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应重视和落实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種策略,加大劳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力度,促进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落地。
第一,深挖历史教材,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包含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不分贵贱等。历史教材中有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大量素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然后在教材内容处理时搜集、挖掘和拓展劳动教育的素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谈及人类演变历史。对此,教师可补充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借助课文内容突显劳动的重要性,如强调“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的两汉科技成就,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等著作外,还有蔡伦改进造纸术等,涉及医学、数学和手工业等领域。这些成就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蔡伦的身份较为特殊,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能因为其宦官身份而否定其对造纸术改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形成“劳动不分贵贱”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第二,塑造灵动的人物形象,弘扬劳动精神。“人”是学习历史不可忽略的因素。历史课堂不能缺“人”,历史教师也不能目中无“人”。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书写历史的重要内容来源。劳动教育也可以通过现实中的“人”与历史中的“人”的对话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时,如果教师仅告诉学生詹天佑推动了中国铁路的近代化,略显苍白、空洞,笔者认为可为学生讲述詹天佑的人生经历,尤其要突出在修筑中国铁路时的一些细节,这样才能使詹天佑的形象更加的灵动,才能在细微处显真情,让学生感悟詹天佑身上体现的可贵的劳动精神。通过詹天佑事迹的介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灵动,学生在他身上不仅能感受到为国奋斗的家国情怀,还能体悟到其工作负责、不怕困难、充满自信和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
第三,关注高考评价导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近几年高考命题关注劳动教育的导向,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相关材料,体会劳动精神。历史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领会顶层设计的精神,在教学中自觉践行劳动教育要求,植根劳动教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高考命题遵循“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因此,这几年历史高考命题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将爱国主义情怀、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有机融入试题中。例如,2019年高考第47题以全国劳动模范刘源张的故事为材料,引导学生传承刘源张这样的先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学习劳动模范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宗旨的重要要求,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劳动教育的落地需要多方联动,才能实现树德、增智、强体与育美的目的。历史学科同样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并拥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大量素材。所以历史教师需要有强化劳动教育的意识,找到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培养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学生,助推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落地。
(穆志睿,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安徽 阜阳 236200)
实习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