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机融合之路

2021-06-15 21:28林利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人文教育实践路径

林利娟

【摘 要】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也是一種品质教育,其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极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为此,本文在解读人文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探寻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机融合的契机,最终围绕把握课堂开端:用理想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兴趣;打造课堂载体:以师生互动合作带动学生人文教育的意愿;有始有终:通过师生双主体评价,指导学生正确树立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人文教育与初中课堂的融合路径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教育;概念界定;融合契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079-02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大力推行与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最基本、最艰巨的任务。基于此,如何有效开展人文教育进入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视野中,但在具体实施路径方面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摸索,本文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希望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一)教师的认知误差

从笔者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教师认为人文教育是指人文学科的教育,如历史、艺术学科等,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人文教育不仅包括人文学科的教育,更包括人性的教育,即教育学生如何成人,如何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当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认知误区,也是人文教育难以有机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原因。

(二)明确的概念

从概念界定角度出发,人文教育是指提升人性境界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更是人性的教育,是让人们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展现出自己价值的教育。从人文教育的使命出发,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的教育,能让人们意识到为谁而发展自己和应该怎样发展自己。这两种视角都是对人文教育的具体概念界定,更是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1]。

二、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机融合的契机

(一)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的基本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发挥强大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全面开展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多一份情怀,感知自己在生存的环境中要承担哪些责任,如何让自己生存的环境变得更理想,这正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语文学科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要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提供人文教育,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启发、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初中语文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挑战

初中语文新课改正在逐步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从全面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逐渐转化为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养,素养指的不仅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还包括学生人文素养。从人文素养的定义层面来看,其泛指学生的人性教育,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温暖,并温暖整个社会,进而形成具有感知力和传播力的人文情怀,逐渐将这一情怀转化为自身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力量。这恰恰为初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机融合之路

(一)把握课堂开端:用理想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兴趣

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基本条件来看,兴趣往往是最基本的前提。为此,在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机融合的道路上,必须将激发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兴趣放在第一位,由此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是关键

所在。

以《邓稼先》第1课时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先要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话题:“同学们知道我国何时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吗?你得知后心情又是如何?”随即将原子弹引爆的瞬间和人们欢呼雀跃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体会当时的气氛。在此之后,要带动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随后,要向学生阐述这一震惊世人的场景是哪些人创造的,他们有着怎样的胸怀,提问学生这种胸怀是不是人至高无上的精神象征,由此导出本课的主题。这样为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兴趣,为新课教学的内容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课堂载体:以师生互动合作激发学生人文教育的意愿

从初中语文课堂的一般结构出发,“新课”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产生课堂教学成果的载体。因此,在探究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机融合的道路上,必须将打造理想的课堂教学载体视为重中之重,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合作恰恰是理想之选,因为其能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意愿[2]。

以《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为例,在正式开启新课教学活动后,教师先要设置与学生互动的话题,以求让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兴趣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同学们有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吗?‘赤壁之战是不是其中经典的内容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提及其中涉及的一位重要人物——吕蒙,他平时不喜欢学习,但是很多人劝过他,最终成就了他的成功,在劝他的人中,孙权的作用最大。随后教师启发学生找出相关依据,并让学生围绕孙权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原因,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的看法。此外,教师要将自己的见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意识到帮助他人成功是富有意义的,但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自己的建议才能够被采纳,真正帮助到别人。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体会人物语言特点的方法”,并积累相关的文言词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自身人文关怀的意愿还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以此为基础,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助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探究,让学生深刻感知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即以“揣摩孙权在劝导吕蒙学习时的神态、心理,思考劝学成功的因素”为学习项目,鼓励学生自由分组并明确各自的任务,然后自行开展讨论与分析,自主进行经验归纳与总结。教师还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中了解项目进展,为其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启发,之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成果展示和总结性指导的平台,确保学生不仅体会到“不能用旧的眼光去看人,而是要看其优点助其成长”,更体会到帮助他人不仅能为他人走向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起到推动作用,还能够成就自己。这样的教学显然营造出了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的氛围,运用真实的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重难点,还能让学生感知到关怀他人是一种责任,主动生成一种人文情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效果和人文教育的成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有始有终:通过师生双主体评价,指导学生正确树立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应是全过程性的,不能单独体现在“新课部分”,要做到有始有终,“终点”恰恰是课堂总结与评价。在该教学阶段,开展师生双主体评价活动无疑效果最佳,因为其能够为学生正确树立人文精神发挥有力的指导作用,同时使学生学习的期望及时反馈到教师手中[3]。

以《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还要让学生领会并说出课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产生了哪些关怀,以及怎样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上究竟学了什么和怎样学的,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更有助于让学生在人文关怀层面有深刻的领悟。在“随堂评价”环

节,教师应先针对学生课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做出客观点评,向学生阐明课上哪些知识点的掌握非常理想,哪些知识点虽然已经有所理解,但在知识内化方面还存在不足,然后将详细而又可行的查漏补缺方案传递给学生。另外,特别注意的是要对学生课上情感的表达和彼此关怀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以肯定、鼓励、建议为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人文关怀上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会将人文关怀上升到人文情怀层面,在无形中正确树立人文精神。最后,要将课堂剩余的所有时间交至学生,鼓励学生从沟通、理解、关怀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些都是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塑造健全人格的有利契机,也是学生正确树立人文精神的有力支撑,更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入并非易事,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什么是人文教育,还要在课堂教学各个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做出合理选择。故不断深化探索上述问题就成为广大教师今后教学研究的重点,更是全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路廷俊.初中語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J].课外语文,2016(4).

[2]陈东飞.经典名著阅读让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更有效[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16(12).

[3]武秋惠.人文精神熏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祖国,2017(3).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人文教育实践路径
大学生精神性研究:概念及测量工具述评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海外劳工概念之界定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聚居地课程社会化内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