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保东
(辽宁省东港市中医院,辽宁 东港 1183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作为目前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的突发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形成坏死或软化所造成[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也在趋于上升,同时发病人群也逐渐年轻化。ACI的临床表现一般为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偏瘫等[2],一旦患病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针对ACI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为了分析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在ACI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特选取了66例我院收治的ACI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66例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方式为随机,调查对象选自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参加调查的患者分为研究组33例和参照组3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研究组男性患者共计19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最大者72岁,年龄最小者为37岁,平均年龄(54.20±1.90)岁,文化水平方面:大学及以上4例、高中8例、初中16例、小学及以下5例;参照组男性患者共计17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20±2.10)岁,文化水平:大学及以上4例、高中9例、初中12例、小学及以下8例。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经过对比结果显示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给予参照组患者对症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清除自由基[3]等。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如下:选用注射用尿激酶(生产单位:沈阳光大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2204,2010-09-30)150万U,在患者发病6 h内联合0.9%的生理盐水200 mL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每日1次。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12 h后均采用7500 U的低分子肝素进行脐周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观察,评定标准如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代表显著;患者在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并且临床症状有减轻代表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及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代表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③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评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能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涉及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如生活质量评分等应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如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在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32/33)和69.70%(23/33),结果显示差异明显,具有对比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1例,过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参照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3例,过敏3例,出血现象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24%,研究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比于参照组明显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在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后,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相对比参照组明显更高,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表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ACI是目前临床中发病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肥胖、吸烟、酗酒等均是该病的危险因素[4]。ACI不但会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安全,也会给患者的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5]。因此如何对ACI患者进行有效的施治是目前临床中重点关注的问题。相关资料显示,对ACI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患者在发病6 h内得到适合有效的治疗,都能有较好的预后[6]。ACI的生理改变主要为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次为动脉炎,仅有小部分患者为脱落的栓子,动脉粥样硬化退行性病变是发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患者的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并引发痉挛、血小板聚集等现象的发生,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栓能够引起动脉血管出现狭窄、甚至闭塞的现象,引起动脉血流中断,使某一区域因缺血而导致缺氧现象的发生。ACI能够使脑部细胞能量代谢出现障碍,使兴奋神经递质大量释放钙离子过量内流动,自由基出现化学反应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生物膜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坏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语言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吞咽功能困难等。经过临床实践研究发现,供血中心区域脑组织可在1 h内出现坏死,而周围缺血半影区则在3 h以后才会出现缺血性脑损伤,也就是说局灶性坏死周围的半暗带是可逆性损伤,半暗带具有动态性,在临床中的抢救治疗,多对半暗带进行抢救,尽管当下尚无治疗ACI的有效方法,但溶栓治疗已经能够使ACI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药物溶栓治疗效果与血栓发病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联系,早期、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提高阻塞血管的再通率,避免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等现象,能够改善脑部组织微循环,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量,避免梗死范围进一步扩大,使中枢功能得以恢复。尿激酶是一种从健康人尿或肾组织内获取的酶蛋白,为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该药物具有将血栓中的纤溶酶原激活、溶解血栓斑块、疏通堵塞血管,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功能的作用,并且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ACI的治疗具有显著作用[7]。就当下临床治疗而言,ACI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药物的使用剂量,临床中尚无统一的标准,尿激酶具有抗凝溶栓的效果,使用剂量过小则不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若使用剂量过大则容易引起患者出现脑出血的危险,脑出血主要发生于缺血缺氧后,微血管内膜细胞会出现脑水肿的现象,使血管通透性得以增强,当血流恢复后可引起血液外渗以及灌注高压等症,尤其在灌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脑水肿,使脑梗死区域进一步损伤,因此各大医院针对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均存在一定差异性。临床中各学者对其使用剂量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8]认为,如果在时间窗内只有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才能够使溶栓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恢复血液灌流,而小剂量很难达到溶栓治疗的目的,并且在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后给药,更加容易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因此在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应给予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在药物应用前应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本次调查选取了6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ACI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治疗的研究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再一次验证了大剂量尿激酶在ACI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与相关研究[9-10]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ACI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