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经世济民理念

2021-06-20 15:05冯彦明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脱贫攻坚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蕴涵着经世与济民理念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源于其长期的经世实践和无限的济民情怀,体现为伟大的济民目标和系统的经世之方,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也是为全人类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脱贫攻坚;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经济观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3-027-006

一、引言:伟大成就与伟大思想的统一

中国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且前所未有的成就。2020年底,中国在占世界6.44%的土地上,高质量地解决了占18.46%世界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不仅要保证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物质上的小康,更要通过扶志和扶智,解决人民思想和精神的贫困问题,实现中国人精神面貌的脱胎换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贫困是人类的公敌,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因为解决贫困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人类已经走过数十萬年的历程,有着近千年的文明史。工业革命使西方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除中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曾“休养生息”,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如果说毛泽东主席领导人民建立起了新中国,使人民站起来。那么,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人民全面脱贫实现小康,就是使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

伟大成就必然源于伟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1]“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1]经世济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共享共赢的生命观和家国观,这与西方以物为本、优胜劣汰的生物观和资本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中国经世济民经济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反映和现实体现,是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无论是全面脱贫的“一个都不能少”,还是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无论是脱贫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是“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无论是其提出的“怎么扶”,还是“如何退”,都体现了中国经世济民的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中国和世界问题、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全人类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经济观:经世与济民的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P40)。经世济民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管是四书五经,还是儒道墨法,虽然具体观点千差万别,实践方法多种多样,但无不殊途同归,以经世济民为其核心和灵魂。

中国很早就使用“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与简化,与“治国平天下”同义,代表着每一个人的责任,具有非常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

人类社会是由人(及其环境)组成,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是由人引出并最终靠人来解决,而解决任何问题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角度讲,人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过程、形式和具体内容,也是经济活动的目的。所有经济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所有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不同,在于进行经济活动特别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人不同。人的不同,根本在于对自身、他人以及团体和生存的自然条件、状态的认识(水平)不同,因而决定了其在处理与自然条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最后决定了自身、他人、团体、自然界的生存状态不同。[3]

人是身体与思想、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成长过程不仅是身体成长和变化的过程,更是认知增长和升华的过程,是人从无知向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偏知到正知发展变化的过程。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以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经世”必先认“世”,认“世”必先认“民”,认“民”必先认“人”,认“人”必先认“己”。经世济民就是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认识确定的“济民”目标,通过让己、让人、让民协调一致,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人类持续发展的过程。[3]

实际上,正确的认识,就是人对自身、他人、群体、社会、制度、自然以及对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全面、客观、准确的认知。正确的行为,就是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和措施,也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因此,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手段与目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经世济民的经济观要求的是培养正确的认识和采取正确的行为。[3]与建立在“财富管理”基础上,以经济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思想、文化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所谓的研究资源配置不同,中国经世济民的经济观讲究“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进而“有财此有用”,讲究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即“德本财末”“厚德载物”。因此,经世济民不是技术,也不是学问,而是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世的核心在认世,关键在管世,目标在济民。只有正确的认世,才能正确地管世,也才能实现济民的目标。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经世实践与济民情怀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几十年来“经世”实践的总结,也是其与生俱来的济民情怀的体现。

习近平经世实践首先从他作为一个普通青年的“上山下乡”开始。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到延安市梁家河村,开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涯。他和乡亲们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看到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4]成为他心中的梦想。这七年是决定习近平成长的关键七年,是从“童蒙养正”到“少年养志”并开启“成年养德”的七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5]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任县委书记,看到当地“高产穷县”百姓因贫困到外县讨饭的状况,他开始探索通过改革,因地制宜发展经济。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省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几乎走遍了所有的乡镇,针对当地9县6贫的情况,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和“扶贫先扶志”的思想,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6](P7-8)。1996年4月,习近平到福建省委工作,在半年中先后用50多天到9个地(市)42个不同类型的县(市、区)60多个乡镇调研,提出贫困县、贫困乡要分别把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相应的贫困村、贫困户,并且要逐村逐户地制定脱贫计划,逐村逐户地落实。在2002年至2007年浙江省委工作期间,习近平调研发现,即使在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也存在贫困问题,但那里的贫困问题已经不是块状贫困、连片贫困,而是星星点点分散的点状贫困。为此,他提出扶贫工作观念要更新和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真扶贫,扶真贫”。

在就任总书记的第一个五年任期内,习近平从革命老区到黄土高坡,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30多次国内各地考察,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超过25个重要场合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重要指示。[7]

情怀是与生俱来又经过实践而催发的一种无私的感情。从村到县、从地方到中央,从发达的北京、上海到各个贫困的偏远乡村,不同层次的从政经历、同一目的的调研实践,激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深藏内心、融入血液的济民情怀。“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8](P8)。“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9]。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8](P5-6)。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感情体现在他一次次的调研中,也体现在他的新年贺词中:“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10],要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11]。

四、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内涵:济民目标与经世方法的统一

中国文化是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中国经世济民的经济观是经世方法与济民目标的统一。有什么样的济民目标,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经世方法,有什么样的经世方法,就反映什么样的济民目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正是由其济民情怀和济民目标所决定的一整套经世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体现出的济民目标是彻底的也是全面而完整的。如果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的济民目标就是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既不是哪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是哪一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更不是片面、畸形的发展,而是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P2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8](P10)。正是为了创造让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真脱贫”要求,而且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8](P23)。他特别指出了少数民族和苏区老区的脱贫问题,“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8](P6)。“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12],“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经世方法受其济民目标统帅,也反映了他对中国贫困新特点和新形势充分、客观的认识。“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8](P57)。“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取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8](P16)。

基于以上认识和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偿、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14]“个别地方扶贫有时思路不对,好像扶贫都要搞一些工业项目。”[15]他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地干,脱贫攻坚的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要切实防止形式主义,防止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也不能做表面文章。[8](P122)“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8](P48)。

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经世之方体现为“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即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的作用,切实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以此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二是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在扶贫过程中不能再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搞手榴弹炸跳蚤,要根据不同村庄、不同家庭和不同贫困人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和靶向治疗,扶贫要扶到点子上,扶到根本上。要根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十二个字”要求,通过“五个一批”实现全面脱贫。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坚持大扶贫格局”,“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8](P23)他强调“摆脱贫困的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6](P149)。因此,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4],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三是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发挥各级政府在扶贫投入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特别要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中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到脱贫攻坚之中,形成多渠道、多样化的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来源和方式。四是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五是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既要保证严格按照脱贫攻坚“双六”标准进行验收,又要注意把握适度的原则,“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16]。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要通过逐户销号的方式,脱贫到人,脱贫成效要让群众来算账,要让群众认账”[17],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六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之间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五、经世济民: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向全人类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9年10月18日,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其实践成果对全人类的影响和贡献,既不能用几个数字体现,也不能简单地用“解决贫困”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和实现全人类持续发展的情怀,关心着中国的贫困问题,同时也关注着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不仅是解决中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也是为实现全人类,特别是世界八亿多贫困人口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

“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我们既为十一亿人民脱贫而深受鼓舞,也为八亿多人仍在挨饿而深为担忧”“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8](P148-149)“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2](P57)“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8](P150)。为此,中国不仅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且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堵上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8](P162)。

不仅如此,习近平也号召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求是,2020(03).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冯彦明.“三孩儿”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兼谈经世济民的中国经济观[J].财经理论研究,2020(0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0.

[5]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09).

[6]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 熊天慧,黄   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都去了.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5/c_1121487037.htm.

[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 习近平: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J].中国老区建设,2018(12).

[10]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7-01-01.

[11] 霍小光.人民情怀深沉绵长——聆听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N].光明日报,2018-01-01.

[12] 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

[13] 习近平谈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14/c_1123264758.htm.

[14] 习近平.在深度脱贫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31/c_1121580205.

htm.

[15] 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N].人民日报,2017-02-24.

[16] 习近平.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新华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21/c64094-28574451.html.

[17]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8.

[18] 習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咬定目标一鼓作气 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N].人民日报,2019-10-18.

[1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The Ideas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in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eng Yanming

(School of Economic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e unifica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is embedded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originated from his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infinite pursuit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great aim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 and systematic method of governing the people. It is not only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solving Chinas issue of poverty, but also the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approach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d for all mankind.

Key words: Xi Jinping; Poverty Allevi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View of Economics

责任编辑:杨 柳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脱贫攻坚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