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及现状分析

2021-06-20 12:58彭倩黄鹂孙伟华
上海城市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市

彭倩 黄鹂 孙伟华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对推进国家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经济-社会-环境”模式构建上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上海市及各区可持續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十一五”以来,可持续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市区和郊区呈现发展不均衡态势,郊区在经济、社会方面分别落后于市区29.6%、56.7%,市区在环境方面落后19.8%。此外,上海市各区可持续发展指标增速差距较大,应当进一步加强城区和郊区的一体化建设,保持上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平稳提升。

关键词:上海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经济-社会-环境模式;补短板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3.012

引言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环境大会,首次官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了评判可持续发展的践行程度,各地国家、组织、学者纷纷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使其日益完善。[1]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可分为生态学、经济学、社会政治学和系统学四大主流方向。[2]生态学方向认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态服务”(ES)[3]与生态足迹 (EF)两大指标。[4][5]经济学方向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代表有“国民财富”,即真实储蓄率(GSR)、绿色GDP等。[6][7]社会政治学方向则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指标”(HDI)[8]、真实发展指数(GPI)和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9][10]为代表。系统学方向把“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的巨系统当作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11][12]及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13]框架体系等。

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至此国内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开始逐渐展开:[14]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提出的“可持续能力”(SC)指标体系;[15]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提出绿色GDP绩效评估三级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1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7][18]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提出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并于1999年从经济、社会、环境、能力四个领域构建了上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19]当今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国内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转变,[20]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2016年我国同时发布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并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客观地评价当前各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现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深化认识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性,才能有效响应国家政策,推动区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上海市位于我国长江入海口,为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界淀山湖,北枕长江入海口,除西南部有十余座高度在百米左右的孤立残丘外,其余陆地均是上游泥沙堆积而成的低平冲积平原和河口沙洲。[21][22]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是困扰其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本文从系统学方向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现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海浦东新区、徐汇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崇明区、奉贤区和杨浦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现状。

上海市数据及2005~2017年各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等指标数据来自《上海市统计年鉴》;其它经济和社会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各区《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环境数据来自各区《环境公报》。为了降低由于区域面积、人口等其它因素导致的地区差异,将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换算为其占GDP的比重,将卫生技术人员数换算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二、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遵从科学性、重要性、可比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运用非模型分析、频数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上海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目标层(A)、系统层(B)、准则层(C)和指标层(D)四个层面(图1)。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3大系统、8个层面和17项指标构成。系统层包括经济、社会、环境3部分,其中,环境系统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着力点,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证相关环境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并使其逐步生态化。准则层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人口、健康、教育、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8个部分,高度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着重点,可以较好的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测度各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水平现状。指标层的17项指标则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进一步分解细化准则层,并对标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课题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本文以主成分分析法(PCA)给各项指标分配权重。PCA是最重要的降维方法之一,通过将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在减少数据集维数的同时保持数据集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将原本高维的数据集转化为低维的相互独立的数据集。[23]主要步骤如下:

(1)投入指标,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本文采用了广义线性功效系数法,根据指标的正负相关性分别进行处理:[24]

正指标的无量纲化:

负指标的无量纲化:

其中,Ci是某个区域地i个指标的原始数据,Cmax是某指标原始数据的上限值,Cmin为相应的下限值。

(2)將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计算每个指标的公因子方差Di。

(3)分别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Wi:

(4)计算可持续发展指数F: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每个单项指标都可以反映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但在实际评价可持续发展中,采用的是多因子指数综合评价的方式,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讨论

(一)权重分配和可信度检验

一般评价体系的最终结果大多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25][26]计算后得到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为了验证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对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效度检验指标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均较好(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776;显著度=0.00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从权重分布来看,系统层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社会>环境,可见如今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依旧以经济为主导,社会和环境的重视程度稍弱,但三者差距并不大,基本上为齐头并进的趋势。

(二)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如图2a所示,上海市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又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2005~2010年为第一阶段,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长速度较慢,平均每年的增量为4.84;2013~2017年为第二阶段,可持续发展指数迅速增长,平均每年的增量为7.55,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05~2006年,上海市社会指数>环境指数>经济指数,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图2b)。到2007年,由于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不再算作医院统计,医院数和床位数减少,社会指数陡降,成为三大指数中最低的指数。2007~2012年环境指数>经济指数>社会指数,这段时期内我国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增长幅度较大,也是该阶段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环境指数前期较高,后期有所下降且增长缓慢。2013~2017年,经济指数>环境指数>社会指数,经济指数在三大指数中最高,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环境质量也逐渐提高,但社会指数增长幅度不大,社会发展开始向“高质量”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平迅速提高。

上海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层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生活垃圾清运量等环境系统指标有较大增幅,医院数、普通中小学在校生数、外商投资等社会经济系统指标波动较大。2005年,医院数最多,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也超过了2009年;2013年的外商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均超过了2017年。

(三)上海市各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上海市各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如表2所示。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来看,上海市各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不均衡表现。以各区在三大系统中排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的绝对值来衡量不均衡程度:

(1)高度不均衡(差异值≥6)的区有:青浦区、徐汇区、崇明区;

(2)中度不均衡(3≤差异值<6)的区有:嘉定区、杨浦区、宝山区;

(3)比较均衡(差异值<3)的区有:闵行区、松江区、奉贤区、浦东新区。

在几个区中,浦东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发展也最为均衡,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均存在短板(图4),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很大。如崇明区在环境指标上位列第2,但经济指标排名第9,社会指标排名第10,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均存在短板;徐汇区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均位于前列,但环境指标上存在明显短板。

上海市市区和郊区呈现发展不均衡态势,郊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相对滞后,分别落后于市区29.6%、56.7%;环境则是郊区的优势,市区在环境方面落后19.8%。就市区而言,其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社会系统中的人口、健康与卫生、教育水平均优于郊区,但市区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比郊区更为严重而环境保护的力度又弱于郊区,使其受到了环境系统的限制,其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环境系统中,与郊区相比,市区的生活垃圾清运量指数为郊区的66%,绿化覆盖率指数为郊区的56%,人均公共绿化面积仅为郊区的33%,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也略高于郊区。

分析比较上海市区级行政单位不同年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发现其增长幅度相差较大(图5)。 研究各区中,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长量为11.92;最小的是青浦区,增长量为3.85。

浦东新区为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主要是由于其经济总量十分巨大,汇集了陆家嘴、张江科技园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同时,浦东新区的社会福利待遇也越来越高,医疗卫生、教育水平均快速上升。杨浦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相比最低,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增幅较小,是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青浦区和奉贤区的可持续发展增速最慢,约为浦东新区的1/3,奉贤区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的经济落后,南桥镇的修建和完善花费了政府太多的人力物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较为缺乏。而青浦区位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交界处,近年来凭借优厚的区位条件以及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开发的热点,但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其本身的生态脆弱性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受损,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和挑战。特别是《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实施之后,位于水源核心保护区的青浦乡镇一切工业都被停止,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对水资源的保护也逐渐力不从心,由此造成了整体上可持续发展的停滞不前。

四、結论

本文依据“经济-社会-环境”模式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对上海及其各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2010年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长速度较慢,平均每年的增量为4.84;2013~2017年可持续发展指数迅速增长,平均每年的增量为7.55,可持续发展政策正在稳步推进。上海市各区可持续发展不均衡。其中,青浦区和崇明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存在短板,徐汇区在环境方面存在短板。上海市各区可持续发展指标增速差距较大,增速最快的为浦东新区,最慢的为青浦区,应当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促进各区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Cash D W, Clark W C, Alcock F, et al. Knowledge system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14): 8086-8091.

[2]张丽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J]. 国土资源情报, 2004(4): 7-15.

[3]Li Y, Zhang P, Qin Y. Ecological service evalu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China[J].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20, 29(2): 1691-1701.

[4]Alola A A, Bekun F V, Sarkodie S A. Dynamic impact of trade policy, economic growth, fertility rate,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Europ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5): 702-709.

[5]Destek M A, Sarkodie S A.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role of energ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0(Pt 2): 2483-2489.

[6]Lin W,Yang J,Chen B.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integrated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a green GDP index[J].Energies,2011(9): 1376-1390.

[7]Xu L, Yu B, Yue W. A method of green GDP accounting based on eco-service and a case study of Wuyishan, China[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 1865-1872.

[8]Klugman J,Rodriguez F, Choi H J.The HDI 2010:new controversies, old critiques[J].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11(2):249-288.

[9]Menegaki A. The basic, the solid, the site-specific and the full or total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for Turkey[J]. Economies, 2018, 6(2):24.

[10]Tiezzi E B P, Bravi M, Pulselli F M. Modifying the ISEW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energy[M]. WIT Transactions o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9:185-194.

[11]Zhang X C, Ma C, Zhan S F, et al. Evaluation and simulation for ecological risk based on emergy analysis and 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 in a coastal city, China[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13):221-231.

[12]Levral H, Kerbiriou C,Couvet D, et al.OECD pressure–state–response indicators for managing biodiversity: a realistic perspective for a French biosphere reserve[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8,18(7):1719-1732.

[13]Patricio J, Elliott M, Mazik K, et al. DPSIR-Two decades of trying to develop 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16,3:177

[14]胥卫平,赵晓华.西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实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61-65.

[15]Williams D R, Jakes P J, Burns S, et al. Community wildfire protection planning: the importance of framing, scale, and building sustainable capacity[J]. Journal of Forestry,2012(8):415-420.

[16]欧阳康,赵泽林,刘启航,等.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维 绿色GDP绩效评估的缘起与进展[J].环境经济,2018(14): 34-38.

[17]王军,张焕波,刘向东.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数据验证结果分析[C].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6:14.

[18]王军,张焕波,刘向东,等.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验证及其分析[C].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7:18.

[19]诸大建,李耀新.建立上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9(9): 3-5.

[20]陈建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模式与路径[J].科学发展,2020(5):71-79.

[21]高峻.上海自然植被的特征、分区与保护[J]. 地理研究,1997(3): 82-88.

[22]付晶.上海城市景观格局、生态效应及恢复力特征[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3]张恒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24]高永卉.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25]李艳芳,曲建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8, 34(5): 57-59.

[26]成金华,彭昕杰,冯银.中国城市生态文明水平评价[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 102-113.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Peng Qian, Huang Li, Sun Weihua

(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hinese model to implement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level regions. Based on the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model, a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and analyze the major obstructive ele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of Shanghai has been rising since the 11th Five-Year Plan.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2010 to 2017.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is unbalanced. The suburban areas lag behind urban area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by 29.6% and 56.7%, and urban areas lag behind suburban areas by 19.8% in environmental aspects. Besides, there was a large gap in the growth ra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among different districts in Shanghai.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o maintain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Key words:Shangha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model; shore up cask

責任编辑:王明洲

猜你喜欢
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