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刘丹 刘丽
摘 要:文章首先梳理了创新与创业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延续,而企业家是连接创新与创业的主体;其次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助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现,分析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创新创业培训,构筑“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37-05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clears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nov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the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s are the main body connec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boos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typ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We should establish a complete innovation ecosystem,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innovation space, carrying out various for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building a "university government enterprise socie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economic development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国。[1]2020年10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讲话中提出:“创业热情若在咫尺,创新活力触屏可及,创业创新是国家赢得未来的基础和关键。”[2]以上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从各个方面推动了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承担着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职能的高等学校,从通识教育到精英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创新创业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各级大学生科技园、众创空间等,不仅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催生了大量的中小微创业企业,如让艺术品有序传承的北京大学的李晟、将空气洗手进行到底的清华大学的李启章、将科技创新进行到底的东北大学刘洪伟等,至此,创新创业双引擎全面开启,有力地助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一、创新与创业基本逻辑内涵及要素关系
创新是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异于常规思路的见解,或者借助原有的知识物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改进或创造的新事物、新方法、新元素、新路径,并能获得既定效果的行为。美国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1912年,他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提出的“新要素组合”的创新观点被学界广為接受,这五个“新要素”分别是产品方面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市场方面的创新、资源配置方面的创新和组织形式方面的创新,其认为创新应该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并且具有内生性和可变性。因此,真正的创新必须创造出新的价值。那么,创新的主体应该是谁呢?熊彼特给出的答案是企业家,他认为各种“新组合”进行组合并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我们将其称之为“企业”,而企业家恰恰是这一组合过程的主要操控者。这一观点恰好将创新与创业连接起来,可以将其逻辑关系归纳为:
(一)创新是创业的重要基础
创新不仅是思维创新,还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创新恰恰培育了创业的土壤,例如使用思维创新将通信与音乐连接就产生了智能手机,进而催生了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的发展,同时这些企业又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手段与方法,实现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所以,有了创新的创业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业是创新的有效延续
创业一般是指某人或某个团队发掘并利用了某种信息、某种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转化,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盈利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根据创新的应用领域不同,创新可以分为“顶天的创新”和“立地的创新”两种类型,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所研发的技术或理论可以称之为“顶天的创新”,这些创新是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或关键问题;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属于“立地的创新”,这类创新的应用领域大多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国计民生的领域,目的是直接地改善居民生活,而创业企业恰恰为这类创新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有效载体,是创新的延续。
(三)企业家是创新与创业中的核心CPU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各类要素向企业聚集”。这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战略举措,而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3]大家熟知组成计算机CPU的两大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的功能决定了计算机运算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而正如熊彼特所说:“企业家是企業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企业发展运行的中央处理器(CPU),并将各种创新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了创业企业。”例如任正非专注于通信技术创新而创造了国际新技术产品——华为,奠定了中国5G技术在国际的领先地位,华为企业核心技术创新成为创业企业的商业范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及其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创业中的企业家是核心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主体,其职能使产业链供应链及各个因素发生质变反应,使企业不断地从内部变革经济结构,实现创新与创业的有效衔接,进而推进社会经济持续有效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助推经济发展的机理与途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4]。
(一)创新企业教育助推经济发展的产生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融合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培养的有效衔接,是把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融入理论教学环节中人才培养职业化需求。创新创业课程首次开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尔斯·梅斯(Mles L. Mace)教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创业教育类课程,发展至今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创造了美国硅谷、华尔街等创业产业群,也成就了谷歌、苹果等创业公司,带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刘伟等研究中提到,199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文件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9所高校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2008年提出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设立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6];之后教育部通过评比“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创新创业教育50强”等项目继续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7]。而伴随着双创教育职业化政策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的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的榜单中,中国独角兽企业有217家,占比43.4%,数量和估值均居世界第一。
(二)创新创业教育助推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开展可以增加创业企业的数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是高校,接受者是大学生,众多研究表明:如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好,学生个人对创新创业教育持有积极态度,那么势必会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进而增加创业企业的数量;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助力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激发创业热情,帮助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合理组建创业团队,培养其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是企业不断进步的关键,其创新创业能力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与长期发展;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为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实践平台,目前各个高校均已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体系,搭建了以众创空间和大学生科技园为主要载体的创业实践平台,使得有创业意向或初步创业想法的同学们可以在学校进行种子期的孵化,有效减小其市场化的风险。
(三)创新创业教育助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双创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了,其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已经被“温州现象”等证实,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对于其内在机理的思考,宁德鹏等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可以通过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热情、引导创业意向等实现对创业行为的正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7]。徐振浩等从创业自我效能的理论视角构建模型,分析了MBA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需要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来实现[8]。袁婷婷使用面板数据对制度变迁,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对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制度变迁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9]。
三、建立多维度创新创业渠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双引擎
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大众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器,提升大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责和未来发展趋势[10]。深圳成为全国创新重镇,其背后的奥秘在于“6个90%”,即90%创新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研发机构建立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承担。由此可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决定性地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高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引擎助推作用。尽管二十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喜人成果,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氛围不浓仍然是经济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必须打开创新创业的双引擎。
(一)建立政府与市场双重激励政策,建立创新创业经济生态体系
企业创新活力具有正外溢性,可以综合运用市场与政府的普惠性激励政策手段,在竞争和企业创新中予以支持,激发企业自主造血能力。技术创新活动尤其内在规律,即“创新链”,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诸多环节。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完整的创新链和创新文化等要素。制定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地集聚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这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所在。不断打造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营商环境,为企业转型提供一个良好的预期和市场环境,如在税收、財政和科技扶持等方面出台减税或科技基金等政策;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科技创新行为,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导行业成立技术战略联盟,鼓励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有效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完善技术产权交易机制和平台,从而构建创新服务型完整的创新生态经济体系。
(二)孵化科技众创空间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经济内驱力
创客空间原指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聚会,可以社交,展开合作的工作空间,它为人们提供工具、材料、专业知识,激发创客产生创意,进行创新。目前,创客空间出现了多种表现形式,如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等。这些机构或组织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采取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众多创客提供了创意的土壤,同时还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所以,众创空间的投资和扶持搭建构建一批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市场化众创空间,更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群体的衍生发展。
我国众创空间始建于2014年,近年来数量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共有众创空间4298家,其中国家级1337家,2018年众创空间数量增长至6959家,国家级1889家,提供105万个开放式创业工位,每年服务41万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备案导师1300多名,帮助一大批创业企业进行辅导、融资和行业对接,集聚超过1万名专业投资人、4100家投资机构,帮助3000家创业企业获得融资[9]。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众创空间产业发展态势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按省市分布来看,2018年东部地区众创空间数量最多,为3867家,占全部数量的55.57%,其次为西部地区21.71%,广东、江苏以及浙江众创空间数量排在前三,分别为716家、699家以及622家,占全国总数的10.3%、10.0%、8.9%[10]。这些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其低成本和全要素的优势,不仅为创业团队提供了创业辅导和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经济内驱力。众所周知,创新驱动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基于“自主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经济未来健康发展的“造血干细胞”[11]。
(三)融合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和大赛实践,培树创新创业文化精神
“鼓励创新、崇尚创业、敢冒风险、不惧失败”是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也是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推动社会经济迈向创业型经济的社会文化基础。所以,打破固有定式,依托高校和教育机构,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创业项目的培育和选拔,而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孵化创业项目培育与选拔的实践。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效果最好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在“双创”背景下,大学教育必须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职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11],利用学术社团在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科研创新突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以高校学术型社团为基础、拓宽就业渠道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新体系[12],通过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吧”等沙龙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双创意识和热情,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创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培育和弘扬了创新创业文化精神。
(四)推进“四体”深度合作体系,保障创新创业经济营商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是大学、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科技制约与社会建构的辩证统一[13]。从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发达地区实现了体系化,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但整体上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很多是以高校为主导,社会资源介入有限,进行的也仅是通识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再加上政府扶植政策难于落实或不接地气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实现。而仅靠高校一己之力难以实现“造血干细胞”的生产,必须融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资源,推进“四体”深度合作,因地制宜扶植和保障创新创业社会经济营商环境,带动企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还为其提供了全面的创新创业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经济环境。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业的前列,这也是高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主要原因。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证实,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也承载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功能。
参考文献:
[1]何立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M]//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121-131.
[2]本刊综合报道.李克强出席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J].中国科技产业,2020(11):7.
[3]本书编写组.怎样理解企业创新主体地位[M]//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41-44.
[4]本书编写组.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M]//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37-41.
[5]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16):79-84.
[6]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7]宁德鹏,葛宝山.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55-57.
[8]徐振浩,张化尧,倪云蕾.“新商科”建设背景下MBA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響机制研究——基于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8.
[9]袁婷婷.制度变迁与企业家精神、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科技与管理,2020,22(6):64-69.
[10]智研咨询集团.2020-2026年中国众创空间产业发展态势
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R/OL].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s://www.chyxx.com/research/201911/804637.html#catalogue.
[11]栾培新,杜秀娟.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转型[J].理论界,2018(5):54-58.
[12]刘丹.职业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4):77-81.
[13]周彬,杜桂萍.基于学术型社团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研究[J].理论界,2020(10):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