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梅 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 471000
脑性瘫痪又称婴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临床分型较为复杂,以痉挛型脑性瘫痪最为多见。该病患儿最初常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数月后出现明显无力及痉挛,腿部运动僵硬,部分患儿还可出现面、舌及手不自主运动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健康[1-2]。迄今临床尚无有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通常采取物理疗法、运动训练及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期改善患儿肢体障碍等症状。有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人体对肌肉群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能力,协调肌肉群力量输出,提高运动机能,但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23±1.66)岁;四肢瘫型9例,偏瘫型15例,双侧偏瘫型1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01±1.28)岁;四肢瘫型7例,偏瘫型19例,双侧偏瘫型14例。统计学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非进行性损伤为致病因素,以锥体系受损为主;脑部是引起运动障碍的病灶部位; 症状首发时间在婴儿期;可合并产生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因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除外[4]。
1.3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痉挛型脑性瘫痪。(2)排除标准:合并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外伤致大脑损伤或运动功能障碍。
1.4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核心稳定性训练:(1)支撑训练:患儿处于俯卧位,双腿悬吊,以手或肘部为支撑点,保持姿势1~2min,重复动作8~10次;完成后增加Bobath球辅助训练,肘关节伸直,以手掌支撑地面,治疗医师辅助进行俯冲练习,持续时间30~60s,重复多次。(2)骨盆控制:患儿需将膝关节弯曲90°,髋关节保持伸直,在医师帮助下逐步过渡至仰卧在Bobath球上,进行骨盆抬起训练。(3)躯干训练:患儿保持两点跪位,抬头挺胸,依次进行左右旋转及左右侧方向摆动。每次训练时长为30min,1次/d,5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依据患儿胸围选择透气性及弹性较好的尼龙粘带,其长度为患儿胸围的1.3倍,宽12cm,一端附有自粘扣,保证约束患儿下胸廓时牢固。训练时为患儿绑上束带,下缘与其肋骨下缘平行,以可伸入一个手指为松紧度标准。训练时间与用餐时间至少间隔30min以上,若患儿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呕吐等症状,及时终止训练,取下束带使患儿放松,待症状缓解后继续训练,训练完成后取下束带。两组患儿均接受训练3个月。
1.5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1)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5]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该量表共88个条目,评分方法采用0~3分计分,评分与粗大运动功能呈正比;(2)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6]评估患儿平衡能力,该量表共包含14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得分与患儿体位控制能力呈正比;(3)采用徒手肌力测试(MMT)[7]评估患儿核心肌群力量,其采用百分比法计分,0分、5分、20分、50分、80分及100分分别对应0~5级,评分与患儿肌群力量呈正比。
训练后两组患儿GMFM-88、BBS及MMT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对比分)
痉挛型脑性瘫痪指未成熟大脑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发育不完全,导致非进行性损伤,从而引起患儿运动及姿势紊乱,部分产生于锥体交叉以下的上颈髓病变也可依据此病治疗。患儿的病变部位在大脑皮层及锥体系,重要的临床表现即为肌肉痉挛,不仅影响患儿正常运动功能发育,还可引起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丧失肢体活动能力,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8]。临床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但康复训练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按照专业训练计划执行,否则不但不具有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加重患儿病情。因此,选择合理的训练方式对促进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核心稳定性训练起源于运动员训练领域,旨在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同时降低能量消耗,预防运动中的损伤。而将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训练中,可使患儿运动过程中有更多深层小肌肉群参与,有效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9-10]。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训练后GMFM-88、BBS及MMT评分均高于训练前,而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比对照组高,说明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训练中有显著优势。分析其原因可知,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对于深层小肌肉锻炼不足,核心肌群控制力较差,而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深入训练人体核心肌群及深层小肌肉,可有效帮助患儿提高其躯体及关节的可控性,增加身体稳定性,促进机体力量的产生、传递及控制;同时使用较柔软的束带作为辅助,可限制患儿胸廓扩张范围,增加腹部压力,在进行动态训练的同时帮助患儿增加深层呼吸肌等肌肉群的运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效果,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性,从而显著提高患儿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性,增强核心肌群力量,促进患儿恢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