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娟
摘要: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自然、社会”这样的无字书。从而使学生养成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走进阅读尽享快乐。
关键词:阅读;兴趣;情感体验;个体差异;阅读方法;无字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走进阅读的殿堂:
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七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八九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七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必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的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三、要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教师要适当的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游泳”,自己去感受文学殿堂的无限魅力!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包括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能及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读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从“读”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眼、脑、口、耳协同动作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要让学生精读时能有圈点、有批注、做摘录、制卡片和写心得;略读则一遍就能理解大意。经过长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们定能做到略读则能观其大略,善于“提纲挈领”;精读则咬文嚼字,“纤屑不遗”。再次,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要注重“量的积累”,才能有一天达到学生阅读水平、知识水平、人格修养的“质的飞跃”。
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总之,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五、要引导学生读“自然、社会”这样的无字书
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读无字书,考察自然、社会,这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毛泽东早年求学时,就表示:“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邀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过社会考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无字天书”,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而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个决策,对他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社会状况,使他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能够很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成功。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自然、社会”这本大书。看喷薄而出的朝阳,可以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遐想;看险峻的山峰,可以涤荡学生的心胸;看波澜壮阔的大海,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读社会”,可以让学生体会人间真情、社会百态,增加人生阅历……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阅读空间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而非一阵子,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走进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尽享快乐!
参考文献:
[1]沈显龙.引领学生走进高效阅读的新视界[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1):126
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市二龙山农场学校 黑龍江 黑河 1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