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莹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音乐教学,要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解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正确认识理解,落实到自身的教学领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也是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教学。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吃透学情,明确教学重难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学生接受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面向全体,正视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異,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体验的过程中,发挥出各自的潜能,并能够有效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全面发展。
一、身体即兴律动,体会歌曲的情绪
音乐课堂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顺应其内心,顺其自然地随心成长。
如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苦恼:歌曲教学时明明一直很注意学生情绪的表现,一直不断的提示注意情绪的变化,“这里应该是轻巧活泼的”“这里应该是抒情优美的”,常常刚开始学生做的很好,可是过了几分钟他们又忘记了,又将歌曲演唱的如白开水一般,状态渐渐的掉下去。后来“新基础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将重心下移,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让他们寓教于乐。
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情绪会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高的热情和兴奋度。如果老师带孩子在风景如画的中央绿地里听《森林狂想曲》,学生们在听音乐时会有节奏地摇晃身体。如果是在一间教室里,即使是有节奏的音乐也无法激起他们轻轻摇晃身体的欲望。在大自然里听《森林狂想曲》,他们不仅轻轻地摇晃着身体,而且一些学生开始用“森林狂想曲”的音乐做声势运动。在欣赏大自然奇异之美的同时,他们还模仿自然界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并与音乐的旋律相匹配,他们的自然声源和音乐达到了最高水平。
同时,为了能使孩子们的歌声始终带有美感,可以将情感的变化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有变化吗?”。这样孩子们自己说出来的答案,比老师总结出来的更有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也只能进行一段时间,因为学生们在这种方法下是会比以前有进步,可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缘故,到下次回课时,他们又回到了从前,将上节课的处理忘了一干二净。此时可以通过身体的简单的律动,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通过这些律动来帮助他们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而不仅仅是建立在以前的语言描述上,因为语言描述,只是个别同学,留给大不部分同学的记忆并不深刻,只有自己身临其境般的体会了,感受才特别深刻。
二、师生一起律动,训练即兴创编
音乐的节奏不同于舞蹈动作。完整的音乐学习应该是对眼睛、耳朵、身体和大脑的全面体验。其中,身体体验节奏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是模仿动作,也不注意身体的姿势或外观。相反,它希望用人的肢体语言再现音乐,用人的感官直接反映情感,并通过倾听和身体运动触发运动感官反应。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随音乐而动的机会,让小学生把自己的身体视为“乐器”,让他们通过学生的自由反应、创造性行动、唱歌、演奏或听录音,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感受和再现他们听到的音乐。
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律动的不同表现。比如音高——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的高低变化手势的位置;声音强度——当音乐强烈时,手臂剧烈摆动;当音乐柔和时,动作应柔和。音色——老师和学生用手在肩、腰和腿上做不同的动作,以反映不同的音色。声音值——学生可以做几个连续动作来指示声音的长度。休止——学生和老师首先随着音乐自由移动,也就是走路。如果音乐中有停顿,他们会立即站起来或成为“木头人”,以显示停顿的状态;旋律——让学生准备一条丝带,让他们随着音乐轻轻地舞动丝带。
如在《森林狂想曲》一课中的A主题教学中,一位老师进行如下四步教学设计:
第一步,聆听A主题音乐,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兴创编声势动作。第二步,分析A主题乐段的乐句。第三步,听辨结构表现声势动作。第四步,随琴哼唱A主题旋律。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教学,孩子们在“森林之旅”中聆听了主题旋律,充分表达了主题音乐,通过即兴创编加深了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发挥了学生们逐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律动,可以调动起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当学生对歌唱的方式感到熟悉、自然时,他们就会随之发展歌唱的节拍感,感悟多种韵律的持续性。学生们就能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乐,在旋律、语言和共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整体地去感觉音乐。
三、采用互动教学,创新即兴创编
音乐课堂中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理念进行听觉、音准、音色、呼吸的训练。还可以运用“柯尔文手势”,并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即兴创编节奏的游戏训练。
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包子、剪子、锤》这课中,念白结束后,轻巧跳跃和抒情连贯的唱法一直交替出现。在学生听出变化后,怎样让他们在演唱中表现出来呢?于是我创编了简单的肢体动作,在演唱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跟音乐做一做,两人一组,面对面坐,仅仅用三组简单的动作就将歌曲表达的很清楚。
伙伴们啊,|伙伴们啊,|(面对面,做拍手动作,一拍拍一下,表现是轻快跳跃的感觉),【后面简称为律动1】
快 快|来 | (面对面,手心对手心,左右各摇一次,即为两拍动一下,表现的是连贯)【后面简称为律动2】
快快过来,|快快过来,|(律动1)
做 游 |戏|(律动2)
蹦﹒蹦跳跳| 蹦﹒蹦 跳跳|(律动1)
快快 乐|乐 |(律动2)
轻﹒轻松松 |轻﹒轻松松|(律动1)
玩0一0 |玩 0 |(双手叉腰,点头,感受休止符,将字唱的短促有力)【后面简称为律动3】
蹦﹒蹦 跳|跳 |(律动2)
快﹒快 乐|乐 |(律动2)
蹦蹦跳跳 |快快乐乐|(律动1)
轻﹒轻松松 |轻﹒轻松松|(律动1)
玩0 一0 | 玩 0|(律动3)
就这样简单的三组律动,合着音乐做了两变后,学生的演唱非常漂亮,根本不用老师再多次强调,之后老师只要稍稍提示下附点音符就可以了。第二节课老师复习时,发现同学们自己一听到这音乐,就会自己边做动作,边演唱,跳跃连贯根本不用我提示。这样孩子们既学的轻松,又很好的掌握了音乐常识。
四、激发音乐悟性,熏陶即兴创编
音乐旋律的流动性为学生拓展想象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不同,所以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听同一首音乐时的情绪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理解。正是因为音乐本身的流动性,教师才有很大的空间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丰富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快乐的农夫》这节欣赏课。一位老师想到用身体做出高低动作的变化来带动学生对这两个动机的印象,再加上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快乐的农夫”,就用两个不同的劳动动作来做一做。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这首乐曲结构明显为“A+A+B+A1+B+A1”,这首乐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题,从后半拍起,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使用。老师用左手在低声部奏出,右手则用后半拍起的和弦为之伴奏,给乐曲带来活泼、轻松的情趣。在这里老师跟着音乐的拍点即兴创编,在身体的左边做出耕地的动作。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在这里我做出在树上摘果子的动作。随即又出现A1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老师就将种耕地的动作放在右边并将动作的幅度加大。这样孩子们在视听的双重感受下很快就说出乐曲的结构。然后让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分小组创编动作。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情绪明显就容易兴奋,表现欲望也强烈了。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表现音乐的能力、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