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如,马 颖,张馨曼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江苏徐州221003)
静脉治疗是一种采用输液器、中心静脉导管、外周留置针等工具,经静脉将各种药物、血液制品、血液等液体输入人体血液循环的治疗手段,据统计,我国每年接受静脉治疗人次已达50亿人次,占全球静脉治疗总人次80%以上[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难度大,需要长期用药治疗,相比口服用药,静脉治疗能使药物更快发挥效果,治疗效果更佳,所以临床针对COPD患者多采取静脉治疗,但长期实施静脉治疗,会使患者血管反复遭受刺激,进而引发机械性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即使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为患者行静脉治疗,护理不当也会导致患者发生多种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进展和身体康复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患者行静脉治疗期间实施科学系统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2]。本研究基于精益管理与PDCA循环管理,构建出一套更具系统性的静脉治疗护理管理模式,对其在COPD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静脉治疗的COP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口袋书(中文版)》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COPD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①肺功能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符合诊断标准,COPD肺功能分级Ⅰ~Ⅲ级,FEV1≥30%预计值者;②无PICC置管禁忌证者;③未患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④自愿参与研究,知晓研究内容者。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无法正常交流者;②COPD肺功能分级Ⅳ级,FEV1<30%预计值者;③依从性差,无法积极配合护理者;④患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疾病[4]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6~73(64.94±2.34)岁,病程3~36(16.54±1.90)个月。实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4~72(65.27±2.45)岁,病程5~35(16.67±1.98)个月。对照组治疗期间随机选取呼吸科护理人员12名,均为女性,年龄22~38(30.57±2.98)岁;工龄1~13(6.48±1.22)年;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6名。实验组治疗期间随机选取呼吸科护理人员12名,均为女性,年龄22~40(32.55±2.98)岁;工龄1~15(6.67±1.31)年;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7名。两组患者、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组织静脉治疗护理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药物使用、高危药物运作、穿刺工具选择、管道管理与维护、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等,提高护士操作能力和风险评估意识,严格参照考核标准评估护士专业技能,护理人员达标后才能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严格监督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与效率,对工作态度不认真、护理中出现差错的护理人员,给予严肃处罚;严密观察患者静脉情况,理性评估风险事件,使用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时,实时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对并发症加以预防[5]。
1.2.2 实验组 进行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组建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小组 ①管理小组组建及培训:组建精益-PDCA联合管理小组,呼吸科护士长担任组长,从医院静脉治疗小组中挑选出3名从事静脉治疗工作5年以上护理人员担任组员,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教学能力及静脉治疗风险评估能力。小组成立后立即进行静脉治疗专项技能培训,提高静脉治疗知识储备,强化静脉治疗风险评估能力,确保每名组员均熟悉掌握静脉治疗各种操作标准,并能熟练执行静脉治疗各种实践操作内容,另外对小组成员进行PDCA循环管理与精益管理教学,使其熟练掌握两种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3]。②职责分配:明确小组每名成员的具体责任范围,组长负责制订管理制度,并行实时优化调整,关注静脉治疗相关标准及规定的更新;1名教学能力最强的组员对呼吸科护理人员行静脉治疗相关技能培训与教学,并行培训考核;其余2名组员负责对静脉治疗及相关护理内容进行监督[6]。
1.2.2.2 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实施 ①计划阶段(P):通过对COPD患者静脉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具体操作步骤和护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未能熟悉掌握《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 433-2013》中有关静脉治疗操作的相关标准,静脉输液装置连接顺序与相关标准不符,且不同护理人员操作手法与装置连接顺序存在差异性,护理中管道管理效果差,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本研究将实现护理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标准、加强管道管理、提升风险评估能力作为主要目的[7]。②实施阶段(D):优化、精简静脉治疗护理工作内容,排除不必要的护理工作和多余的操作步骤,并将最终确定的护理工作流程和静脉治疗操作流程告知每名护理人员,加强各项护理工作衔接性,强化护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效率[8]。结合COPD疾病特征和我院COPD患者静脉治疗采取的主要方式,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 433-2013》为基础,制订COPD静脉治疗专项培训方案,2名管理小组成员通过分析呼吸科每名护理人员操作现状,对护理人员行针对性教学,确保每名护理人员均能按照标准正确连接静脉治疗装置,根据标准完成各项操作内容,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降低教学枯燥程度;灵活使用模拟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人员管道管理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及一系列静脉治疗护理内容进行系统性培训[9]。此外,COPD患者受长期静脉治疗影响,易产生多种不良情绪,管理小组可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疏导能力,以便护理人员为COPD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同时每日10:00和17:00为患者行系统性、模块化COPD疾病知识教育,逐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自信心,为加快治疗进展打下坚实基础。制订合理的排班制度,保证护理人员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确保其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放在护理工作、自我能力提升等方面,除专业技能外,着重加强护理人员个人素质与精神风貌,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实现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发展。③检查阶段(C):培训教学结束后对护理人员静脉治疗装置连接、操作技巧、管道管理、风险评估、服务态度等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计划阶段设定目标相对比,明确管理成效。④处理阶段(A):精益理念要求护理工作精益求精,管理小组每月底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参与COPD静脉治疗护理大会,2名负责护理工作监督的小组成员将当月出现的护理质量问题整合起来,并在会议中讨论分析,结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 433-2013》中静脉治疗操作与护理标准,对我院COPD患者静脉治疗相关操作及护理进行整体优化,促进COPD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将其上报至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并向各个科室推广[1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人员综合能力。①护理质量:由药物使用、穿刺工具、管道管理、感染控制及职业防护5项内容组成,单项内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②并发症:包括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过敏性皮炎、导管相关性感染。③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由理论知识、操作技术、风险意识及服务态度4项组成,单项能力评分总分100分,各项能力评分总和1/4获得综合评分,综合评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越强[11]。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分,
COPD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反应、呼吸困难、咳嗽等为典型症状,临床多以静脉治疗为COPD主要治疗手段,相比口服用药,静脉治疗可省略首关效应直接将药物输入患者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高,起效速度快,因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12]。但在传统静脉治疗中,静脉治疗装置连接顺序不当、穿刺操作不熟练、无菌操作执行度低、置管后管道管理差、静脉不良事件风险评估意识不足等问题时常存在,不仅影响静脉治疗效果,还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阻碍治疗进展,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在患者静脉治疗期间,积极开展静脉治疗管理尤为关键。
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步骤为一个循环的管理模式,计划阶段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并据此制订管理计划,设定管理目标;执行阶段通过采取某种措施,针对存在问题加以管理调整;检查阶段则是对执行结果进行考核,检查其是否达到事先设定的管理目标;处理阶段会将此循环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总结出来,并以此制订相应标准,此循环未能解决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循环。PDCA循环管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PDCA循环管理周而复始的纠正改善下,各种资源浪费、无效工作等现象被有效纠正,驱使工业生产逐渐趋于效益最大化,对加快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3]。与PDCA相似,精益管理最早被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中,其通过对每一道生产工序进行改进,消除价值链中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质量。随着精益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其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临床护理中的精益管理理念,可将护理工作中不必要的步骤舍去,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使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
PDCA循环管理全面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在无限循环中不断解决问题。将其单独应用于COPD静脉治疗,虽能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依此构建相关标准,保证静脉治疗护理工作有效进行,但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无法对护理人员独立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从而难以实现护理人员自身能力的持续性提高,长期如此,不仅会加重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各种标准还可能导致其对工作产生厌恶感,进而影响护理质量;与PDCA循环管理相比,精益管理更加注重工作者自身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变工作者的个人工作习惯,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严谨细心,不断提升自己,从根本上避免问题出现,可精益管理并没有针对某项工作内容制订相应标准并持续改进,即使护理人员能通过自我提升减少错误发生,但依然需要制订相关标准使其明确自身能力发展的具体方向,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应对静脉治疗护理需求不断提升自己。因此,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能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操作实现统一化,护理流程更为精简,护理排班制度更合理,确保护理人员以饱满的精神进行护理工作,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静脉治疗不良事件,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在PDCA循环管理下被不断解决,实现护理持续性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药物使用、穿刺工具、管道管理、感染控制及职业防护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严格管理下,护理人员也可提升自我要求,不断进行自主学习,逐渐提高自身能力。实验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操作技术、风险意识、服务态度及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COPD患者静脉治疗期间开展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的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升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