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捷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更新,教育行为也在不断地改善。因此,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教育理念不再是“纸上谈兵”,正逐步落到实处,新型的师幼关系也正在形成之中。良好的师幼互动也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观察是教师真正了解幼儿内在需求和个体差异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以及与幼儿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师引导在后”是以“观察幼儿在前”为基础与条件的。在观察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了解幼儿想玩什么,在游戏中缺少什么材料,需要哪些帮助等,从而找准契机,与幼儿产生互动,促进游戏顺利进行。
一次区域活动中,游戏已经进行了一半,在泥工区的然然和蕾蕾并没有用油泥做东西,而是在聊天,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是什么让她们这么高兴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了过去,蹲下来问道:“聊得这么开心啊!能告诉我你们在聊什么吗?”然然听我这么一问,连忙说道:“我们在讨论做饭呢!王老师,你想吃什么?我们给你做。”我问道:“我想吃的饭你们真的能做出来吗?”她俩自信地点了点头。“我最喜欢吃饺子,你们能做吗?”“行,我们一会儿就能做好。”说完,两个人一起做了起来……不一会儿,她们便用油泥做好饺子了。她们俩开心地对我说:“王老师,饺子包好了,你看!”说着举起了饺子让我看。“呦,真棒!你们包的是什么馅的?”蕾蕾抢着说:“是韭菜馅的。”然然说:“我包的是小白菜馅的。”“太好了!都是我爱吃的馅,不过你们还会做别的饭吗?”我话锋一转,对她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然然说:“我还会做包子。”蕾蕾也抢着说道:“我会做馅饼、花卷。”“真的吗?”我佯装不信:“那你们现在能做出来吗?”她们俩异口同声:“行!”
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亲近而自然,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是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不再一味地“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教师观察着幼儿活动中的状态,体验着他们的情感、动机、需要与成就感,从而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促进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认真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活动的前提,而深入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以角色的身份带动幼儿游戏,使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的意愿,则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游戏中,教师切忌以“导演”的身份控制游戏,这样会剥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造成游戏的中断。教师要机智地把控游戏进程,协调幼儿间的关系,为幼儿提供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机会,幼儿游戏兴趣大为增强,游戏水平也会迅速提高。
在一次游戏中,角色区域的几个幼儿因没有人愿意扮演老爷爷而发生了争执。幼儿B对幼儿A说:“你是男孩子,老爷爷也是男的。”言外之意,老爷爷应该由幼儿A来扮演。
幼儿A坚定地说:“我不想演。女孩子也可以演。”幼儿C见状说:“那我找老师去。”教师甲进来后说道:“其他人都有合适的角色了,你们说怎么办?”幼儿A连忙说:“换个人好吗?我是负责唱歌的。”教师甲:“那没有人表演老爷爷怎么办?节目不演了吗?”见幼儿们都不出声,教师索性关掉了录音机,疑惑地问道:“为什么都不愿意当爷爷?好好想想怎么办,我相信你们。”说完,她摸了一下幼儿A的头,出去了。幼儿B说:“我们想一想。”幼儿C:“我想出来了,还是让A演。”幼儿A一听,转过身不说话。
就在幼儿们僵持不下时,教师乙走了过来,她在了解了情况后,高兴地对幼儿们说:“我来演老爷爷,你们同意吗?”幼儿们听了非常高兴,连忙打开了录音机……
游戏中,两位教师的不同参与方式,引出了两种不同的游戏结果,教师甲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和“矛盾的调节者”,一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不顾及幼儿的感受,阻碍了游戏的进行。教师乙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是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用自己的积极行为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促进了游戏的顺利进行。而幼儿也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会了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过渡到“能够考虑到他人并学习与他人合作”的状态。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求和教育的契机,幼儿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决定的。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展现自己,实现个人的愿望。他们通过操作材料,与人交往,进而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在游戏中获得自信、愉悦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成为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探索和发现创造的动机。教师要在游戏中抓住契机,为幼儿提供创造、探索的空间。
一次区域活动中,然然走过来对我说:“王老师,不知道是谁把智慧区的红豆和绿豆混在一起了。”我走过去一看,果不其然,两种大小不一的豆子放在了一个筐里。这时,又有几个幼儿走了过来,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见此情景,我表现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哎呀,都混在一起了,这可怎么办呢?”青青听了连忙告诉我:“王老师,我可以用手把它们挑出来。”我趁机引导:“青青说可以用手挑出来,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幼儿们听后都歪着脑袋认真思考。我接着说:“你们看看这两种豆,发现了什么?”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几个将目光转向了筐里的豆子。康康说:“ 我发现它们大小不同。”我接着康康的发现追问道:“那一大一小的两种豆子,除了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分?”康康说:“我可以用舌头舔,这样大豆就舔出来了。”说完低下头准备去做。青青连忙说:“这样不卫生。”康康说:“这方法不行,那我就没办法了。”说完转身走了。这时,牛牛说:“要是有东西将它们筛一下,就行了。”“那你去找一找,屋里有你要用的工具吗?”青青和牛牛去找工具了,浩浩正用手认真地挑着,他已经挑出来一些了。青青和牛牛转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牛牛对我说:“班里没有,我自己做一个吧。”于是,牛牛拿了一张纸板去美工区域,青青也跟了过去。过了一会儿,她们做了一个类似于篮子的物件,纸板的底部被钻了一些小洞,四周用碎纸一小块儿、一小块儿地围了起来,篮子上还有一个提手。她们抓了一把豆子放进去,用手摇了摇,却什么也没发生。牛牛小声说道:“洞洞太小了。”于是,她又去将小洞扩大了一些。再试的时候,有几个小绿豆从小洞中掉了下来,两人高兴地叫道:“成功了,成功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发现,我们进行了一次分离杂物的操作活动,让幼儿想办法将混在一起的小米、红小豆和铁片分开。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没有给幼儿提供任何帮助,对于幼儿提出的办法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各种方法的可行性,给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探索空间。幼儿在活动中也非常专注、认真,他们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他们都在专注地尝试自己的办法:有的用水果网进行分离,有的用带眼儿的玩具筐进行分离,有的使用筷子进行分离,还有的用磁铁吸……在活动中,幼儿们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
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压力,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实际生活经验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心理学家柳布林斯卡娅说:“正是这种把以前获得的印象组合成新的创造物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对自身力量的考验,是游戏使幼儿产生巨大愉快的源泉。”
以上是我对区域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点滴体会。我深深地感到,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能使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发展,还能让教师从中汲取经验和自身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实现师幼双方在互动中的发展,这也正是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