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丽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围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思路与新模式,需要明确把握四点认识:第一,以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三,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树立全员育人理念;第四,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持久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多年来,我国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突出位置,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思路与新模式,需要明确把握以下四点。
一、以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面对难以突破的思政工作者讲思政、思政课学思政的传统模式,如何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并提高成效,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难题,尤其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 “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陷入 “孤岛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出现“反差”效应等。为破解这些难题,2013年上海高校首先进行探索,尝试挖掘非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获得隐形的思政元素,力图形成多方良性协作、教育主体同向而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始从 “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式的初步改革。在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教育部的引领与推广下,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模式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一探索旨在使高校现有的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首次打通了非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互动沟通渠道,使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模式创新发展新方向。
当前,课程思政在理论研究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上也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误区。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更应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形成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和资源整合、协同配合、多项评估“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各类错误的思想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与全面抵制。在高校,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一种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原则的问题上丝毫含糊不得。
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非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开展的各个环节,构建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但在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敢于并善于与背离党性原则、背离主旋律的内容和现象作斗争。尤其是面对错误的思想与政治观点,必须进行积极的正向引导与纠正,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攻击,必须理直气壮地批判与斗争。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教育教学内容要切合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树立全员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只有夯实自己的政治理论与专业基础,才能真正地教化和引导学生。课程思政刚推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和系统的指导方针,导致一些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的有关探索局限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圈,各自为政,这就形成了一个误区,没有從根本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全员性的工作。
高校应将思政育人融入所有工作环节,不能定位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责任主体,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在学校管理与学生服务中更应该体现思政育人目标,因此,各学科教师、辅导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都应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该从总体上系统地构建一个良性的思政育人氛围,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挖掘非思政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高校全员统一战线,深化系统运作,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理性回归,建立全员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持久性
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推行下去,避免“三分钟热度”,实现课程思政建设长足发展,是当前在理论层面与制度层面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解答不仅需要总结经验,更要明确方法。要使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富有成效,就要打动学生,不能流于形式,在学生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影响的过程。
通过思政课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理论知识,然而课程思政侧重的并不是理论知识或是技能的传授,而是教师通过情意、内引等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共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感染,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上升是一个量的积累的长期过程,没有长期充分的教育积累,其在情感、认识与行为等方面较难产生质的变化。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广大教育者细致入微地深入探索,加强实践工作的经常性和可持续性,长抓不懈。
总之,高校在注重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要不断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持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9):16-19.
[2]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01):114-122.
[3]赵琳琪.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207-208.
[4]姜立刚.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探——以高校历史地理学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27):30-31.
[5]刘云宏,袁利.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2.
[6]胡娟.新时期德育课程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0.
[7]苗新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