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信用环境优化研究

2021-06-20 13:22陈海盛
上海城市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一体化高质量

摘要:优化提质信用环境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总结上海、浙江以及义乌、杭州等典型国家信用示范省市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加强区域信用建设基础支撑能力、深化信用应用质量、注重关键领域信用监管示范以及完善配套制度保障等建议。

关键词:信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信用环境;治理体系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3.004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篇大文章如何破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强化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信用保障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国际形势日益错综复杂、贸易投资活动不确定性显著增大。创建以信用信息公示为基础、信用监管为核心,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的共治格局,优化信用环境,不仅是贯彻落实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严格落实监管职责,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维度,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环节,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也就无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成绩显著,信用的理念和实践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长三角要更好落实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必须要抓好信用环境这个牛鼻子,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来有效化解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除良币等问题,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纠纷、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从实际情况看,“信用长三角”建设不断取得实质进展,如何有效优化提升区域整体的信用环境,对于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信用环境指的是社会各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信任程度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达程度。从现有文献来看,对社会信用环境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部分省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进行研究;二是信用环境评价研究;三是从信用和信任机制角度分析信用环境的作用机理。

(一)针对部分省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的研究

赵志凌(2007)比较了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的信用建设运行模式,分析对其他省市建立信用体系的启示。[1]邱晏(2008)分析了数字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数字信息资源利用的绩效评估操作。[2]杨雪(2010)通过对江苏省各辖市(县)级环保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江苏省环保部门网站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站建设的措施。[3]汪军(2013)等建立了基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信用服务體系建设、社会诚信创建活动等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绩效评估的灰靶决策方法,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评估。[4]陈海盛(2020)提出:为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必要借助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5]

(二)信用环境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宋健(2006)采用AHP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地区信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将数据带入分析模型得到评价结果,分析主要的差距所在。[6]张淳清(2008)等首先试图界定信用环境,并进一步做经济学因素分析,最终得出经济、政府行为、制度、文化等四方面因素影响信用环境的结论。[7]姚小义(2013)等通过构建信用环境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全国31省、市、区的2006~2010年信用环境状况,并对存在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8]谭燕芝(2014)等认为信用环境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以及交通设施对信用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9]张原(2015)等构建了一个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区域信用环境评级指标体系,并以陕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10]陈海盛(2020)证实了宗族对商业信用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将非正式约束纳入政策框架提供了依据。[11]

(三)信用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王亚星(2011)等将经济信用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纳入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研究,认为信用环境发达的地区对FDI技术外溢效应明显,而信用环境建设落后的地区不但不能带来正的技术外溢,FDI的流入反而会阻碍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12]钱先航(2013)等以我国城商行为样本,检验了地区信用环境与银行贷款组合的关系,并考察了信用在不同法律保护下作用的差异。[13]钱先航(2015)等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信用环境、法律保护及法律执行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检验了信用在不同正式制度下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信用的完善能够降低贷款审核要求、定价以及不良贷款并提高银行绩效。[14]凌江怀(2016)等指出信用是金融业的基石,信用环境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在信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信用环境的改善并不会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而当信用环境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才会得到显著缓解。[15]陈海盛(2020)认为包括信用环境在内的信用秩序对区域生产率兼具“声誉效应”和“寒蝉效应”,建议创建能带来可靠承诺的信用环境,增强制度执行适应性。[16]

从以上文献看,国内学者对信用及信用环境的现状、信用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鲜有对长三角区域信用环境的讨论,本文将总结借鉴“信用长三角”建设过程中已有的成熟经验,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紧密结合各省发展实际,提出长三角区域信用环境的优化建议。

三、长三角区域优化信用环境的典型做法及启示

(一)经验做法

1.上海“信用+立法”模式之法制推动

上海以信用立法为突破口,在数据公开、信用应用和市场培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1)《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市信用中心主要归集行政、司法、公用事业、社会组织等负有公共事务职能的机构生成或掌握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判决类、执行类等信息。(2)信用信息公开方面,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行政和司法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目录(2012版)》。(3)基本信用服务方面,《上海市企业失信信息查询与使用办法》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记录、共享、使用法人和非法人企业信用信息并实施联动奖惩都做出了明确规定。(4)行业信用示范建设方面,根据《上海市商务信用信息管理试行办法》,结合“购物节”、市级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探索实施“商务信用+”行动计划。(5)开拓特色信用应用场景。全面开展自贸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客观的租房信用评价体系,开展本市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经理的信用评价工作,建立长三角区域食品药品联动监管和联合惩戒工作协同机制。

2.浙江信用“531X”工程之数字化驱动

浙江省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构建信用“531X”工程顶层设计完善法规体系,深化信用应用,优化信用环境,推动“信用浙江”建设进入体系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新阶段。

一是强化信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施行标志着信用浙江建设进入法治化轨道。以《条例》为基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用“531X”工程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信用应用业务协同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浙江省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网络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标准规范,涵盖信用信息归集、评价、应用、修复和安全等各个方面,覆盖信用建设全过程。

二是促进信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以商业征信、信用评级、信用管理等为主要业务的各类信用服务机构超过500家。“十三五”时期,全省信用评级、评分近7000笔,占全国的1/5左右,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150余笔。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试点,获得人民银行总行认可并在全国推广。芝麻信用依托蚂蚁金服强大的生态系统、资金实力和技术力量,迅速成长为互联网信用的领跑者。

三是重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开展“诚信万里行”11个设区市集中报道、“诚信点亮中国”浙江示范、“6·14信用记录日”等一系列活动。制作《如果我是青年志愿者》《我的主人被拉进了失信黑名单》等信用动漫短片。制作信用视频短片《公共信用产品》《自建系统业务协同》《地市业务协同》等,宣传推广公共信用服务。加大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非法行医、非法办学、拖欠工资、医保骗保、政务失信等10个重点领域失信问题的专项整治。搜集整理各地各部门联合惩戒典型案例,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报送,并积极推动各设区市、各省级部门在政府门户网站和信用网站等平台上同步公示。

3.国家信用示范城市之创新引领

(1)义乌模式

义乌模式具有商贸特色,运用信用手段助推外贸发展。(1)“信用+市场”,打造监管样板。义乌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监测市场信用波动情况的指标——义乌市场信用指数(YMCI),以信用监管来净化市场,义乌市场经营户违法率下降了2/3。(2)“信用+外贸”,以打造经侦预警平台为突破口,构筑一道符合市场实际的“诚信防火墙”,建立外贸公司、货运代理公司、供货商等信用信息及评价信息数据库,及时警示经营户防范外贸风险。(3)“信用+金融”,将缴纳税收、社保、公积金等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于贷前获客、贷中审查和贷后监测全链条,服务小微企业,实施普惠金融。推出“一袋金币”电商融资服务平台,实现电商企业信用变现,有效缓解电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升了市场信用环境。

(2)杭州模式

杭州模式的主要特色是“信用+城市”,借助信用让城市生活更便捷。(1)信用积分入学。凭借良好信用积分,外来务工子女在就近择校时享受加分措施。(2)开拓城市生活信用场景。信用健身、信用免押、信用借还雨伞、信用图书馆,“医信付”在杭州市级各大医院实现“诊间结算”先诊疗后付费。“共享信用服务亭”,已遍布机场、地铁等主要交通枢纽和城市街道,开展诚信社区“诚信邻里港湾”活动。(3)“信用银行”。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垃圾分类等社会公益行为及道德荣誉计入“信用银行”。公益信用分可兑换公益奖励或社会福利。(4)刷脸办事。在个人纳税证明、公积金申请办理、社区查询等行政事项中实现了“刷脸”信用认证。实现办事从“最多跑一次”逐渐向“足不出户”的转变,落实“信用惠民”,增强群众获得感。

(二)主要启示

1.法律法规先行是前提

不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国内信用建设先进地区优化信用环境的轨迹和探索经验,都体现法律法规的巨大规范和引导作用。美国先后颁布了《公平信用报告法》等17部信用法律。欧洲在个人消费者数据及隐私保护方面比美国更加严格。上海率先制定发布了《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浙江省针对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化应用领域出台了具体的指导细则。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正面信用积累成为扩大信用交易的持续动力,负面信息传播成为限制约束失信人的震慑力,通过信用机制實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也使信用监管成为新型市场监管的核心机制。

2.政府推动支持是保障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多地借鉴了欧洲的“央行+征信机构”模式,采用“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现实社会条件下,信用服务作为一类产品,其市场的内生需求明显不足,其社会的外部需求明显乏力,因而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成为提升信用环境的重要保障。如苏州建立由市长总抓的信用建设领导机制后,从人、财、物、机制等四个关键环节入手,逐步做到力量保证、财力支撑、载体到位、机制完善。市级信用建设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逐年提高信用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支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中。

3.信用平台建设是基础

信用信息采集、加工、服务和监管平台是优化信用环境的载体和基础。西方信用观是经济信用观,将信用作为要素资源市场优化配置工具。而我国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等基本国情特点,特别是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信用就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治理手段的功能和意义。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就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平台,整合各个部门的政府大数据、金融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和社会大数据。社会信用体系联合惩戒机制的实施,要求成员单位将惩戒措施嵌入到业务流程系统中,进行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大数据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信用主体挖掘的广度和信用信息的维度以及信用治理的精准度。同时,区块链技术为从源头上杜绝失信提供了技术保障。

4.放管服与市场化结合是方向

欧美等国和日本的信用体系建设中,第三方的专业征信机构是优化信用环境的主体。金融征信系统的分布非常广泛,社会的各个领域基本都有涉及,对于市场监管和交易信息都有相关记录,建立了完善的失信惩戒制度。国内虽然金融市场信息与市场监管和交易信息的多部门互相信息共享推进力度很大,但信息孤岛现象仍然突出。在此背景下,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的空间广阔,政府采取委托、授权、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形式,不仅有利于提质增效,还可以避免出现“裁判员”越位、虚位的尴尬境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兴市场监管体系,优化信用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成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目标。

(三)制约长三角区域信用环境提升的因素

“信用长三角”建设与“一体化”“高质量”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区域信用环境总体上有待提升,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信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公共信用数据归集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标准化有待加强,公共信用与市场信用数据开放共享有待进一步深化;信用产品创新不足,种类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全面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规范;信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业务协同有待提升优化;信用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信用服务机构数量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基层信用工作经费、人员保障不到位等。

四、优化提质长三角区域信用环境的思路建议

(一)主要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信用建设决策部署,深化“信用长三角”长效机制建设,紧扣“区域信用环境优化提质”这一总体目标,推动信用长三角平台一体化和智能化建设,推动信用评价从静态向动态跨越,推动信用监管从“信用+”向“+信用”跨越,推动信用应用从行政领域为主向行政、市场、社会协同等应用领域跨越,持续优化区域信用环境。

优化信用环境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依法合规,保护权益。“信用长三角”建设过程中应审慎认定红黑名单,规范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按照“相适应、相关联”的原则,规范一般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惩戒措施。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诉等救济机制,加强信用主体权益保护。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瞄准“信用长三角”建设中的最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信用数据质量齐升、信用评价动态有效、信用应用边界清晰等精准发力施策,推动区域信用建设工作扎实有力前进。三是坚持综合集成,迭代升级。提升信用数字化支撑能力,以信用评价为核心丰富信用产品体系,推动公共信用、行业信用、市场信用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四是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开展试点示范创建,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实现“信用长三角”建设整体提质。以公共信用建设为表率,推动三省一市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加强配合,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二)对策建议

1.提升区域信用一体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1)完善区域一体化信用信息平台。一是提升智能化水平。建立长三角区域与各省市统一的信用数据库,完善“信用长三角”平台功能,建立信用自愿注册、信用承诺、行业监管等功能模块,开通个人信用信息授权查询、信用修复网上办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优化信用环境。建设信用大脑,提高平台预测力、感知力、分析力,将平台打造成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决策分析、展示宣传为一体的区域信用建设总枢纽、总调度、总窗口。二是深化互联互通。深化“信用长三角”平台与国家平台系统、三省一市信用平台、省级行业部门、地方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业务协同。创新构建数据共享通道和规则,探索“信用长三角”平台、各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及芝麻信用等信用服务机构等数据库有限共享。三是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用数据进行大规模自动采集、存储、处理、管理、监控分析,实现智能分析、动态监测、决策管理、预测分析等应用,为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化应用提供支撑。

(2)强化区域数据归集共享。一是提高数据归集水平。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的信息归集目录和标准体系,探索扩大信用信息归集范围,开辟信用信息自主报送、合规获取互联网信息等渠道,夯实数据资源基础。加强数据分类管理,建立透明可溯源的数据清洗和转换规则,建立健全数据联络工作机制、台账数据对账机制和数据归集报送考核机制,形成事前預防、事中监控、事后改善全流程数据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长三角区域和省级公共数据下行机制,实现区域、省、市和县四级属地信用信息实时共享。探索公共信用信息逐步向市场开放。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动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和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行为信息及时上网公开。三是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开展信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认证,实行信用信息安全等级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制定信息安全事故的处置和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信用服务机构侵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3)丰富区域信用产品体系。一是完善信用档案。健全主体档案,建立信用信息自愿注册制度,鼓励市场主体自愿注册资质证照、市场经营、合同履约、社会公益等信用信息,纳入主体信用记录。建立健全信用承诺信息归集机制,将承诺履约状况纳入主体信用记录。二是规范红黑名单。执行长三角区域统一的严重失信名单认定标准,规范三省一市严重失信名单,建立长三角统一的红黑(严重失信)名单库,同时规范信用红黑(严重失信)名单的退出机制和异议处理机制。三是迭代评价体系。建立区域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的正反馈机制,不断迭代优化公共信用评价模型;扩大公共信用评价主体覆盖范围,将乡镇政府、个体工商户纳入评价。加快行业、市场评价产品研发,形成公共信用评价、企业信用预警、行业信用评价和市场化信用评级评价等差别化信用评价产品体系,优化信用环境。四是创新其他产品。如研发预警类、关联分析类产品,结合城市管理、服务,研发社会普惠类产品。加强公共信用产品与市场信用产品整合,推动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信用支付等第三方信用服务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4)健全“信用长三角”建设推进机制。一是健全信用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涵盖信息归集、管理、应用、奖惩、权益保护等关键环节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形成“顶层设计+信用运行+支撑保障”的制度框架,信用建设和权益保护依法依规不断深入推进。二是完善联合奖惩机制。实行信用联合奖惩清单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联合奖惩对象的认定单位、认定規则、退出机制、响应部门和相应的联合奖惩措施,防止失信惩戒措施的泛化滥用。全面推广以激励为主的信用产品,在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提供优先办理、容缺受理、简化程序等便利服务措施,提升守信主体的获得感。开展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虚假信息、造谣传谣,涉金融领域失信问题和互联网金融风险,生态环境保护失信行为,扶贫脱贫失信问题,无证行医、非法医疗问题,假药问题,拖欠工资问题,不合理“低价游”,逃税骗税“假发票”问题,法院判决不执行问题,交通运输失信问题,论文造假、考试作弊,骗取保险问题,非法社会组织,慈善捐助失信问题,营业性演出市场虚假宣传及炒门票问题,“假彩票”问题,假球黑哨、使用兴奋剂问题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三是推进信用承诺制。发挥信用承诺在行政审批、监管的积极作用,构建“告知承诺+信用监管+联合惩戒”闭环体系,提升“放管服”改革的效能。积极在企业自治、行业自律和市场自约等领域,倡导自主承诺、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机制,促进长三角信用环境提质优化。

2.深化信用应用提升区域信用环境质量

(1)注重示范试点引领。一是创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用建设。依托“信用长三角”平台网站,以重点领域跨区域联合奖惩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信用评价和跨区域共享互认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并逐步向其他领域复制推广,形成一市三省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监管协同、监测预警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监管机制。二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建设,提高“三信”标准 ,扩大创建覆盖面,将“三信”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县建设有机结合。强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建成“整村授信”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为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环境与服务。

(2)扩大社会化信用应用。一是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将信用嵌入基层治理全过程,融合“信用长三角”平台共享数据,强化对基层治理重点管控对象的多维关联分析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探索信用积分式村民自治新路径,提升村民自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信用环境总体跃升。二是拓展社会化惠民便民应用。以“信用码”的方式,稳妥推进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城市信用分的互认与应用,在更多的公共服务、商业消费场景中实现信用惠民便企。成立长三角信用惠民联盟,汇聚各类可提供信用惠民资源的国企、民企、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团体,依托个人信用分,提供以消费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惠民服务。

(3)丰富市场化信用应用。一是强化信用服务金融能力。积极发挥公共信用在融资服务、风险监控领域的作用,推动长三角区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融资服务、信用风险管控等事务中应用公共信用数据和产品,创新开发信用金融产品,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租赁便利服务。持续推动“信易贷”融资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建立“信易贷”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推动“信易贷”平台信息深度共享,不断扩大“信易贷”规模,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强化信用服务市场培育。推动数字经济产业与信用产业融合发展,在长三角形成一批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信用服务企业。放宽新兴信用服务机构市场准入。鼓励芝麻信用等本地优势企业拓展信用衍生服务。扩大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融资信贷担保、经济合同签订等经济社会活动中主动使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报告。加大信用服务机构监管,探索建立以行业协会监管为主,人行、发改委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建立区域统一的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服务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3.加强关键领域信用监管的示范引领

(1)安全生产领域。健全长三角区域消防安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归集消防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重大火灾隐患、火灾事故等信息。探索建立与公民、企业诚信制度挂钩的信用综合监管机制,记录认定公民与企业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和消防登高场地拒不改正或多次违法停车造成严重影响的不良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引导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合同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推动信用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应用,抽查系统中产生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抽查计划、抽查检查结果信息,自动共享交换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信用长三角”平台公布。

(2)金融财税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金融信用环境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市场主体相关信用信息纳入“信用长三角”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对其认定的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在贷款授信、费率利率、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者便利。优化信用融资产品,推行“政采贷”、履约保函等政府采购金融服务,助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完善年度纳税信用评价工作。

(3)工程建设领域。强化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在长三角区域探索开展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信用评价,将保险公司风险管控信息引入信用评价体系。加快推进物业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物业服务市场监管体制。强化信用在水利建设项目稽查、水利科技项目管理等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完善商务信用建设应用工作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

(4)交通运输领域。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作联动,夯实交通运输领域信用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完善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信息记录和共享。迭代优化交通运输领域行业信用评价模型,完善交通运输领域守信激励措施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持续推动将信用监管嵌入交通运输领域业务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

(5)科教文卫体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整体科研诚信建设,完善校外培训机构、民办学校、助学贷款等管理工作中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构建,及时制定发布区域统一的行业信用评价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规范和促进卫生健康信用信息管理,推动卫生健康信用信息在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信贷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财政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广泛应用。建立医药机构和参保人员医保信用记录、信用评价制度和积分管理制度。创新定点医药机构综合绩效考评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综合绩效考评结果与预算管理、检查稽核、定点协议管理等相关联。加强对商业健身领域的信用监管,打造“信用体育”新模式。

(6)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加强长三角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督促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及应用。完善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等领域的信用应用。完善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电力业务许可信用监管,推进电力直接交易等领域应用公共信用黑名单。

(7)劳动用工领域。健全劳动保障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推行新业态企业“承诺+信用”管理模式。深化信用惩戒办法,建立欠薪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拖欠工资企业、企业主列入失信“黑名单”,并通过“信用长三角”、各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等平台予以公开曝光,提高欠薪违法成本。

(8)互联网领域。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探索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建立统一的网络信用评价体系,创新“依法管网、数据管网、信用管网”举措,对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经营行为、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进行信用评估和记录。探索建立涵盖企业、个人的网络信用档案,依托政务服务网,加快完善社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信用公示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安全事件预警,加強金融风险监控。

(9)司法领域。强化区域政策协同,提高政法系统诚信建设水平。严格公务员招录信用审查措施,加强法律和信用知识教育,提高公安队伍诚信意识。开展禁毒、司法、消防等领域信用评价工作。抓住“信用监管”的关键一环,加快打通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信用长三角”平台、政务服务网等系统,实现平台间的有效对接和业务协同。

4.完善配套制度保障

(1)加强协调领导。健全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省市、各部门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上重要工作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职机构、人员保障。制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完善工作考核机制,有力有序推进规划实施。

(2)建设人才队伍。加强长三角区域信用建设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强信用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搭建信用领域专家交流平台,开展信用专项研究、重大问题研究及前瞻性理论研究。组建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专家智库,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制度,实施信用管理职业资格培训。

(3)加强资金保障。结合“信用长三角”建设实际需要,打造区域国际一流信用环境,三省一市应加强合作,在必要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用标准体系建设、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信用建设项目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信用服务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

(4)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信用长三角”建设宣传,推进诚信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将诚信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扩大诚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长三角区域整体信用环境的有效提升。

说明: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打造国际一流信用环境研究”(2019C35078)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推动我省第三方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建议”(19NDYD43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志凌.上海、浙江、深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及其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7(10):45-49.

[2]邱晏.基于AHP的数字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01):62-64+77.

[3]杨雪.从绩效评估浅析我省环保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0(23):605+631.

[4]汪军,朱建军,杨萍,龙俊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绩效的综合评估研究——以“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为例[J].征信,2013,31(7):12-16.

[5]陈海盛.以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J].科学发展,2021(1):28-32.

[6]宋健.基于AHP和因子分析的地区信用环境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11-119.

[7]张淳清,曹加.信用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08(11):61-63.

[8]姚小义,钟心岑,杨凯.中国信用环境评价——基于2006~2010年的省际数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3):12-18.

[9]谭燕芝,王超,李国锋.信用环境的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EI指数及中国省级、地级市的数据[J].经济经纬,2014,31(4):144-149.

[10]张原,陈玉菲.区域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1):166-174.

[11]陈海盛.宗族文化、信用环境与融资约束[J].南大商学评论,2020(4):1-23.

[12]王亚星,曲泉儒.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信用环境的门槛效应[J].财贸经济,2011(10):88-94.

[13]钱先航,曹春方.信用环境影响银行贷款组合吗——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4):57-70.

[14]钱先航,曹廷求.法律、信用與银行贷款决策——来自山东省的调查证据[J].金融研究,2015(5):101-116.

[15]凌江怀,匡亚文.信用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7-132.

[16]陈海盛.声誉效应还是寒蝉效应?——信用秩序强化与区域生产率增长[J].南大商学评论,2020(3):46-67.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Credit Environme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hen Haisheng

(Zhejiang Provincial Credit Center,Hangzhou310006,China)

Abstract: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the credit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oblig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remis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Shanghai, Zhejiang , Yiwu, Hangzhou and other typical national credit demonstration cities in creating a good credi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support ability of regional credit construction, deepening the quality of credit appli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credit supervision demonstration in key fields, and improv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guarantee.

Key words:Credit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high quality; credit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ystem

责任编辑:王明洲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一体化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