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锋
摘 要:金融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手段。基于文献综述视角,系统分析金融生态环境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为理清二者关系提供基础依据。与此同时,剖析金融生态环境影响贫困减缓的传导路径,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面影响贫困减缓。最后,从金融扶贫面临的困境出发,进一步探究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减缓的优化路径,并提出明确双方自身角色定位,遵循扶贫项目运行规律,规范政府职能,将金融扶贫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激励机制,引入更多金融主体参与扶贫等具体优化措施,以期为金融扶贫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关键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贫困治理;文献综述;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0-0127-04
引言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各国政府都在为贫困减缓做出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国也不例外(何仁伟等,2017;范和生、唐惠敏,20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治理经过了“大水漫灌”式治贫向“精准扶贫”转变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向德平、华汛子,2019),尤其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成效最明显(孟佶贤,2019),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7 017万减少为2019年的551万,年均减少1 0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6%(搜狐网)。
精准扶贫战略是中国减贫史中的重要一环,利在千秋,为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契机,其涵盖内容丰富,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及金融扶贫等重要内容,不同扶贫模式具有差别化的扶贫成效,学者们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王春萍和郑烨,2017;李兴洲,2017;王宏新等,2017;平卫英等,2020;钟文等,2018;杜兴洋等,2019)。其中,金融扶贫作为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和维持生计的重要资金来源,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减贫事业中,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适宜在贫困农村地区推广(邓坤,2015;杨云龙等,2016;吴本健等,2019)。对于金融扶贫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存在问题、模式和路径优化等内容(王鸾凤等,2012;苏畅、苏细福,2016;周双、刘鹏,2017;郭小卉等,2019),但缺乏金融扶贫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如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贫困治理的关系研究。鉴于此,本文从文献综述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贫困减缓的影响,以期丰富金融扶贫的研究内容,为贫困地区减贫提供有益借鉴。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贫困减缓的理论基础
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生态密切相关,最早提出金融生态一词可以追溯到2004年,由周小川行长提出,他认为金融生态的实质是指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强调外部环境间需要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周小川,2005;徐诺金,2005),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支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理论离不开金融结构理论、金融约束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金融结构理论主要涉及金融发展相关利率及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强调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成学真、黄华一,2016;周莉萍,2017),应用到贫困治理则是贫困地区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贫困减缓的关系。金融约束理论从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有缺陷出发,认为需要政府的有为而治,但有别于金融抑制,其实质是一种金融环境改善手段,贫困地区存在金融资源“精英俘获”现象,金融内卷化严重,需要政府的调节功能发挥,完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吕剑,2010;戴宏,2012;黄燕辉,2014;杨龙,2016;舒丽瑰,2018)。生态学理论是金融生态环境借鉴发展的班地理论,突出金融生态环境发展需要有系统统筹发展理念,任何单一指标的发展都不能构成全局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应该注重系统性、统筹性,切忌贫困资源的漫灌式配置(金浩、李瑞晶,2017;钟文等,2020)。
贫困治理理论由来已久,相对丰富,马尔萨斯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和恶性循环贫困理论是其中的精髓。马尔萨斯贫困理论认为人口的无休止增长对资源存量产生极大冲击,进而造成贫困,其观点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提出(周纪昌,2012;陈功、张如菡,2016),而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则截然不同,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是造成无产阶级贫穷的根源(王朝明,2008;刘建华、丁重扬,2012)。恶性循环贫困理论和资本形成贫困治理理论则是从资本形成角度阐述贫困根源,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武桂馥,1985;唐莎、刘强,2016)。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影响贫困减缓的传导机制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影响贫困减缓的路径需要具有系统思维,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存在直接的关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具有间接影响如图2所示。就直接影响而言,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贫困地区金融的程度。已有研究显示,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数量与贫困发生率成反比,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直接平滑消费,以及提高储蓄机会,直接影响贫困地区资本积累(Burgess&Pande,2003;Geda,2006;Jeanneney&Kpodar, 2011;陳银娥、师文明,2010)。
间接影响来看,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进一步的贫困人口收入分配,总体来看,这两方面都与贫困减缓密切相关。金融中介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伴随经济发展程度,金融中介进驻和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反过来促使经济获得稳健发展,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又能产生“涓滴效应”,产生良性循环,对贫困人口提高发展机会具有长远影响(丁志国等,2011;Dollar&Kraay,2002)。当收入增加时,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应得到提升,从长远来看,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口增长快于GDP增长(吕勇斌、赵培培,2014)。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减缓的优化路径分析
资本具有逐利性,贫困地区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获取资本的能力和机会较弱。因此,金融扶贫存在一定的困境(张玉丽等,2016;何文玉,2019)。
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政府在贫困地区引入金融目的在于缓解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短缺矛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对贫困地区的有效治理;而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的动机,如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全国扶贫一盘棋,需要金融资源的参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关注自身利益获取,评估贫困地区市场潜力。当政府和金融机构存在分歧时,一定意义上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双方博弈影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王鸾凤等,2012;吴义能等,2016)。政府行政权威与激励不匹配。政府作为金融扶贫的主导方,可能出于区域脱贫目标,会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本應以市场机制为指导的金融机构偏离市场轨迹,同时,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不足,仅把金融机构作为参与国家扶贫的援助力量,至此政府权威落实与激励机制陷入恶性循环,极大地损害了金融机构进驻贫困地区积极性,也导致国家扶贫资源未能高效利用,造成一定资源浪费(陈华、李景腾,2017;吴婷婷等,2019)。
鉴于金融扶贫存在困境,区域金融环境作为金融的一部分,同样避免不了类似困境。因此,要发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减贫效应,需要相关政策机制的制定与落实,促进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良性运转。
明确双方自身角色定位,遵循扶贫项目运行规律。金融项目的运行,除了政府正常的引导和激励外,不能过多干预和监督金融项目。政府作为金融项目的引导者,金融机构才是具体的实施者,金融项目的运行需要遵循金融市场规律。同时,金融机构需要立足服务贫困群众的目标,肩负国家给予的责任和使命;规范政府职能,将金融扶贫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与金融机构需要构建合作共赢框架,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和扶贫项目运行规律,切忌损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完善激励机制,引入更多金融主体参与扶贫。政府在明确金融机构盈利和责任的基础上,需要构建贫困地区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在年度考核中,对于完成任务的金融机构进行一定奖励并给予优惠政策,而对于完成任务不尽人意的金融机构,则需要考虑劝其退出机制,保持金融市场竞争活力(陆岷峰、陆顺,2019;允明泰、陆洲,2020;丁武彦,2020;吴翠华、尉盛元,2020)。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细化研究,可以拓展金融扶贫领域研究,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基于文献综述视角,系统分析金融生态环境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为理清二者关系提供基础依据。同时,剖析了金融生态环境影响贫困减缓的传导路径,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面影响贫困减缓。最后,从金融扶贫存在困境出发,进一步探究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减缓的优化路径,并提出明确双方自身角色定位,遵循扶贫项目运行规律、规范政府职能,将金融扶贫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入更多金融主体参与扶贫等具体优化措施,以期为金融扶贫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金融涉及面广,其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复杂多样,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究金融资源的多样性对贫困减缓效应,同时,需要积极嵌入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实现金融学科可持续服务国家方针战略发展,保障金融学科的长治久安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仁伟,李光勤,等.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11):69-85.
[2] 范和生,唐惠敏.农村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改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45-52+75.
[3] 向德平,华汛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前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9-69.
[4] 孟佶贤.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及其成效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9,(2):214-221.
[5] 王春萍,郑烨.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扶贫研究脉络与主题谱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45-154.
[6] 李兴洲.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7,(3):31-37.
[7] 王宏新,付甜,张文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3):48-53+129.
[8] 平卫英,罗良清,张波.就业扶贫、增收效应与异质性分析——基于四川秦巴山区与藏区调研数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7):155-174.
[9] 钟文,钟昌标,马超.土地扶贫的减贫效应及实现路径分析——基于土地资源“三位一体”属性视角[J].农村经济,2018,(11):47-52.
[10] 杜兴洋,杨起城,邵泓璐.金融精准扶贫的绩效研究——基于湖南省9个城市农村贫困减缓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9,(4):84-94.
[11] 邓坤.金融扶贫惠农效率评估——以秦巴山区巴中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5):86-91.
[12] 杨云龙,王浩,何文虎.我国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四元结构”理论假说[J].南方金融,2016,(11):73-79.
[13] 吴本健,葛宇航,马九杰.精准扶贫时期财政扶贫与金融扶贫的绩效比较——基于扶贫对象贫困程度差异和多维贫困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9,(7):21-36.
[14]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99-103.
[15] 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16] 周双,刘鹏.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研究[J].上海金融,2017,(1):17-22.
[17] 郭小卉,段胜英,冯艳博.河北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1):39-46.
[18]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
[19]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9-45.
[20] 成学真,黄华一.金融结构理论体系划分研究[J].经济问题,2016,(6):1-7.
[21] 周莉萍.金融结构理论:演变与述评[J].经济学家,2017,(3):79-89.
[22] 吕剑.金融约束理论:中国转轨时期金融改革的思考[J].中国物价,2010,(11):48-51.
[23] 戴宏.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J].新金融,2012,(9):55-58.
[24] 黄燕辉.金融约束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101.
[25] 杨龙.农村金融扶贫的“精英俘获”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18.
[26] 舒丽瑰.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内卷化——以贵州S民族乡的金融扶贫状况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8,(5):159-163.
[27] 金浩,李瑞晶.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金融减贫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7):23-34.
[28] 鐘文,钟昌标,郑明贵.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减贫效应与路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0,(9):138-141.
[29] 周纪昌.马尔萨斯的自然资源稀缺论[J].生态经济,2012,(5):24-27+31.
[30] 陈功,张如菡.国外学者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纪念马尔萨斯诞辰250周年[J].人口与发展,2016,(6):65-72.
[31] 王朝明.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8,(2):1-7+73.
[32] 刘建华,丁重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2):129-139.
[33] 武桂馥.诺克斯“贫穷恶性循环”理论述评[J].世界经济,1985,(6):69-74.
[34] 唐莎,刘强.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精准扶贫对策与思考——以四川省九寨沟县为例[J].农学学报,2016,(12):56-59.
[35] Burgess R.,Pande R..Do Rural Banks Matter? 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Social Banking Experiment[J].CMP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04-104,2003.
[36] Geda A.,Shimeles,A.,Zerfu D..Finance and poverty in Ethiopia[J].Research Paper No 51,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6.
[37] Jeanneney S.G.,Kpodar 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Can There is a Benefit without a Cost?[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1,(1):143-163.
[38] 陈银娥,师文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6):100-105.
[39] 丁志国,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72-78.
[40] Dollar D.,Kraay A..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4):195-225.
[41] 吕勇斌,赵培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反贫困绩效:基于2003—2010年的经验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4,(1):54-60+111.
[42] 张玉丽,何玉,付文华.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实证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0):209-210.
[43] 何文玉.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困境及政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9,(6):189-190.
[44]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99-103.
[45] 吴义能,叶永刚,吴凤.我国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6,(9):176-178.
[46] 陈华,李景腾.我国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困境与路径优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3):53-57.
[47] 吴婷婷,王小文,贾竟祎.金融扶贫困境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7):160-161.
[48] 陆岷峰,陆顺.扶贫金融:特点、困境及发展对策[J].河北金融,2019,(11):8-14+20.
[49] 允明泰,陆洲.论我国金融扶贫的法律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保定学院学报,2020,(2):60-67.
[50] 丁武彦.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4):76-77.
[51] 吴翠华,尉盛元.基层金融扶贫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以甘肃省山丹县为例[J].时代金融,2020,(17):11+19.
[责任编辑 马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