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丹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4)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临床往往需予以长时间的护理干预,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1-2]。常规的护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患者的临床实际需求。目前,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研究旨在分析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本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4~57岁,平均年龄为(38.18±10.03)岁;男性18例,女性17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2~59岁,平均年龄为(38.30±10.11)岁;男性19例,女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偏瘫康复训练护理。①定期翻身:由于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不便,需长期卧床,护理人员需常为患者翻身,每次翻身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40 min。②按摩护理: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推拿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脉不通;还需对患侧肢体进行热敷,促进内循环,加速血液流动,避免患肢神经坏死。③摄食训练:选择较易吞咽的食物,如蛋羹、藕粉等,辅助患者进行多次吞咽,待其口腔内容物完全吞下后,再进行喂食。若患者舌头麻痹无法进行咀嚼,可用汤匙将食物推入患者咽部,轻压其舌根,引起吞咽反射辅助患者吞咽食物。在喂食后需检查食物有无残留,避免窒息。④健康锻炼:护理人员需定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运动,如屈曲运动、伸展运动等,针对其健康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计划,由浅至深的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运动,避免患侧周围神经坏死,降低肌肉萎缩的发生率。每日训练的时间不宜超过3 h,此外,还需注意分批次进行,每日运动的次数控制在5次左右,每次保持在30 min以上。⑤语言沟通训练:护理人员需时常与患者进行沟通,提高其语言能力。在沟通过程中需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时机,并提前了解患者的个性、爱好习惯、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等,以便于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时还需保障患者的隐私不被泄露,提高沟通训练的效果[3-6]。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用药依从性、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应用我院自主研发的护理满意度统计表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分为不满意(0~59分)、满意(60~69分)、基本满意(70~79分)和非常满意(80~100分)4个级别。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精神状态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评估,满分为30分,评定内容包含记忆力、注意力、回忆力、语言能力等,认知正常为27分以上,轻度认知障碍为21~26分,中度认知障碍为10~20分,重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低于10分。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满分100分,≤40分为差,41~60分为中等,60分以上为优良[7]。临床效果评估标准: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大幅度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所改善。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恶化的迹象,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且精神状态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 followed by Dunnett's tes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13例、基本满意5例、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4.29%(33/35);对照组非常满意10例、基本满意3例、满意10例、不满意12例,护理满意度为65.71%(23/35)(χ2=6.3027,P<0.05)。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12.12±2.48)分,观察组为(12.23±2.42)分(t=0.8324,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14.41±2.23)分,观察组为(25.01±3.05)分(t=6.5627,P<0.05)。
2.4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患者的ADL评分为(24.34±3.23)分,观察组为(24.11±4.01)分(t=0.9523,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ADL评分为(36.01±3.12)分,观察组为(48.96±4.03)分(t=5.6517,P<0.05)。
2.5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21/35)(χ2=7.1357,P<0.05)。
脑梗死患者由于治疗周期长,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因此患者会长期处于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中,导致医患之间的配合度低。该疾病发病较为隐秘,一般难以及时发现,在确诊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此外,长时间的治疗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康复训练是现阶段较为先进的护理方法,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是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逐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等的恢复,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此外,医护人员通过定期随访,可有效保证患者出院后的护理质量,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以及督促患者用药、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MMSE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康复训练更贴合患者的需求,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认知能力及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过程中,采用康复训练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