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对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功能性体适能的影响

2021-06-13 18:35姚美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过渡期心血管病高龄

石 娜 姚美杰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这些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当前心血管老龄患者的总量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老龄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相比住院时间与住院率明显更高,高龄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失能情况严重,这是疾病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1]。究其原因可能与长时间卧床休息和出院后体力活动不足、体能下降有直接关系[2]。有资料显示[3],高龄患者在卧床休息超过10 d后其组织能力就会下降,而国际体力活动指南中提示即便是高龄段的人群,在其人生最后阶段也应进行适当活动。由于常规护理健康宣教中没有强制性要求患者进行运动方面的有效干预,导致心血管患者体能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疗效不佳。有研究[4]发现,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可强化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心肺耐力、肌肉功能、平衡度、柔软度方面的功能。基于此,本研究现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高龄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高龄心血管病患者中选出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标准,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龄在75~85岁,平均年龄(79.22±1.12)岁,病程在1~21年,平均病程(11.22±3.45)岁,疾病类型包括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10例、高血压病7例、心肌梗死7例以及心绞痛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范围为75~84岁,平均年龄为(79.02±1.04)岁,病程为1~20年,平均病程为(11.04±3.26)岁,疾病有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9例、高血压病8例、心肌梗死7例、心绞痛6例。两组以上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超过75岁,住院时间在10 d以上。②患者入院后经诊断均符合《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和欧洲心血管病防治与康复协会运动危险分层的相关标准[5],确诊为心血管病及中低危风险。③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超过60分,即达到基本自理的程度。④患者意识清醒,理解沟通能力较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瓣膜病、重度肺高压、活动性心内膜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急性全身性疾病等运动禁忌证患者。②专业评估中生存时间少于1年的患者。③存在骨关节炎等影响身体运动的慢性病患者。④配合度低,不能完成调查研究,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以健康宣教为主。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护理,内容如下:①组织引导干预。医院结合实际情况组建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小组,组长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长担任,组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运动健康的指导工作,协调患者家属做系统性的学习,详述运动干预对患者的重要性,强化心理引导以提高配合度与依从性,实现自我监测和家庭监测目标。②使用计步器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方法,这是监督患者每日规律运动的必要方式,要求家属做好患者每日运动训练的监督工作。③练习关节操。以应用的25式关节保健操为准,重组为14节新的关节操,其中前两节为坐位运动,主要对患者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进行锻炼,其余为站立运动,主要锻炼患者全身关节和肌肉群。护理人员负责帮助患者录制标准的关节操,控制时长为10 min,刻成光盘后分发给患者,并要求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每日完成一定的量,每日4次,以患者的耐受情况为准,控制运动强度,动态化调节频率与强度。④步行训练。以6 min运动为主,在记录患者首次步行时间后结合耐受情况将其调整在5~15 min,每日坚持30~40 min,每周至少5日进行训练,具体的时间与强度以患者可接受的程度为准,家属负责监督,严格执行3个月。⑤跟进指导干预。要求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随访工作,包括电话随访、微信随访甚至入户随访,结合患者坚持关节操、步行训练的情况,掌握患者锻炼的意愿、效果以及依从性,针对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解决,科学评价运动效果及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在跟进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心理干预,除了提供专业的教育引导外,多以抚慰、鼓励的方式教导患者要坚持下去,以促进运动干预功能最大程度发挥,以提高患者恢复的自信心及自觉进行锻炼的依从性。持续进行3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用老年人体适能测试SFT法[6]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有氧耐力、柔韧性、肌力、灵活性/平衡性等,其中对患者上肢肌力的测试应用30 s曲臂测试,对患者下肢肌力的测试为30 s坐位站立测试为主,采用6 min步行测试检测患者有氧耐力测试,采用背伸屈测试患者上肢柔韧性,采用中指勾脚尖测试患者下肢柔韧性,在灵活性及平衡性方面主要通过1.83 m折返走进行测试,所有项目指标的测试可信度在0.80~0.98,效度较高。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采用电子肺活量计测定,取两次持续检测最大值,以听诊的方式记录静态心率情况(resting heart rate),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身体质量指数)、MET(代谢当量)改善情况。以每日/每周的坚持程度对照医院随访记录及患者家属的记录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持续3个月的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让患者进行填写,内容包括随访服务水平、护理效果、恢复效果、解决问题能力等,将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分别以χ2与t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功能性体适能情况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有氧耐力、上下肢柔韧性、灵活性/平衡性等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功能性体适能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功能性体适能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MET及静态心率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MET、静态心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MET、静态心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依从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65.00%(26/40),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7.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老年人进入高龄阶段其生命已处于器官逐渐老化、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难以避免出现功能衰退、储备减少以及伴随各种老年性疾病的情况,如果不重视高龄群体适当的活动运动,很有可能会丧失活动能力。心血管病在高龄群体中较为常见,需要患者长期卧床休养,导致中老年患者在此期间无法坚持运动,使其身体活动能力逐渐丧失,不仅会导致自理能力下降,还会加重病情,因此适量的运动对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非常重要[7]。

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是现代化护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8]。首先,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有报道显示,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有助于刚出院高龄患者的身体健康,尤其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受益匪浅。但必须控制量和度的问题,如果运动过量,高强度的压力反而会增加患者心血管代谢负荷,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低强度有氧训练和补偿性的运动增加形式来达到高龄患者运动的效果。其次,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还是为患者实施有氧运动计划的方法之一,患者出院后的3个月是由医院向家庭过渡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为其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方式,医院方面则做好家访和随访的工作,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属监测日志,以保障运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达到运动干预的预期效果。最后,提高高龄患者运动依从性还能保障其后续的运动效果,改善预后。针对高龄患者拟定的出院运动必须遵循周期性的原则,有规律的运动才能提起患者兴趣。记录患者运动情况掌握其运动状态和身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有助于患者在亲身感受中了解运动干预的效果,逐渐强化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运动依从性[9-10]。在本研究中,采用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功能性体适能情况的改善效果、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单纯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采用医院-家庭过渡期运动干预手段为高龄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强化监督过程,保障运动效果,才能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过渡期心血管病高龄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农业生产方式研究及过渡期预测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