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欣宇,李春梅,马晓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 新疆 伊犁 835000)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为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形成等为主要特征[1]。该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水、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短期内大量出血可致周围循环衰竭,导致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需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2]。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本院采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分析如下。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6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58±8.36)岁)和研究组(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0.25±8.15)岁)。
纳入标准[3]:(1)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2)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者;(3)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其他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者;(3)凝血障碍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6)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后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可作对比。
两组均采取补液、禁食、护胃、保肝、补充血容量、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生长抑素治疗,首先予以0.25 mg生长抑素注射液(国药准字为H20059188)静注,后以0.25 mg/h的速度静脉泵入;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泮托拉唑治疗,予以注射用泮托拉钠(国药准字为H20065276)80 mg静注,后以8 mg/h的速度静脉泵入。两组均进行为期3 d的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临床判定标准[4]:显效:治疗48 h内,患者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有效:治疗48~72 h内患者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无效:治疗72 h出血仍未停止。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等。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采用χ2检验,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77.78%,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对比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 s)
表2 两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 s)
组别 例数 止血时间/h 住院时间/d研究组 18 18.12±6.32 6.82±1.34对照组 18 29.36±7.45 8.24±1.55 t 4.881 2.940 P 0.001 0.006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11.11%,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肝硬化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引起的弥漫性肝损害,病情进展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极为常见。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主要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关,常常突然出现,以呕血、黑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出血可导致患者发生贫血,诱发出血性休克、肝性脑病等,甚至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需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5]。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门静脉压力和血流增加,故降低门静脉压力十分重要。生长抑素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该药属于人工合成药物,采用生长抑素治疗该病可选择性减少门静脉血流,使肝血流和可引起出血的肝窦灌注量下降,从而促使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同时该药对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输出量等无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胃液PH对局部凝血功能具有一定影响,当胃内PH值低于5.8时血小板功能可受到抑制,PH过低可溶解血凝块,PH接近中性时,可诱发局部血栓形成,故需在生长抑素治疗基础上加以抑酸类药物治疗[6]。研究发现,使用生长抑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相比单用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更佳[7]。泮托拉唑即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PPI,是继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药物之后的第三代PPI,可通过与胃壁细胞的H+-K+ATP酶结合而抑制胃酸分泌,有效阻止H+转移到胃腔,从而提升胃内PH值,胃内PH值对局部凝血功能具有一定影响,进而加快止血。同时泮托拉唑可有效减少酸性胃液对胃黏膜的刺激消化,加快胃黏膜修复。人体使用泮托拉唑后,可在其静脉内形成亚磺酰胺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突出的靶位稳定性、专一性,可与半胱氨酸相结合,降低其活性,从而有效降低胃酸量,提高凝血功能,达到良好的抑制胃酸分泌和止血作用[8]。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对比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联合用药方案疗效优于单一生长抑素治疗,且止血更为迅速,分析原因:生长抑素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泮托拉唑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发挥良好的抑酸作用和止血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有效提升了临床疗效,加快了止血。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生长抑素治疗基础上加以泮托拉唑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采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临床有效率高,并可有效缩短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但本次观察例数较少,还需加大样本量进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