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名人故居及纪念园空间塑造方法研究

2021-06-16 11:31冯亚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纪念性观者故居

冯亚星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4)

景观设计行业发展到今天,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着演变,对于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理论也逐渐增多。对于历史名人纪念园的研究并不多,当下基于红色文化传承的文化发展背景,对于红色纪念园景观的设计再次被学术界所关注,红色历史名人纪念园作为红色主题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我们基于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视角审视红色主题景观,将红色历史名人纪念园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塑造的方法理论。

1 纪念区空间的原始形态恢复法

纪念区空间的原始形态恢复是指按照历史原貌或以历史原貌为依据对纪念性景观进行恢复,这是一种空间营造的基本方法。整个名人故居纪念区严格按照历史风貌,完整地、真实地、客观地进行空间保护与再现,使历史名人故居能永久延续红色历史脉络,完整承载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在严格保护的同时,提倡从景观生态性出发,恢复性纪念的核心在于对原始景观的保护和恢复坚持景观的原真性,同时从人文主义的理念出发恢复名人生活过的地方的景观原貌,遵循景观空间的生态原则,采取景观生态恢复性的手法进行设计还原。

毛泽东纪念园景观改造设计的主要理念便是“恢复性纪念”,以保留、恢复原有的农田为主,迁出不必要的功能与设施,梳理景观序列。把不必要的功能和设施移走,对已拆除的建筑地基进行全面改造,挖出钢筋水泥,覆以泥土,种植稻谷,以现有山冲北部田梗为参考,重现完整的“稻田走廊”,并利用田埂组织交通,力求恢复“原汁原味”的田园风貌图。同时在农田步道两侧设置休憩场地,种植丛生竹恢复自然肌理。

名人故居空间的设计应该充分依托真实的历史环境背景,呈现十足的历史氛围、反映历史风貌的不可断裂的整体性空间。合理利用景观背景,将故居空间与景观空间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区域的艺术效果。无论是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还是彭德怀故居,都相对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对于周遭自然景观的干预,这也是真实还原历史场景的最基本营造手法。

2 纪念园景观的空间叙事手法

红色名人纪念园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法是利用空间来对观者讲述与人相关的红色革命历史与事迹,通过景观空间的抽象化营造将具体历史事物所体现,以此渲染观者的思想情感。

刘少奇同志故居的纪念园(图1)景观设计将空间通过叙事化的营造来满足观者对于其个人历史的阅读。叙事通过前奏——过渡——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化营造来进行,各个节点的景观都通过连续性的空间营造将其串联,以节点带动景观轴线。景区入口的牌楼广场作为整个纪念园区的前奏,也是整个空间序列的开端部分,入口以较为宽阔的广场作为主要设置,两侧布置了层叠式的树池,池内以乔木作为配景,广场两侧设计石头景观柱,衬托出圆形广场的布局和中心地位。穿过前奏的游客广场,观者需要通过一段较为幽静的自然山林,此段空间作为纪念园景观中的过渡空间,整个空间完全是以自然为主,道路旁自然生长的参天樟树呈现出纪念园内部的庄严质感。通过幽静的过渡空间就是该纪念园的高潮部分即刘少奇纪念馆至故居的整个空间,该空间作为整个故居纪念园的核心部分也是人们聚集的主要场地,通过纪念馆建筑和故居文物建筑的保护新旧结合的方式营造全园景观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在这个景观空间范围内也展现了伟人故居原始的乡村面貌,基本保持了刘少奇同志当年生活于此的现实景观状态,这是叙事的真实性的体现。花明楼作为整个纪念园区的结尾部分,设计师按照园中有园的思路来打造纪念园景观,以一座仿古建筑为主的自然是园林景观,该院作为整个纪念园的结尾也是在参观完故居和纪念馆后的放松消遣之地,整个空间设计较为轻松自然。花明园修养亭局部具有叙事特征,设计师以松柏植物来隐喻刘少奇同志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

图1:刘少奇故居景区入口

景观叙事手法将纪念园每个主要节点都从不同角度讲述刘少奇同志生平故事,在提供观者游玩放松的同时让人深刻体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不同程度的以红色历史升华整个纪念园景观,让空间从视觉感受转化为精神共鸣。

3 公共艺术介入的纪念园空间

公共艺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其表达文化内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公共艺术介入红色名人故居纪念空间,丰富了整体景观的艺术性和互动感,根据红色文化内涵的不同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和文化传播要求。

图2:花明楼景区空间

公共艺术涉及公共设施、景观构筑物、装置艺术、雕塑、壁画、景观灯光甚至公共艺术展演等,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和公共性为红色旅游区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在故居纪念园空间的景观设计中,部分故居遗址景观无法恢复历史原貌,缺乏对其情境再现的空间,公共艺术介入为红色景观的意境再造提供方法,为打造红色旅游的实质性发展提供机会。湖南红色名人故居景观园区的空间营造也逐渐将公共艺术介入其中,如:湘潭东方红广场群雕及夜间灯光艺术、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内部壁画等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对于红色主题空间的介入是整体性的,试图利用艺术形式对红色旅游景观情境进行二次建构,使得观者在红色旅游中获得革命历史的神圣感与仪式感的沉浸式体验,公共艺术的设计同样也充分考虑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语言,有利于唤醒观者的“红色记忆”,生动地传播红色革命历史(图3)。

图3:韶山夜景公共艺术

作为红色纪念园景观设计的长久之计,公共艺术介入是一项较为灵活且多变的方式,也是需要长期思考不断改进的。不仅仅涉及对整个园区景观线路、地域和景观的整体设计,还要设立公共艺术的介入机制,通过公共艺术介入的手法营造观众与主题的互动、开放和参与,追求有效的红色文化表达和传承的目标。

4 科技手段配合下的营造手法

在空间塑造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情景模拟和观众互动等多样化的方式,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和场景,营造直观、逼真的效果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采用高科技手段,让景观以展陈方式动起来,吸引参观者主动了解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参观(图4)。

图4:数字交互性场景技术

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与纪念性景观的“灵魂”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重体验组织结合起来,调动观者的多重感官,全方位表达纪念性意义。通过随游览路设置互动大屏幕、多媒体模拟再现、触媒装置等设施,设置多一些可参与性的元素,与时俱进的设施可以为现代纪念性景观注入新鲜的血液,将景观的纪念性放大化和丰富化。纪念性景观是物质环境下的存在,人们必须亲临现场的体会作品,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使设计师对于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思想的表达和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传播,例如微信、APP、动画、互联网媒体等。纪念性景观一旦落成,人们必然受其影响并传播它所传播的信息,这样的过程扩大了景观所影响的范围,可以获得更大的公众影响力。这种手法在目前的整个红色主题景观中都较为少见,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普及和使用人群的不断增多,未来一定将成为景观空间营造的一种主要手法之一。

以科技手段来增强纪念性景观的互动,主要通过空间引导观者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活动参与”,加强人与景观的虚拟互动。设计师可以从光影、声音、色彩等多个角度入手,通过景观建筑实体或其他构筑物表现光影的形态变化和色调,达到虚实结合。

5 结语

目前,我国红色主题名人纪念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相对单一,造成针对纪念情感及红色文化内涵的表达的缺失,造成空间构成形式的同质化趋势明显。未来相关空间营造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营造手法并行,在充分考虑到环境对于人的行为上的一个影响过程,将红色历史名人纪念园景观空间进行多元化营造,是让红色主题纪念内涵更加立体化呈现的过程。红色文化表达与传承作为红色主题纪念性景观的目的,营造经验和方法的研究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合理、合法地对现存名人故居及纪念园进行景观设计,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文化在空间中的体现。

猜你喜欢
纪念性观者故居
卫立煌故居
端午节观龙舟赛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