

[9] 刘怀光,刘雅琪.主流价值认同的现代价值困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0] 陶蕾韬.多元文化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境与应对[J].求索,2016(06).

[11] 吕   宾,俞   睿.乡村文化自信培养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18(04).

[12] 王立洲.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方法[J].求实,2011(04).

[13] 向玉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抉择[J].道德与文明,2015(05).

[14] 陈   清.论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道德价值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15] 张   静,王泽应.乡贤文化的理论内涵及其传承与创新 [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16]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17] 赵   霞,杨筱柏.价值嬗变与理念创新:乡村新文化与农民的文化自觉[J].广西社会科学,2011(10).

[18] 胡春阳.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

[19] 刘祖云,李   烊.在乡村振兴语境下培育“情感共同体”[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01).

[20] 陆益龙.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中的文化矛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A Study of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s of Rural Cultural Value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Society

Lv Bin1, Yuan Lan2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Jiangsu,224051;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Jiangsu,224051)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rural cultural value identity is encountering dilemma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ext of rural cultural value identity, the economic basis formed by the value identity,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value dissemination, the lifestyle of farmers,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value identity. Wi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s the value guidance of rural cultural value identity, making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ident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onstructing a path of value identity with an integration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attitu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farmers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rural cultural value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so as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Culture; Value Identity; Cultural Value

責任编辑:任德靖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乡村文化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