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2021年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这是这部法律1996年通过以来的第一次大修。修订草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或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直到1990年代初,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分到“铁饭碗”的职业学校,比起升学率不高的非重点高中,是很多初中毕业生的首选,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上。
但随着打破铁饭碗、高等教育就业前景看好,职业学校则沦为“差生”才去的地方,备受学生和家长们“鄙视”。正因为如此,初中毕业生“职普相当”(一半上职业学校,一半上普通高中)的分流比例,备受质疑。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在职业教育领域设置了本科学历,开设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但是在家长和社会的眼中,职校就是职校,哪怕你是本科学历,也仍然是职校,也比不上三流的普通本科。
其实,普通高校也可能实施职业教育。原职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也可以由“普通高等学校”(也就是民众认知中的“大学”)实施。大学中的很多专业,尤其是部分工科专业,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也有很多极具实践性的课程,比如软件工程专业,其学习的编程语言和技术,都是可以在工作中直接应用的。这些工科类专业,可以说是非常接近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了。
2014年,教育部门提出,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为职业教育(实际上积极转型的院校并不多,因为舆论普遍认为普通本科转型职业教育是降格。)。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提出,要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这其实也是职业教育。
还有,很多学校开设的“专业学位硕士”,其本质实际上也是职业教育(当然开设专业硕士课程的高校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因为其学历层次是硕士,而且报考门槛比学术性硕士低一些,受到很多考研者的青睐。
这次修订草案除了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之外,还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将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由此前的“高等职业学校”改成为“职业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并列。根据此前的法律规定,“高等职业学校”虽然有高等,但仍是“职业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不受“高等教育法”规制,只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而改为“职业高等学校”,将使其在词义学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对等,而且同样纳入高等教育法规制的范畴。这或有望改变在民众中“职业学校”差的观感。
不过,职业教育要真正崛起,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实力。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本来应该是最接近市场需求的,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而,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教育学校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的动力,不少职业学校成为部分人混日子的“养老院”。真正受到欢迎的,反而是那些虽然不能提供“正规学历”,但是专业学成后能够顺利就业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
要振兴职业教育,就应该将其推向市场,让市场来决定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取消过度管制、不当管制,确保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市场来对职业教育学校优胜劣汰,办得好的可以大办特办,办得不行的该关张就关张。
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蓝领技工的短缺,让一部分蓝领技工比大学毕业生挣得更多成为常态。此次修法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轨道,如果职业教育机构能借此东风,切实提升教育水平,为“职业教育”正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