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瓦尔达高介入创作手法研究
——以纪录片《阿涅斯论瓦尔达》为例

2021-06-17 12:31:18田华徐华娟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瓦尔达被采访者真实性

田华 徐华娟

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分为“旁观”和“介入”两种类型,相对比于介入式拍摄,“旁观式”拍摄在业内更为常见,但“介入式”拍摄也有着它独到的艺术魅力。因为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绝对的旁观并不存在,只要扛起了摄影机就不可避免地会对拍摄的事件进行选择和干扰,“介入式”拍摄是把选择和干扰搬到了镜头前。相对比于“遮掩式”的选择,公开的选择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呼应了纪录片的真实性特质。阿涅斯·瓦尔达拍摄的参与式纪录片《阿涅斯论瓦尔达》就是采用的“介入式”拍摄手法,在业内有着一定的高度,是阿涅斯·瓦尔达几乎所有作品的总结,研究这部作品更能感受参与式纪录片“高介入”式拍摄手法的魅力。

一、高介入创作:参与式纪录片

参与式纪录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纪录片创作的高峰时期出现。“1926年,格里尔逊提出了‘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观点之后,纪录片逐渐地拥有了自己的名字,作为独立片种从电影系统中鲜明的显现出来。[1]纪录片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纪录片诞生的开始,它的类型和模式都比较单一,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纪录片的类型才逐渐多样起来。特别是20世纪60和70年代,人们对于纪录片创作的热情持续高涨,使得各种类型的纪录片相继出现。“美国学者比尔·尼科尔斯在他的论著《纪录片导论》中,将这些不同风格的纪录片的类型分为了六种,分别是:诗意模式、观察模式、阐释模式、反身模式、陈述模式和参与模式。”[2]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导演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一起执导拍摄的纪录片《夏日纪事》出现之后,参与式纪录片正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参与式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最大的标志就是:承认镜头的存在。所以创作者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可以随时和镜头面前的观众对话,也可以随时沉浸在故事之中,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影响和改变故事的进行。而人为介入的创作手法,在早期的实验电影中可以找到雏形。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工厂的大门》中就出现了梅里西的身影,但那个时候人为介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旧时的拍摄设备比较笨重,移动摄影机不方便,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影片无关的人员介入到镜头里。

虽然参与式纪录片只是纪录片类型中的一种,但它也有详细的分类。从陕西师范大学李翔写作的《用纪录片改造世界——参与式纪录片研究》可以知道,参与式纪录片分为了四个类型,分别是:访谈汇编型、日记回忆型、调查研究型和赋权行动型,这四种类型构成了参与式纪录片的大类。《阿涅斯论瓦尔达》就是日记回忆型的参与式纪录片,有着明显的传记电影式叙事风格,试图通过阿涅斯·瓦尔达的个人经历去完成纪录,引发受众的思考。

二、阿涅斯·瓦尔达:参与式纪录片的继承者

1928年,阿涅斯·瓦尔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生,28岁开始了第一部剧情短片《短角情事》的创作,56岁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纪录片《尤利西斯》。在拍摄完《尤利西斯》之后,阿涅斯·瓦尔达就一直致力于参与式纪录片的创作,她是参与式纪录片的继承者。研究阿涅斯·瓦尔达的所有作品就可以看到,她所拍摄的大部分纪录片风格鲜明,参与拍摄的程度虽略有不同,但在影片中基本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阿涅斯·瓦尔达在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时候,总是喜欢在镜头前和观众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分享她人生中真实的人物关系,所以拍摄出来的作品都比较亲切。瓦尔达认为,创作时随心所作更能创作出意外之作,她的这一想法导致了她的作品大开大合,看似随意,却又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很难被复制。

在《阿涅斯论瓦尔达》这部参与式纪录片中,阿涅斯·瓦尔达不仅担任了主要演讲者,还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编剧、剪辑师,严格把控影片的前期和后期工作,使纪录片达到理想的效果。《阿涅斯论瓦尔达》全片长115分钟,又名

《爱丽丝说华妲》《听瓦尔达说》,记录的是瓦尔达在各地的电影讲座。在这部纪录片中,阿涅斯·瓦尔达不仅讲述了她的著名作品《脸庞,村庄》《幸福》《拾穗者》《艾格尼捡风景:两年后》《天涯沦落女》等,也回顾了《达格雷街风情》《纪录说谎家》《墙的呢喃》等不太被观众所熟悉的作品。她通过回忆与讲述这些作品,分享自己的灵感来源和艺术创作过程,展现了自己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阿涅斯论瓦尔达》不像是一般的常规性纪录片,更像是瓦尔达对于自己的大师课做的一次影像注解。在影片宣传时,阿涅斯·瓦尔达强调《阿涅斯论瓦尔达》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个讲座、座谈。她在影片中还详细地讲述了灵感、创作和分享这三个词的意义,让无数的电影人从身心上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洗礼。

《阿涅斯论瓦尔达》这部作品,基本都是由阿涅斯·瓦尔达之前拍摄的影片剪辑整合而成,全新的素材并不多。但是影片的剪辑恰到好处,节奏感把握得也合乎常理。在《阿涅斯论瓦尔达》中,因为阿涅斯·瓦尔达的讲述,使得片子始终都有着一定的可看性。而且阿涅斯·瓦尔达本身就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智者,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勾引着受众的心,这是其他类型的纪录片都达不到的效果。

三、导演介入:纪录片的飞跃

参与式纪录片相对比于传统纪录片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参与式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增加了导演介入。这里说到的导演介入就是摄影者有意识地介入到拍摄范围之内,以真人出境或者声音出境的形式,成为摄影机前拍摄对象的一部分。导演介入能起到增加纪录片真实性,活跃采访气氛,改善采访环境等效果,所以成为了参与式纪录片最主要的创作手法。

(一)增加真实性

在《阿涅斯论瓦尔达》中,瓦尔达就是频繁介入到影片中,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告诉观众,她这一生中积累的财富和积累财富的途径,她的这一举措使得影片更像是朋友之间的洽谈,氛围轻松随意,却又真正地把自己的观点传播了出去。瓦尔达说:“摄影机后面的那个作者,应该创造一种和观众的接触。”[3]这样可以使得拍摄对象和观众更了解创作者,理解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真正思想。阿涅斯·瓦尔达的这个想法影响了她的一生,所以她的大部分纪录片作品都采用人为介入的纪录手法,通过把自己融入影片中,营造一种和事件近距离接触的现场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核心,导演的介入虽然会改变被拍摄事件的本来面貌,但参与式纪录片所展现出来的“见证式的真实”,却又可以在心理上给人以真实感。这个展现出来的真实虽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真实,但却在某种层面上达到了真实效果。纪录片并不是史实资料,也不是新闻,它对真实性要求并不是百分百的还原,所以参与式纪录片表现出来的“真实”和纪录片要求的真实其实是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的。

(二)改善采访环境

在《阿涅斯论瓦尔达》中可以看到,阿涅斯·瓦尔达在拍摄《拾穗者》时就是真人出境,手持摄影DV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拍摄在田间拾土豆的农民,或者拍摄在超市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居民。在这个过程中,她有时是以采访者的身份提出她的疑惑,等待被采访者的回答,有时是声音出镜,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出镜入镜,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影片的距离感,也影响着采访的进行。

参与式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拍摄被采访者的不同之处,就是导演也会出现在镜头之中,充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角色。这样的共同参与可以给被采访者一种患难与共的感觉,被采访时被采访者才会忽略镜头的存在,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观点,减少镜头带来的束缚感。在《阿涅斯论瓦尔达》中,因为阿涅斯·瓦尔达的积极参与,充当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所以才会出现导演与主演一起坐在轨道车上谈笑风生的经典镜头。而且因为瓦尔达现身出镜和被采访者共同承担了镜头带来的压力,《天涯沦落女》的女主角才能放松戒备,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下,愉快地跟观众分享她当年出演女主的真实感受。

总的来说,导演真人出境,现身采访,能够很好地改善采访的环境,让拍摄更顺利地进行。

(三)增加现场感

在《阿涅斯论瓦尔达》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涅斯·瓦尔达在拍摄《脸庞,村庄》时,就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她的搭档JR一起开着魔法卡车在法国的乡村聆听人们的声音。他们在法国的乡村游走,到了会让他们产生触动的地方就会让当地村民走上卡车拍摄照片,然后修剪出来贴在墙上,展示人们不同形态的美。

比尔·尼科尔斯在对纪录片进行分类的时候也说过:“参与式纪录片并不介意导演对于影片的介入,而在某种程度上希望通过导演对于纪录片的介入增加影片的真实和在现场的感觉。”[4]导演的参与不仅能增加纪录片的现场感,还能激发被采访者的真情实感。在《脸庞,村庄》中阿涅斯·瓦尔达曾经拍摄了一位撑伞的母亲,并把她的照片贴在乡村转角房屋的高墙上。在贴了照片之后,阿涅斯·瓦尔达采访了这位母亲的两个孩子对于墙上照片的看法,但因为孩子年龄太小,面对镜头的时候难免怯场,但因为阿涅斯·瓦尔达的介入,让这两个年幼的孩子在镜头面前展现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最后他们还和墙上的母亲照片合照,表达他们的欢喜之情。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瓦尔达没有选择介入式拍摄,这样有爱的一幕很难实现,即使可以摆拍,也很难自然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导演介入虽然会对故事本身造成一定的改变,但是在注意影响尺度的情况之下,是不会对纪录片的真实性造成太大的偏移的,总的来说,导演参与在很多方面都对纪录片的拍摄产生了积极效果,使得影片的质量达到了预期,最终实现了飞跃。

四、结语

参与式纪录片是纪录片类型中最重要的一种,近些年来广泛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海豚湾》《远方的家》《跟着唐诗去旅行》《望长城》纪录片都属于参与式纪录片。随着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软件的流行,参与式记录、介入式拍摄被运用的广度和宽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参与式纪录片的介入式拍摄方法 “能强化制作者和影片主体之间真实的、生动的关系,以及遭遇的实质性特征,”[5]还能增加影片的真实性,改善采访环境,激发被采访者的真情实感,在多方面使得纪录片达到理想的预期,是不可多得的影片创作形式,被运用于各种长短视频的创作之中。“介入”和 “观察”二者之间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极端的要求绝对的观察,或是绝对的参与并不现实的,两相结合对创作来说才是真正的大裨益,在未来的纪录片创作市场融合式创作终将成为主流,类型与类型之间的概念终将会模糊,但导演参与不会消失,介入式手法也会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瓦尔达被采访者真实性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记者摇篮(2021年10期)2021-11-27 01:40:51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记者摇篮(2020年7期)2020-08-18 12:16:51
本届戛纳电影节向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致敬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2
90岁拍出豆瓣9.2分神作刷爆朋友圈
乐活老年(2018年12期)2018-12-24 02:57:04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传媒论坛(2018年16期)2018-03-28 14:40:22
鼹鼠老师“故事课”之十二月故事:阿涅斯·瓦尔达,步履不停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3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
视听(2015年3期)2015-04-11 13: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