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桂 张小英 张云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广东 梅州 514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管理。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使用的医疗器械200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件。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器械清洗程序,观察组采用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路径。结果:观察组医疗器械清洗达标率与B-D实验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医源性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工作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器械清洗质量控制能够提高器械清洗质量,降低医源性感染率。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的清洗和消毒,保证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疗期器械的清洗、消毒等工作对手术的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对医疗安全和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也至关重要[2]。因此,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做好医疗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工作。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消毒供应中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加强医院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管理,现研究结果如下。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使用的医疗器械200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件。对照组中手术刀16件,手术剪10件,骨钳17件,穿刺针14件,注射器13件,其他器械30件,工作人员为4名女性,年龄为21~45岁,平均(27.3±3.5)岁。观察组中手术刀15件,手术剪11件,骨钳18件,穿刺针15件,注射器14件,其他器械27件,工作人员为4名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27.7±3.8)岁。两组器械所使用的设备和清洗剂均相同,且工作人员接受相关清洗培训。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医疗器械清洗程序,包括建立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制度,引进超声波和全自动清洗设备,定期评估清洗质量。
观察组:在常规清洗程序上采取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质量管控小组负责制定清洗质量标准,并对清洗质量进行评估,成员包括护士长、医生和护士。②医疗器械的清洗:首先要规范清洗流程,要求工作人员在清洗时严格按照清洗步骤对器械进行仔细处理。告知工作人员器械清洗不合格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防止因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者工作疏忽造成清洗不规范和不彻底。在清洗后要将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根据类型的不同分开储存,在存放时要对器械贴上标签,并且将存放区域也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环境对器械造成污染。若清洗不到位则进行二次清洗,也可采用人工与机器同步清洗的方式,进一步保证清洗的质量。③强化对清洗质量的监督:器械清洗过程、消毒过程、包装过程和存放过程都要进行严密监督,定期评估清洗剂的质量,并检查器械清洗的质量,避免器械清理工作出现疏忽造成医疗事故。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合格率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清洗质量不好的进行处罚,以此来提升清洗工作质量。④在对器械进行分类和包装时,要检查器械是否清理干净,对器械的完好度进行鉴定,若出现变形等情况立即报告给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
①比较两组清洗达标率、医源性感染率和B-D实验合格率。达标评价标准:观察器械的外观,医疗器械外观光滑且无锈渍、污染和黏附物则为达标。B-D试验合格率评价标准:利用隐血试纸擦拭器械,并滴入2滴橙色液,若30min后试纸未变成紫色则实验合格。②采用医院自制工作质量调查表对器械的质量进行评分,包括器械清洗、灭菌、分类、包装,得分越高表明工作质量越好。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器械清洗达标率和B-D试验合格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器械医源性感染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清洗达标率、医源性感染率、B-D实验合格率对比(n=100,n/%)
观察组器械清洗、灭菌消毒和分类包装工作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器械清洗工作质量评分对比(n=100,±s,分)
表2. 两组器械清洗工作质量评分对比(n=100,±s,分)
组别 器械清洗 灭菌消毒 分类包装对照组 46.3±2.5 27.5±1.1 17.3±1.1观察组 48.6±1.6 30.6±1.2 21.5±1.1 t 7.749 19.043 26.999 P 0.001 0.001 0.00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相应的医疗器械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压力增大[3,4]。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确保了医疗器械的状态良好,降低器械在使用中事故发生率和感染率。
工作人员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时,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至关重要[5]。通过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规范清洗流程、开展医疗器械分类工作、强化清洗质量监督等手段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进行管理。质量管理小组的目的是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在工作时提高清洗质量和效率,并且能够及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管理制度的改进,不断减少工作失误。规范清洗流程和操作,加强了对医疗器械的反复检查,增强了清洗的规范性,进一步保证清洗质量,同时严密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避免了工作人员在清洗时出现工作疏忽,对工作中的不足能够及时发现,避免器械的清洗质量受到影响。在分类和包装时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再次检查,核对编号等信息,保证了器械清洗质量的合格,也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医疗器械清洗达标率与B-D实验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医源性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工作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加强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医疗器械清洗达标率与B-D实验合格率,提升了医疗器械清洗工作的质量,同时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率。
综上所述,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该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这对提高清洗达标率,降低医源性感染率,提升清洗工作质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