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华
摘 要:课程是本科教育的基石,推进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应成为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发力点。《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中具有奠基性重要作用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本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方法两大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对此,文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老课新做”进行了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主要有:基于“新金融”的背景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使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组合不同“套餐”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难度与深度,并使其具有一定挑战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上的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实践探索合理可行、有创新性,同时以点带面地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启示和新思路。
关键词:一流本科;《货币银行学》;创新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12-05
Abstract: Course is the basic uni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refore, promoting innovative reform of course content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build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program". This study analyzed "Money and Banking which is a leading core elementary course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 finding prominent problems in cont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these states, we have carried out various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eform. These practices are reasonable and innovative. Moreover, it can provide enlightenments and new ideas for promoting reforms in other cours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 comprehensively.
Keyword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program; "Money and Banking"; innovative reform; practical exploration
一、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应成为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本科教育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各界对本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趋上升,同时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和各地高校也正通过各种举措大力推动本科教育的各方面改革,加快一流本科建设[1]。
课程是本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基石,没有一流的课程,就没有一流的专业,最终将难以实现一流的本科教育[2]。因此,推进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应成为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金融学专业由于长期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好、就业质量高、专业热门度高等原因,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众多,学生规模较大。《货币银行学》则是其课程体系中具有奠基性重要作用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学生通向金融学专业知识学习的门户课程。本文以该课程为对象,思考和分析在一流本科建设的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和实践探索,同时以点带面地为其他课程的创新改革提供新思路。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重要性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
有作为统帅性作用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货币与信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监管等方面。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大部分内容属于宏观金融范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这门课的三大特点[3]。
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1)作为一门核心专业
基础课,它起到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扎實专业基础的重要作用,是学生通向专业知识学习领域的门户课程,因此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2)正因此,金融学专业乃至财经类学科的其他专业都会开设此课程,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大课”,学生多、受众面广,影响大。
(二)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本课程教学中的突出
问题点
对本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后,本文认为突出问题点主要在这两大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方面难以符合一流本科的时代要求,亟待创新改革;二是在教学模式、方法上,亟待打破当前依然是“教师为主”的沉默状态,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提高。
1. 课程内容方面的突出问题点
近10余年来,《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虽时有调整
更新,但并未有根本性的变化。对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本科的要求,当前课程内容的突出问题在于:
第一,课程内容远滞后于现实金融世界的迅速发展变化,脱节现象严重。本世纪初以来,金融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巨大——比如,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迅猛,金融生态不断重塑,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加大,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多变等[4]。面对研究对象的迅猛发展变化,《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也时有更新,但与现实金融世界的滞后脱节程度并未缩小,反而愈发严重。
第二,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时代新要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和有机融合[5]。这一方面本课程的探索起步不久,对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要求,改进提升的空间很大。
第三,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安排上如何合理适中,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在本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安排上,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或者仅讲授、分析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或者对艰深理论的讲授、分析投入过多。如何基于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做到合理适中并具有一定挑战度,仍需作深入分析和精心安排。
2. 教学模式、方法未有根本性改进,“教师为主”沉默状态未有效打破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师早已认可和接受了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打破“教师为主”的沉默状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本科的新时代要求,差距并未缩小,改进提升空间很大。
客观上讲,《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性
质上具有广而不精、知识点多却不够连贯等特点,理论也无法深入探讨,只起到引入效果。相对其它财经类专业课,技术性、趣味性显得相对不足。同时,课程内容多,课时量较少,教师经常处于赶进度状态,对教材内容无法精致讲解,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方式,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如此一来,学生参与感越来越低,逐渐丧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热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探索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以上两大方面的突出问题,作者进行了创新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老课新做”来进行创新改革、课程提质(注,本课程是金融学专业中的一门传统课程,可谓“老课”)。
(一)基于“新金融”背景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较强时代性
如前所述,本世纪初以来,金融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巨大,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加大,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多变。面对研究对象的迅猛发展变化,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使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具体而言,课程内容的更新沿着这两条主线进行。
第一,以“科技金融”为引领主线,系统更新课程内容。近10年来金融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变化纷呈。但剥茧抽丝,分析和归纳其发展动态及现状后不难发现,这些新金融、新变化的核心或源头就是“科技金融”(即通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活动深度融合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创新行为)[6],它促使金融领域发生巨大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全面深刻影响①。因此,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系统更新《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前沿性佳,能使课程内容跟上新金融的变化。
第二,关注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讲透有关概念和理论,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前沿性。比如,结合“此次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议”,把“财政赤字货币化”概念讲清讲透;再如,讲述“基础货币的投放”这一内容时,拓展分析“近年我国在外汇占款收缩的背景下,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
(二)通过解读分析与专业知识内容相关的课外案
例,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开展课程思政的科学有效方法是结合专业课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反之,如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这样的课程思政教条生硬、学生反感,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结合本课程内容和特点,作者作了这样的尝试:每章解读分析2-3个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案例,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来开展课程思政。如在讲授完“货币制度”后,结合刚学习的知识点,通过解读分析《国民政府的货币制度是如何崩溃的》这样的反例来分析讨论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其实这就是融合于专业知识学习中的社会主义教育;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金融改革”这一内容时,给学生阅读若干我国在外汇储备极其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个人外汇业务受到极度管制的案例材料,然后通过与今日对比的分析讨论,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其实这也是一例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的思政教育;再如,在讲述“信用”相关内容时,可以演示解读下“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这一网页平台(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事前在此平台注册、调取自己的《个人信用报
告》,并展示给学生),并说明个人金融信息会被征集于此,并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产生各方面影响(比如,征信差的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会增大难度或利率优惠被拒),告诫学生应诚信做人,這其实也是一场具体生动的有关“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这样的课程思政方式,一方面可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可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两者的融会贯通、同频共振。学生对这些案例解读分析感兴趣,愿意听,这样润物无声般的思政教育学生易于接受,效果更佳。
(三)组合不同“套餐”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如前所述,将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均分档为“一般、较难、挑战”三类,然后基于不同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调整、组合不同“套餐”,使其合理适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度。
另外,在调整、组合“套餐”内容时,还应注重“泛读”与“精读”的结合。外语学习中强调“泛读+精读”的结合,其实专业课亦应如此,即教学活动在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视野的同时(“泛读”),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精读”),让两者的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上的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上的优势,可以重构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促进教育教学的优化发展[7]。作者汲取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如下创新改革:
第一,教学模式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样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也相应改变为:课前布置“学习清单”+“半复习式”的课堂教学+课后线上讨论拓展,即:课前先布置给学生“学习清单”,主要包括:本章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要求、学习方法等(注:“学习清单”具体要求应视教学要求、教学班学生情况的不同有所差异),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收看在线教学视频等方式先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在围绕着“学习清单”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延伸、提高、补充;课后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进一步的答疑、讨论,以及个性化的指导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为主”的沉默状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比如,课堂教学中的“问卷星”答题,BB平台随机提问,BB平台点名,在线讨论等。这些技术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或者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管理。每一种手段看似是个“小手段”,但综合运用后会发挥出较大效应。
四、以《货币制度》为例的说明
最后,基于“点面结合”的分析思路,本文以《货币制度》这一章节内容为例,具体说明此教学活动是如何围绕上述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探索来安排组织的。
(一)总体思路
基于“OBE教育理念”(即想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及其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力求课程内容具有“两性一度”特质和课程思政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为金融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入学录取分数高、外语应用能力较强、学习能力较强,已修学《宏观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素养。同时,因本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门户”课程、专业核心基础课,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货币制度”这一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等内容。
2. 能力目标:通过“推动货币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或本质原因是什么?据此,未来的货币形式会可能怎样变化?”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价值观目标:围绕“货币制度”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开展课程思政,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四)确定教学内容“套餐”
结合学生情况、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应具有“两性一度”和课程思政的要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套餐。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 教学活动的组织:布置“学习清单”+“半复习式”的线下教学。
3. 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注意积极汲取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比如,讲授法、观看视频、“问卷星”答题、BB平台随机测验、师生问答、案例分析法等。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六)具体教学安排:
1. 課前“学习清单”如表1所示。
2. 课堂教学安排如表2所示。
3. 课后:坐班答疑、线上答疑,以及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如图1所示,这样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高阶性,同时有机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模式上,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有效开展“课前学习清单+半复习式的课堂教学”教学活动,打破了以往教师为主的沉默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上,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并汲取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注释:
①如日益普及的移动支付、在可预见未来将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已经或将会对货币层次、货币的供求及均衡、货币政策等相关方面的实践和理论产生重要影响;又如,互联网金融正不断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促使金融业态、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革;再如,在科技金融重塑金融生态的背景下,金融监管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等。
参考文献:
[1]金哲洙.坚持内生性的改革创新是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5):3.
[2]王利华.以课堂教学攻坚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19-21.
[3]解凤敏,朱欢.金融业态变化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体系扩展[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5):73-77.
[4]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64-68.
[5]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6]张明喜,魏世杰,朱欣乐.科技金融:从概念到理论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8(4):31-42.
[7]马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20(7):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