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成效分析及建设路径探究

2021-06-10 03:35■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量表实验组心理健康

■张 硕

(扬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9)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在我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设,课程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师资建设日益增强,教材建设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持肯定态度[1]。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受众面相较于必修课而言较小,课程质量仍需提高[2];课程通常仅授一学期,容易导致出现理论讲解不足、心理体验不够的情况。同时,由于公选课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部分学生片面地将关注点放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否简便、是否容易“挂科”等方面,认为该课程比较轻松,容易拿到学分,因此上课投入率低,旷课时有发生,期末论文有通过复制粘贴进行堆砌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面对学习环境的转变、学习模式的转换、人际沟通的改变等,是产生心理困扰与情绪波动的易感人群。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尝试解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发挥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效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课程实践

(一)实验设计

实验部分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选择某高校某学院两个大一新生班级作为被试,对实验组进行体验式的课程实践,共16学时,对照组在相应学期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学期将开设相应课程。在课程开始之前及结束之后,两组被试均填写自尊量表、自我接纳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交焦虑量表以及自编课程满意度问卷,以评估新生的适应情况。

(二)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根据该校所在省的教育厅推荐心理健康教材设计课程内容,聚焦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

课前自学:在每一单元正式课程开始之前,推荐自学相应的心理电影、心理短片或心理读物,使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课题。

课中体验:课程开始先进行简单的课堂互动作为暖身;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讲授,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进行心理体验,如第一堂课程通过“大风吹”的活动方式进行了随机分组,打破了小团体、突破了安全舒适区,使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与班级更多的同学建立联系;在自我认识单元,使用了“自画像”与“20个我是谁”的自我探索,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体验;在恋爱心理单元使用辩论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表达、积极辩论的方式正确认识婚前性行为,树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在情绪管理单元,使用“情绪交通灯”的心理情景剧技术进行情景模拟与再现,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与及时调整策略的途径,实现开放性、参与性、体验性的学习效果。

课后拓展:每个学生需运用课堂知识对自身心理成长路程进行记录与反思,完成一篇个人成长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心理调研并做课堂汇报,汇报成绩由班级每人投票决定评分。

课程考核: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小组讨论及社会实践作业。

(三)测量工具

1.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用于评定个体的自尊水平,本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总得分从10分至40分,得分与自尊水平成正比,本次施测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5[3]。

2.自我接纳问卷

自我接纳问卷用于评定个体的自尊心理现状,包括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两个因子,各有8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总得分从16分至64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接纳程度越高。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57,两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35和0.912[4]。

3.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由20条反映个体应对方式的项目组成,包括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个方面,各包括10个条目,用于评定个体面对困难时的积极与消极行为态度和特征。本次研究中,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以及总分的Cronbachs系数 α 分别是 0.455、0.749和 0.664[5]。

4.社交焦虑量表

社交焦虑量表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本量表由15个自陈条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总得分从15分至75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在 0.87以上[3]。

(四)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分数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实验组对照组在所有维度的前测分数上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在干预前是同质的,可以进行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研究。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分数差异比较

2.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由附表1可知,实验组后测分数在自我接纳、积极应对维度上显著高于前测分数,社交焦虑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分数,自尊(p=0.064)、自我评价(p=0.053)维度呈现了边缘显著。对照组后测在自我评价与消极应对维度出现了显著差异。

附表1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3.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后测比较发现,实验组积极应对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5),社交焦虑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而自尊、自我接纳维度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也呈现出了边缘显著(p=0.069,0.060),自我评价与消极应对维度未能达到显著差异。

三、研究反思

实验组在经过课程学习后适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照组经过一个学期之后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环境的要求,但整体提升速度略慢于实验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方法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开展课外实践探索等方式,可以使大一新生在心理体验与自我探索中、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

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潜力,如此更加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成长的动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通过积极建构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避免学生过度关注甚至妖魔化自身消极的心理问题,更好地关注学生正向情感与积极行为,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能量,促进学生心理与行为改变的不断实现。

(二)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

对于比较个人与私密的心理成长过程,学生本人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进行转变,通过一系列体验式自我心理探索,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引导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学习与感悟,实现更深刻的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同时,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也增加了同伴间的有效互动,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个体在班级中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获得更加积极的社会支持。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与以往大班式公选课不同,本课程使用了27人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使得师生有了更多的互动时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6,7],本研究采用了知识讲授、心理练习、心理测试、心理情景剧、音乐、绘画等多种互动体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率,使学生真正爱上心理课,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相关心理要素进行充分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同时,小组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互助与合作精神,也更能使大学生得到共情[8]。

(四)鼓励开展课外实践探索

心理课使用了课堂体验与课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下网络、走进校园、走向社会,打造实践性、探索性课堂。本课程通过布置个人成长小结、心理调研报告等实践式作业,使学生在了解基础心理健康理论、进行个人内在心理加工与行为体验后,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得学生可以利用专业心理知识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达到行为训练的强化作用。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评价重点也因此由教育结果引导到了教育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路径

全面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规范课程建设、增加教学资源、丰富授课形式、建设信息平台、创新评价办法等形式,切实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一)规范课程建设

首先,高校要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传统问题导向转向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夯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基。其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质开设,不断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争取普及到每位大学生。最后还需强化课程的预防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行为训练,力求实现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积极改变。

(二)增加教学资源

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通过集中培训与模拟授课等方式,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严格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针对性的教材或编写校本教材,根据校情生情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创造先进的技术保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契合当代青年通过虚拟空间进行个人提升的学习诉求,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促进心理教育的深度发展。

(三)丰富授课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采用理论讲授与心理体验、师生互动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会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感知与内心体验,通过心理测试、心理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后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敢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设信息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优势,开发线上自学与互动课程。通过将心理健康知识录制微课、慕课、上传PPT等方式,使学生可以进行课下预习与复习,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心理保健知识、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学专业理论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网络为师生与同伴之间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学习的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喜爱与认可。

(五)创新评价办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真实感受及实际的成长发展作为考量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本课程评价重点由教育结果向教育过程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和测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使用问卷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心理健康状况对比,考查心理素质的提升情况;或使用心理情景剧表演、自我成长剖析、小组汇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自我调适能力。

五、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高校要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通过实际的自我体验与亲身感受建构知识、训练行为、适应社会。

猜你喜欢
量表实验组心理健康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