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窦红艳
慢阻肺是呼吸内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及气短等,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1]。现阶段,临床对慢阻肺患者主张药物治疗,且在出院后仍需继续用药治疗,但由于出院后患者无法接受有效护理,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2]。鉴于此,本研究对48例慢阻肺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将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53.19±8.72)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50±2.77)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例,中专或是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24例。参照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53.12±9.55)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7.43±2.18)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中专或是高中18例,初中及以下22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纳入标准:①经肺功能、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慢阻肺,且完全满足慢阻肺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可接受至少3个月的随访;③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2)排除标准:①有肺结核、肺脓肿及肺炎等肺部疾病;②有心、肝、肾肺功能障碍;③临床资料欠缺。
参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主要措施如下:对患者进行用药、饮食以及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同时于患者出院后1周给予电话随访,从而了解其病情并酌情进行康复指导。观察组于参照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①创建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主管护师,所有成员均经长达3个月的专业培训,均掌握扎实的延续护理方法。②康复方案制定:于患者出院前1d评估其具体情况,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延续护理方案,通过“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开展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呼吸功能训练以及营养支持等。③电话随访:于患者出院后每隔2周时进行电话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其日常生活习惯等,同时了解其遵医嘱用药、饮食以及康复训练等情况,一旦出现不利于病情康复的问题需积极地给予教育指导。④上门随访: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对其进行上门随访,以了解其病情与生活情况,同时对患者的用药、饮食及康复训练等进行现场指导,再因地制宜进行宣教;鼓励患者提出难题,并积极给予解答,从而提升其认知及治疗信心。
(1)肺功能指标:在干预前后对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进行测定并对比。(2)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调查简表对两组患者的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进行评估与对比,最高评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护理满意度:干预后,通过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比,评估结果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最终以满意率、一般率之和作为护理总满意率。
将研究数据输入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FEV1、FVC、MMEF及生活质量评分用±s表示,以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百分率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P<0.05。
组别 FEV1(L) FVC(L) MMEF(L/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参照组(n=48) 0.97±0.19 1.31±0.37* 1.46±0.35 1.98±0.51* 0.98±0.27 1.20±0.30*观察组(n=48) 0.94±0.22 1.92±0.42* 1.42±0.40 2.87±0.48* 0.96±0.23 1.89±0.36*t 0.715 7.550 0.521 8.804 0.391 10.2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P<0.05。
组别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参照组(n=48) 62.33±8.20 69.36±10.84* 58.37±10.12 67.30±7.59* 64.20±8.92 70.35±9.26*观察组(n=48) 60.92±9.17 76.55±9.27* 59.29±10.77 73.57±10.66* 63.15±7.77 78.63±10.17*t 0.794 3.493 0.431 3.320 0.615 4.17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预后,两组FEV1、FVC及MMEF均升高,相比之下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相比之下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满意38例、一般8例、不满意2例;而参照组满意20例、一般16例、不满意12例,两组护理总满意率对比(95.83%VS 75.00%),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62,P<0.05)。
慢阻肺是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其发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联系,这不但要求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良好的临床护理,从而改善其身体状态,还需患者在出院后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善其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现阶段,临床对于慢阻肺患者的管理仍侧重于住院治疗与院内护理,前者虽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但依然有部分患者于出院后不遵医嘱用药、饮食及康复训练等,导致病情久久不能痊愈,对其肺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5]。所以,在慢阻肺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有效护理是很有必要的。
延续性护理是院内护理的延续,可让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的护理服务,近年来其临床应用率逐渐上升,且获得了临床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6]。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MMEF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提示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姬红英[7]研究指出:对慢阻肺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延续护理是按照患者实际情况所制定出的一套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电话、上门随访等方式来了解患者在家中的用药、饮食以及康复训练等情况,再进行针对性指导与督促,进而让患者遵循护理方案,最终有助于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改善其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另外,通过电话和上门健康指导,让患者自主地寻找自身问题,然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寻找有效的方法给予改进,不仅可维持其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可提升其治疗信心,对其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8]。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83%,较参照组75.00%高。提示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究其原因在于延续性护理的实施不仅可让患者享受到有效的院外护理服务,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指导,同时还有效地改善了其肺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其高效的干预效果,这也是患者满意度提升的关键原因。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