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晋辉 郭文艳 孙淼军 丁威 朱发明 胡伟
输血是临床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减少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等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1-2],确保血液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大事。血站致力于从低危献血者中采集血液,以保证血液安全。通常情况下,献血者如有高危行为(如有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AIDS或性病等)或者其他风险应通过自我排除方式不参与献血;但是极少数存在高危风险的献血者出于某些原因仍然参与献血,但事后又觉得血液存在风险,因而进行献血后回告,血站保密性弃血[3]。目前国内外采供血机构已开展保密性弃血的献血者回告工作,如巴西亚马逊地区报道保密性弃血的比例为 0.75%[4],比利时为 0.2%[5],德国为 0.45%~0.66%[6],国内如广州省为0.0059%[7],浙江省沿海地区为0.022%[8]。为了解血站保密性弃血回告的现状,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血液中心2014—2019年无偿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回告人群特征,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血液中心收到献血回告的无偿献血者。本研究经浙江省血液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献血者回告和血液处理
1.2.1 回告方式的宣传告知 在招募、宣传过程中告知献血者血液中心提供的献血后回告方式。在献血现场放置醒目的献血者回告温馨提示,并列举常见的高危行为、血液不满足临床应用的情形以及回告联系方式。献血结束后发放联系卡。
1.2.2 回告信息记录 血液中心员工接到献血者回告电话后,对其反映的情况如实记录,根据体检征询表核对献血者个人信息,并由专门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核实。
1.2.3 回告后血液处理 对符合保密性弃血情况的血液进行报废;并根据反馈的原因不同对献血者进行暂缓屏蔽或永久屏蔽。
1.3 观察指标 分析2014—2019年献血者回告情况及回告人群特征、献血方式、血液检测结果、回告原因,并观察医院发生因用血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多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献血者回告情况分析 2014—2019年共有无偿献血864 987人次,其中献血者回告45人次,占比0.0052%。2014—2019年各年度献血者回告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4年相比,2017年和2019年献血者回告比例下降(均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014—2019年献血者回告情况
2.2 献血后回告人群特征分析 2014—2019年共有45例献血者回告,以男性、年龄18~40岁、本科学历人群比例较高;回告时间多为献血后1周内,回告最长时间为23个月;本人回告比例较高。见表2。
表2 2014—2019年45例献血后回告人群特征分析
2.3 献血后回告人群的献血方式和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45例回告献血者以首次献血、献全血、街头献血比例较高;血液检测不合格比例不高,见表3。
表3 2014—2019年献血回告人群的献血方式和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2.4 献血后回告人群回告原因分析 献血后回告人群回告原因以患有不适宜献血疾病比例最高,其次为存在高危行为,见表4。
表4 2014—2019年献血后回告人群原因分析
2.5 医院发生因用血感染情况 用血医院反馈未发现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
献血者回告有助于提升血液安全,降低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但献血者回告率取决于献血宣传、献血人群特征和献血时的压力,前期研究显示同伴或家属给予压力是造成高危献血者参与献血的一个重要原因[9]。从献血后回告人群特征分析来看,本研究结果显示献血后回告人群以18~40岁、男性为主。血液检测结果显示,93.3%的献血后回告者血液检测合格,与Souza等[4]报道的巴西亚马逊地区的研究结果相近。本研究中部分献血者未填写学历、职业等信息,这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从本研究数据来看,回告者以全血献血者、首次献血者为主,这与Rad等[10]的研究相符,陶建华等[11]的研究也是首次献血者较多。因此,要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的精准化,在普及无偿献血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首次参与全血捐献者开展宣传教育。
回告原因中15例献血者在献血前就患有疾病,但其出于某些原因,在献血时未能准确填写相应信息;此外9例献血者献血后一段时间,在医疗机构检查出患有某些疾病,这提示在献血征询工作中应适当加强对献血者的指导,特别是某些疾病的判定。本文中存在疾病、高危行为分列回告原因的第1、2位,与叶萍等[12]报道的原因不完全一致,他们的研究中高危行为列第1位,疾病则排第2。这可能献血人群分布、献血宣传的效果以及抽样有关。Francisco[13]报道了普通人群HBV感染率较高,在本研究中,有1位献血者去医院常规体检显示HBsAg阳性但后经不同医院检测均阴性,而血站HB-sAg和HBV DNA检测均阴性,提示可能是该医院体检时的假阳性反应,该例献血者未进行屏蔽,其他献血者均进行了有关的屏蔽。因此,在献血者征询的时候,要加强对患有不同疾病献血者的征询,详细了解疾病史、用药史等情况。
本研究采用的献血者回告方式,有现场、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与Sümnig等[6]不同,他们的做法是献血者接受医生健康征询后,填写保密性弃血表格后放在采血室入口处设置的表格回收箱中。从回告途径上看,绝大多数是本人回告,但仍有部分是家属、单位来电告知,特别是吸毒人员需要建立与公安机关合作的长效机制。因此建议在献血宣传、组织团体献血时要提前告知献血者献血有关知识,让献血者知悉献血定义的高危风险和行为,通过自我排除的方式不参与献血。同时在体检征询时,应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和交流,对医学术语进行清晰易懂的解释,并注意仔细甄别重点人群,以尽量降低血液安全隐患,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从实施效果来看,本血液中心未发现用血医院报告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血液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本血液中心实施的献血者回告,把流动和首次献血者的自我排除作为重点,与Niazkar等[14]报道一致,但Leila等[15]和 Souza等[4]的报道是有捐献史的献血者回告较多。Vandewalle等[5]指出,从低危献血者中采集血液有利于保证血液安全。本血液中心紧抓献血者宣传招募的源头,工作人员加强高危行为等内容的宣传和告知,同时采用醒目的提示,让献血者了解、理解从而废弃所捐献血液,共同构筑血液安全的“万里长城”。
综上所述,开展献血后回告的保密性弃血途径非常重要的。在献血宣传招募工作中,应继续加强献血知识的普及,让献血者知晓高危行为的风险;同时在献血征询、体检初筛和血液采集等过程,应与献血者加强交流与沟通,告知献血者保密性弃血的含义及途径,同时,要考虑从献血前检测技术进一步减少保密性弃血回告的发生。此外血站门户网站、官微、回告渠道等应对外公示,以满足不同类型献血者回告的需要,从而不断加强保密性弃血管理,保证血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