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皋 李昆成 邓江明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工程实践环节愈显重要。多数高校工程实践通过校企共建基地集中统一开展实践的形式完成,而高校和企业因资金、人力、效益、安全等问题校企共建很难深度融合,因技术性、实操性和安全性很难充分落实工程实践,在新工科建设要求下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文章以西南某石油高校为例分析石油行业高校研究生工程实践现状,总结了影响工程实践质量的主要因素和问题,通过对策研究和初步实践,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工程实践质量提升对策,建议行业特色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联合指导模式、监督考核机制、实践内容和形式方面,充分利用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企业中具有的较好合作基础和校友资源,不断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行业高校;研究生;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71-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st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mpleted through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practice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base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ue to the problems of capital, manpower, efficiency and safety, it is difficult to deeply integ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 technicality, practicality and safety,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implement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aking a petroleum university in Sou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sum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and problem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ndustry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engineering practice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17年以来,新工科建设[1]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主要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西南某石油高校作为地方高校,以研究生工程实践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发挥自身石油行业学科优势,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石油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了该校该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开展了地方高校新工科探索、实践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新形势下,加强石油工程实践开展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和石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深入了解其他行业特色高效工程实践情况之后,对某石油高校开展工程实践的方案进行了研究探索,坚持以优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为目标,以培养和提高石油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重要任务,对相关的培养方案和配套课程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工程实践基本情况
工程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教学,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含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应不少于1年。高校一般將工程实践环节放在研究生二年级阶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完成必要的课程修读和初步的科研实践,在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再结合行业生产科研实际开展工程实践[2]。石油类高校主要通过与石油行业企业单位建立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大多采用集中实践的形式,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任务,统一完成。
二、加强工程实践的现实意义
在现如今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石油类高校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需要积极做出转变。作为集地质、化工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知识为一身的石油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日常学习和就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工程的基本属性,参与实践活动是工程类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通过工程实践巩固其专业知识和培育其实际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工程教育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工程实践与专业知识教育密不可分,相互配合。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为我国特色行业学科,对发展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参与工程实践是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要求。我国曾经提出要走“新兴工业化的路子”,而石油工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来担当起发展中国事业,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发展好特色行业工程教育、优化行业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
二是能够解决部分石油类研究生工程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实践,在重要的工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回归工程、回归实践,石油类研究生参与到工程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践解决了日常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身处地的实践和思考,石油类研究生对石油行业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他们通过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去,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通过参与工程实践活动,石油类研究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都不断提升了,其工程实践意识逐渐强化累积,学会了将课堂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工程实践和理论知识不断交替,可以解决石油类研究生工程素质不高,专业知识难以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三是能培养石油类研究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帮助研究生逐步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在参与石油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学校的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其不仅学会了更多实践知识,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通过实践,石油类研究生能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创新,以创新促进实践的发展,又通过实践促进创新。在实践和创新的相互促进过程中,学生们形成了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了解和学习了更多跨行业、跨学科的知识,能够将不同种类的知识相结合以促进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石油工程实践活动给予了研究生们一个磨砺自己的机会,其不仅学会了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学会了与他人相处和协同合作,与同事交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更多生活和工作经验,能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顺利过渡。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实践大多存于形式
随着国家教育形势变化,研究生扩招对研究生培养高校落实工程实践的难度增大。持续增加的高校研究生数量与行业企业能接纳的有限实践机会相冲突,校企共建因资金、人力、效益、安全等问题很难深度融合,工程实践因技术性、实操性和安全性很难全面充分落实,加之研究生还达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企业不可能真正让研究生定岗或顶岗进行零距离的实践操作,实践大多只能存于形式。
(二)工程实践目标模糊
石油高校作为重要的行业特色类高校,是我国石油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但当前在石油工程实践中存在着目标模糊的问题。在办学定位上,石油类高校在安排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时,往往更侧重于在理论意义上的科学化,但是却忽略了高校自身在石油学科上的优势和特色,追求机械地完成工程实践,在实践考核中单一地以知识性的实践报告作为标准,而未将石油工程实践的特性等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受到其工程实践目标模糊、偏离自身学校特色的影响,石油类研究生在参与实践时只是追求完成相应时长的任务,缺乏深入的探索和锻炼,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三)导师对实践的认知不充分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在高校不仅承担了研究生人才培养任务,还承担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教学教研工作,专业学位硕士是近几年学位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形式,工程实践又仅仅是该类人才培养的一个实践环节,导师很容易忽视该环节的重要性。若导师培养研究生人数较多而培养资源有限,导师很难满足每个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加之导师的科研任务较重的话,导师因担心科研进度也不愿将研究生送往企业实践。导师对参加集中实践的研究生实践过程关注不够,企业单位认为研究生仅仅为短时间认知实践又很难有效管理,容易导致实践期间研究生成放养形式。
(四)实践形式和内容较单一
很多工程实践名义上是校企共建完成,但实际上学校实质推进很难,企业参与度还不够。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要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为中心,为了维持正常的安全生产和管理秩序等原因,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上带来诸多不便,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与成本,还增加了许多安全隐患。工程实践多数采用统一实践的方式,企业段时间接纳较多实践学生很难满岗满工作量安排实践,企业为求方便,其安排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甚至有仅为参观了解的形式。
(五)实践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在学校向企业输送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时,并没有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不但学校向企业输送实践研究生的情况不能保证,研究生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情况也无法及时被学校了解。实践过程的校内、校外管理的环节对接不紧密,导师和企业权责范围不清晰,導致实践计划不合理,实践时间不充足,实践内容不达标,实践落实不充分,实践效果不理想。另外,研究生工程实践缺乏结合行业专业特点的明确的考核标准,企业和学校没有结合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角色对实践研究生进行合理的考核评价。
(六)实践经费及安全难以保障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并追求经济效益,接收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并不会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在高校研究生所参与的工程实践中,由于行业特点,在实际的实践中会产生较多的费用支出,严重增加了企业成本。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投入或者能够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靠高校经费直接支持非常困难。同时由于研究生没有经历行业专业专门的安全生产训练,甚至部分研究生连自身安全意识都还不强,研究生到企业实践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国内外工程实践教育对比、数据资料分析以及初步实践,针对以上重点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大约在19至20世纪,校企合作首先出现于德国等很多发达国家,并基于当地特别的产业特征、经济特征、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形成了既稳定又富有当地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3]。不可否认,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校企合作经验,不过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完全地照抄也一定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这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在工程实践中,企业与校方合作,为学校提供平台。如果企业不具备发展眼光和战略意识,意识到学校是人才的发源地,而企业是人才的需求地,仅从蝇头小利着眼校企合作的眼前利益,无法与校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则实现双方供需共赢是很难的。为此,就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对校企合作现行模式进行改进,通过多方长期交流和多向合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政、社、产、学、研、用六位一体”的“1+6”协同育人机制,解决政策、机制、资金、实践容量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创新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国际实践、创业实践等,为学校和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深度合作提供机会和平台。
(二)明确工程实践的目标
通过明确和完善石油类高校研究生石油工程实践活动的目标,教师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来监督、考核学生,同时更能发挥实践目标对学生的督促和监督作用,将外部监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从而做好石油工程实践指导工作。首先在学校层面,石油类高校要充分依据自身的办学宗旨和高校特色来安排石油工程实践的目标,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完善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实施准则,从而促进工程实践教学开展。其次在教师层面,扩大企业现场导师队伍,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现场指导教师的作用,按照相关的培养目标和准则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其次对于石油类高校研究生来说,其要在目标的要求下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工程实践的知识、技能、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要将外部力量转化为内部驱动力,促进自身实现进步发展。
(三)完善校内外导师指导模式
企业接受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并且企业相关人员充当校外指导教师作用[4]。同时,学生也应该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与企业导师(校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合作开展企业生产工作。学校导师与校外导师和研究生一起根据工程任务或实践需求统筹规划研究生工程实践内容。同时为保障实践有效落实,联系的校外导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资质和条件,校外导师多数应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技能娴熟,资源多元,是保障实践落实的必要条件。校外导师需与校内导师联系了解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风格,对实践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并通过系统性讲解或经验示范,促进研究生对实践知识在理解、应用、创造等层面的积极转换,而不是让校外导师在研究生的教育中仅是一种象征性存在。校外导师要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主体,形成学校校内导师与企业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合作、跨学科研究、产教融合等,使之发挥出“1+1”大于2的效果,也让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研究生在校内所学理论与校外实际工程中的实践无缝对接。
(四)建立过程监督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工程实践的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评价存在诸多问题[5]。如评价标准不统一,考核方式较单一,评价内容较片面,评价过于主观等。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工程实践难度不一样,考核标准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工程实践内容而制定。构建审批备案、日记月报、答辩抽检的工程实践过程管理考核机制。根据平时的跟踪监督机制来记录实践的进度情况,根据实践报告和答辩陈述评价其实践结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和学院均参与评价和考核研究生工程实践,把关实践质量。校内外导师不能光把实践任务告知学生后就放任不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让他们每一次实践都能学到知识和技能,避免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过于松散,不能达到预期的任务要求。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协商设计工程实践的合理内容,研究生工程实践与本科生的实习实践要有区别,通过实践计划、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明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使校内外导师的培养目标统一,不至于培养内容脱节。
(五)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石油工程类研究生应该主要通过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应对复杂工程问题和工作实践操作的能力水平,为此,石油类高校应不断加强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学校要坚持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同广大石油企业和工程实践基地加强交流合作和人才输送,坚持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整合力度,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易于开展实践积累经验的基地,同时其可以聘请企业单位专业的石油工程师等现场指导教师来进行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学校的教授和专家等一起来培养专业人才,为石油类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六)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
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正是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轉化为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的目标要处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制定实践目标时要充分了解研究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紧密围绕工程实践项目任务,明确实践目标,共同制定和适时调整实践计划和实践内容,最好以工程实践课题项目为载体和平台,以项目的具体实施为训练途径和手段,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传统的集中实践形式虽然可以基本满足实践要求,节省实践成本,简化实践流程,但很难保证实践质量,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调动导师和行业企业校友的资源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对有条件支持的研究生工程实践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根据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实际要求进行分散实践,对于无法由导师联系分散实践的研究生或者有意愿参加集中实践的研究生由学院统一联系实践单位安排集中实践,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均参与统一标准的过程监控管理和结果考核。
五、结束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工程实践环节愈显重要。传统的通过校企共建基地集中统一开展实践的形式在新工科建设要求下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石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工程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行业特色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联合指导模式、监督考核机制、实践内容和形式方面,充分利用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企业中具有的较好合作基础和校友资源,不断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7-12.
[2]张苏,王金贵,郭进.基于校企合作的安全专业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70):123-125.
[3]任志梅.以供需共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郑世良,李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企业导师的身份认同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7):61-65.
[5]李娟,穆晓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管理机制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