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东,徐建平,张立飞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前期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由追求高速度转向追求高质量,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明显差距,还不能有效支撑国家人才战略和企业转型升级[1-2],在我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拓展转向质量提升的背景下,如何科学、系统把握当前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如何以需求为引领构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框架?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学生都是职业教育的利益主体,有着各自的诉求,政府希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人口素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学校希望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提升学校声誉;企业希望招聘到高素质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家庭希望孩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改变家庭发展命运。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都可以归集到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成才上,只有微观上每一名学生取得成功,才能在宏观上汇聚成强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准确、系统、全面把握职业教育学生需求是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
需求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人的需求会影响人的行为[3]。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空气、水、睡眠等。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会产生安全需求,追求稳定的生活,免遭威胁与疾病。当物质欲望满足后,人类会追求情感与归属,渴望亲情、爱情、友情,这称之为社交需求。当社交需求满足后,人类会进一步渴望得到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外界的地位、名声、荣誉。自我实现需求处于所有需求的顶端,是一种高层次精神需求,注重激发潜能,实现理想与抱负,成为内心所期盼的样子[4]。
职业教育学生需求具有多样性,使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自然人的需求层次映射到职业教育学生身上,分析其入学动机、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得到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层次(见附表1)。
附表1 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层次
附表2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逻辑框架
1.生理需求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理需求是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一方面拥有相应的入学机会,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在职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负担起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各项费用。
2.安全需求
职业教育学生的安全需求是在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后,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就业技能,具备参加工作的能力。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安全感就越高。
3.社交需求
职业教育学生的社交需求是认同职业教育,对学校、专业及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归属感,一方面在校期间有和企业深度交流的机会,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心爱护,身心健康,积极向上。
4.尊重需求
职业教育学生的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获得他人尊重,一方面在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上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收获自信自尊;另一方面期望参加工作后,能够感受到企业、社会对一线劳动者的尊重。
5.自我实现需求
职业教育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是在满足前面四种需求后,渴望激发潜能,超越自我。在教育层面,期望通过攻读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进一步夯实专业、拓展视野,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机会;在工作层面,期望毕业后有相对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做好技术工作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为有效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层次,从科学、系统、完备的角度提供相应的供给内容,构成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框架,一级指标是对应的供给侧改革领域,二级指标是细化的供给侧改革措施。核心思路是充分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基本需求,并为其最终达成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通过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强化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功能,让更多的人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在扩大招生规模方面,一是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留守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安排灵活的入学政策,可以免除或适当降低文化课分数;二是加大奖助学金力度,增加助学贷款投放,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强化职业培训方面,一是督促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落实职工培训制度,按比例计提职工教育经费,联合职业学校开展技能提升与学历教育互通式培训;二是发挥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开展送课进社区、传统工艺展示、职业教育启蒙等活动,让广大群众感受职业教育的魅力。
通过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强化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一是及时优化专业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变化确定招生专业;二是推进课程改革,增加实验、实践类课程比例,着重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鼓励教师在企业、行业协会兼职兼薪,对考取高水平专业证书的教师予以奖励。在培养就业能力方面,一是通过上好就业指导课,培养学生的简历制作、笔试面试、职场礼仪等就业能力;二是联合行业企业、咨询公司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消除就业迷茫。
通过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增进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一是扩大企业订单培养规模,让更多学生接触一线生产环境,学习最前沿的生产工艺,完成学生、职工两者身份的无缝转换;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带进校园,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职业元素。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一是开展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教育,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交流,为学生树立人生榜样;二是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通过搭建成长平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学生茁壮成长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在搭建成长平台方面,一是健全各层次职业大赛、技能大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育才,让有能力、有潜质的技能型学生脱颖而出;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活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自信自尊。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一是倡导企业建立人性化管理的企业文化,倾听一线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的合理诉求,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建立积极、愉悦、向上的工作环境,打消学生职业顾虑;二是政府要大力弘扬热爱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风气,让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受社会尊敬的群体。
通过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畅通学历晋升和职业发展通道,为职业教育学生发挥潜能,实现个人抱负创造条件。在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方面,一是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意识启蒙、创业素质培养,安排专业教师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在校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在畅通学历晋升机制方面,着力打破本科、硕士层次职业教育“断头路”,提升职业教育的延展度和含金量。加快推进高水平职业学校、地方普通高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鼓励有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高校面向应用型本科生单列一部分专业硕士招生计划,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方面,拓宽就业面,增加高水平就业机会,激发职业教育毕业生干事创业的动力。一是消除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在公务员招录、企事业招聘、积分落户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倡导“唯能力不唯学历”的就业氛围;二是逐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待遇,鼓励企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分成等弹性分配方式,设立首席技师等高级别岗位,吸纳高水平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三是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创业孵化器,吸引有创业方案的毕业生入驻,给予场地、信贷、税收优惠,支持毕业生发挥职业教育贴近市场、实用性强的特点,围绕数字经济、新兴业态、紧缺服务业开展创新创业。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以逻辑框架为指引,由政府、学校、企业协同实施。改革的关键是主动适应需求,改变原有的路径依赖,重新定位各供给主体在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中的作用与角色。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建设科学、权威、高效的决策机制。职业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意义上的普惠性,又具有与市场、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跨界性。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在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多元决策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探索“政府部门联席会议+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模式。地方政府参照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建立涵盖教育、人社、发改、工信、财政、扶贫等多部门的联席会议模式;同时建立涵盖政府机关、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上,以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决策为主,充分听取咨询委员会意见,将职业教育规划融入到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建设和扶贫开发中来,促进当地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在职业教育微观政策上,通过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将职业资格认证、专业体系优化、培养方案设计、毕业生质量监控等交由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牵头开展,充分发挥各主体所长,保持微观政策的灵活性。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核心是提升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化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建立职业学校错位竞争机制,增强特色化办学内在动力,构建办学特色鲜明、层次高低搭配、内部有序竞争的职业学校体系。在专业建设上,职业学校需避免盲目跟风、贪大求全,应根据当地产业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专业群,砍掉平庸专业。在学校定位上,经济发达地区、综合实力强的院校,可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和国际化水平,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经济欠发达、实力较弱的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在机制建设上,通过强化职业学校间的评价与激励,鼓励有序竞争。构建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综合评价体系,对表现优异的院校加大在领导干部升迁、人员编制数量、绩效工资总量上的倾斜力度。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推进产教融合向深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的本能。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促进校企优势互补、拓展办学社会价值,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利益共生机制,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政策激励引导上,完善产教融合效益评价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根据办学效果好坏和培养成本高低,调整政府在财税、信贷、土地等政策的优惠力度。对于社会紧缺专业、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在校企优势互补上,探索校企合作对外有偿服务模式,学校出场地、设备,企业出资金、技术,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开展对外经营。在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社会价值。加大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推广力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将产教深入融合打造成企业服务地方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