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贫困问题一直是尖锐的社会问题,也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2014年,我国开启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以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于此,本文在认真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贫苦现状,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战略,从当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贫困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地探寻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有效地解决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难题,实现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8
1 精准扶贫的提出及成效
按照中国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仍有8249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扶贫工作依然是当前最艰巨的任务。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贫困问题是世界公认的3大难题(污染、人口、贫困)之一,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时期的发展的过程中,贫困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扶贫开发以来,一直致力于扶贫脱贫,扶贫工作始终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任务。
1.1 精准扶贫含义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将扶贫工作做得更精确、更准确、更详细、更具有针对性,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要推进精准扶贫,就是要以精确识别为前提,以精确帮扶为关键,以精确管理为保证。
1.2 精准扶贫的作用
1.2.1 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相关
只有贫困地区实现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在贫困地区带领贫困群众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努力奋斗,消除贫困生活,实现人民群众共同的小康梦。
1.2.2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行精准扶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识别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扶贫措施,解决贫困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3 精准扶贫改善民生问题
对待困难群众,要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忧之所忧,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去,要把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到实处,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2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7个民族乡,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25个,有73个全国扶贫重点县。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是十分突出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贫困状况
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涵盖93个片区县和重点县,贫困面积大,分布广,贫困人口成片分散,散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的贫困面积大并且分散。
2.2 贫困问题
马克思曾提到过“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这两个概念,无产阶级的贫困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马克思贫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绝对贫困主要是指无产阶级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客观现象,而相对贫困则强调一种比较,是同整个社会相比较而言的社会状况。研究一个地区的贫困程度,从这两方面来阐述,才能客观真实。
2.3 返贫现象
返贫指的是某一地区的贫困人口在摆脱贫困后,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抗风险能力、疾病升学等因素影响,脱离贫困标准的人口又重新陷入贫困的状况中,再次成为贫困人口。
云南省自2000年以来返贫人口为:2001年99.75万人,2002年117.49万人,2003年130.55万人,2004年120.34万人,2005年126.43万人,返贫人口在脱贫人口中返贫人口占到50%,返贫工作受到重大挑战,也反映出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返贫现象相当严峻。
3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该地区的生态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政治制度、教育医疗程度等因素。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主要居住在山多地少的区域,交通信息不便,文化程度偏低,商品意识淡薄,市场发育不健全,少数民族群众很难摆脱贫困,甚至会陷入生态贫困、市场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等各方面贫困的怪圈。
3.1 区位因素复杂多样
3.1.1 自然条件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自然条件特殊,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一带、高原山区,大多远离城镇,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发展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据统计,从2009—2013年间,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已有1.23亿人受到自然灾害的损伤,因灾死亡或失踪的人数多大1282人,有67.32万间房屋倒塌,1117.2万hm2的农作物受到毁坏,经济损失高达1025亿元,使本就贫困的群众雪上加霜。
3.1.2 生态环境
复杂独特的地形地势和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使得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资源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水资源短缺等严峻的生态问题,使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种植业极为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差、经济效益低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甚至还出现了贫困群众返贫的现象。
3.1.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对云南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境一带、干热河谷地区、高寒冷凉之地,这些地区纬度低、海拔高,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频发的自然灾害也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3.2 基础设施建设匮乏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省份发展的支撑力和原动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薄弱,还不平衡,带动力不强,其中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匮乏,是造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的直接原因。
由于地形地貌复杂,远离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少数民族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突出。
3.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地形地貌、资金投入等的限制,多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薄弱环节,是造成少数民族贫困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交通发展的落后还制约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全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4 医疗卫生保障不足
3.4.1 医疗卫生人员缺乏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山高路远、居住分散、服务难度大,少数民族的健康得不到保障。通过分析2006年《云南省农村卫生机构基本信息调查表》显示,医护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医护人员,县级医院仅占8.5%,乡镇卫生院仅占4.9%,乡村医生具有中专学历的还占不到一半,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0.8人。结果得出医疗卫生人员严重缺乏,不仅数量少、学历低,整体素质和能力也甚是担忧。
3.4.2 抵御疾病能力薄弱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区,受灾后的地区是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的高发区,差劲的医疗卫生状况使少数民族村寨生活在危险中,受到流行病的困扰,治不起,更治不了,疾病便成为云南少数民族致贫、返贫的普遍因素。
4 精准扶贫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的对策建议
4.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奋发作为。把思想打开,勇于创新,才能在发展中消除贫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2 發展教育,提升素质
收入的多少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边疆民族地区之所以贫困落后,是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文化,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强化人力投资,增强他们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能力,寻求自我发展,摆脱贫困现状。
4.3 改善医疗,关注民生
完善的医疗和健康的身体是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个人收入和抵御贫困风险的关键。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只有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高度关注民生,把民生事业始终摆在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增强贫困者的自身能力,最终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
4.4 加大推进政策立法保障
强化党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最有力的举措就是加大推进政策和立法保障。由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多样,民族信仰复杂,因此,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要因地制宜、因族制宜,体现出不同地区政策、立法的差异性,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推动扶贫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使扶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 结语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摆脱社会贫困的道路和策略,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指出贫困只是一个过程,是完全可以消灭的,并号召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与贫困问题作斗争,在整个社会制度的大背景下,找到一条摆脱贫困的可行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193.
[2]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0-331.
[3]张永亮.民族贫困地区驻村扶贫调查与思考[J].民族论坛,
2015(9):109-112.
作者简介:马毓彤(198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