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华
(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常存在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见的致病因素为吸烟,且患者吸烟时间越长,其发病率越高。该疾病具有较大的治疗难度,患者在发病后,机体气流受限表现为进行性加重,且存在炎性反应。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无创呼吸机是一种常用辅助治疗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期间,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3]。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相比于常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更全面、更加人性化,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4]。本研究旨在分析人性化护理模式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呼吸机护理效果及满意度。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41例)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41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18例;年龄27~74岁,平均(51.29±5.82)岁;病程1~6个月,平均(2.64±1.13)个月。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2例、19例;年龄26~75岁,平均(50.11±5.53)岁;病程1~7个月,平均(2.58±1.3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自愿选择无创呼吸机协助呼吸者。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严重器官疾病者;传染性疾病者;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检查和注意事项宣教等。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①组建护理小组,确保组内成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明确各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组织小组成员开展相关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护理技能,深入理解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并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据此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并做好预警准备,以更好的应对突发状况。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制订奖罚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②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无创呼吸机了解较少,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因此必须提高患者对无创呼吸机的认识。在第一次使用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说明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作用及目的,使其认识到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必要性,并讲解正确的使用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死率高,多数患者对该疾病存在恐惧等心理,心理压力较大,针对这类患者,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护患交流,并指导其正确发泄情绪。为减少患者对病房及医院环境的陌生感,护理人员需向其介绍周围环境。③在患者使用呼吸机时,应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给氧通络。④在患者佩戴鼻面罩前,应先对其面部形态进行观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鼻面罩,因为不同患者的面部形态及连接方法接受度存在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在佩戴前,应对患者口鼻通畅性进行检查,防止异物对鼻面罩通畅性造成影响。此外,松紧度应适宜,不仅要保证鼻面罩稳固,还要避免患者由于束缚而出现不适感,一般根据患者头围对松紧度进行调整。⑤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需加强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吸烟会影响患者肺部功能,如果长时间吸烟,就会加大患者肺部疾病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戒烟,针对烟瘾较大的患者,应尽可能的降低吸烟频率。监督患者日常生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向患者说明规律作息的重要性,确保其充足的睡眠。⑥在治疗期间,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帮助其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等。为使患者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可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健康宣教,如视频宣教、开展讲座等。嘱患者进行规律的运动,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对患者的活动量造成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活动。⑦护理人员应根据医院安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就医。加强空气管理,在打扫卫生时,应尽量避免扬尘,保持空气清新,并注意病房定时开窗通风,做好消毒工作。⑧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及蛋白质,注意避免高胆固醇、高钠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水果、蔬菜及鱼肉类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越低表示不良情绪越轻[5]。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60~90分)、不满意(<60分)3个级别。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肺动脉高压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对比(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对比(分,)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典型,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症,其特征为持续气流受限,并呈进行性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呼吸困难症状并不严重,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呼吸困难症状会加重,特别是老年群体,更易出现急性加重[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较大的损伤,该疾病常见人群为长期吸烟史者、长时间生活于环境污染的人群。无创呼吸机是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治疗方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应对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引起重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尊重患者隐私,并根据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开展相关护理措施,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护理满意度[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由于其自身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进而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8]。当前,寻找预防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措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无创呼吸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速度起到延缓作用,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病情反复发作频率。在临床上,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重点一般在症状缓解方面,并未重视对患者进行稳定期肺康复治疗。在患者稳定期采取有效的肺康复治疗,不仅能防止急性加重期的出现,还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会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除常规治疗外,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也是一种常用治疗方式,能在短时间内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进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促进患者身体快速康复。此外,这种治疗方式能使患者长时间劳累的呼吸肌得以休息。无创呼吸机治疗可避免气管插管等,大大降低了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并能防止患者出现长时间呼吸机支持而出现脱机困难的情况[10]。虽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较好,但仍需在治疗期间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进一步稳固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优势更为明显,该护理模式具有辅助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人性化护理更加全面、系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身心特点较为贴近,各项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及规范性,在整个护理过程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在其治疗期间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关心,使其攻克自我心理障碍,真正体现医院工作的人性化[10]。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并保证组内成员自身工作水平,并深入认识人性化护理,能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加强生活管理,能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规范其生活行为,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促进其身体康复;积极开展鼻面罩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安全性,还有利于其舒适度的提高,保证呼吸通畅;加强安全管理,能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呼吸机患者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提高治疗安全性;对患者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利于提高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反复等的认识,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此外,采取心理干预,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心理防线,使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利于减少生活中的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呼吸机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且并发症少,整体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