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兰 黄珍妮 张玉巧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中山 528415
断指再植术是对手指通过显微镜放大进行再植,将断离的手指、血管、神经等重新吻合,并恢复手指功能的手术〔1-2〕。1963年,我国陈中伟对患者右前臂断离的断肢成功进行了再植,并从此打开了断肢、断指的再植大门〔3〕。1965年,日本Komatsu和Tamai 成功对断指进行了再植〔4〕。随着断指再植技术的不断实施,我国再植水平也不断在进步并发展到成熟阶段〔5〕。目前,随着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再植指的成活率也相对有了提高〔6-7〕,然而由于血管危象的发生,仍然无法避免再植指坏死的状况〔8〕。血管危象是影响再植指成活的主要因素,血管危象发生会阻碍血管血液流通,从而降低再植指的成活率〔8〕。有研究显示,再植指的血管危象发生率高达20%。因此,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再植指成活率是临床医师十分重视的问题〔9〕。还有研究显示,给予再植指术后患者针对性护理能降低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提高再植指成活率〔10〕。本文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断指再植术后患儿,探究其实际应用效果,为以后的断指再植技术做出参考。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断指再植术患儿56例、断指88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再植指42只)和对照组(28例,再植指46只)。对照组中男16例(21只断指),女12例(25只断指),年龄3~12岁,平均(6.82±3.14)岁;致伤原因:切伤6例,风扇扎伤8例,机械压伤9例,重物砸伤5例。观察组中男15例(20只断指),女13例(22只断指),年龄2~11岁,平均(5.98±4.32)岁;致伤原因:切伤7例,风扇扎伤7例,机械压伤8例,重物砸伤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因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为12岁以下儿童,②断指为任意手指两节或两节以上患儿,③无精神类疾病患者,④监护人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局麻过敏患儿,②凝血功能异常患儿,③依从性从差,拒绝配合治疗患者,④合并严重指骨骨折患儿,⑤经其他医院治疗的患儿。
1.3.1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健康教育、术后饮食指导、术后体位管理及术后康复锻炼等。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内容如下。
1.3.2.1成立预见性护理干预小组 由骨科主治医生1名、骨科临床护理专家1名、专科护理人员3名、护理学研究生2名组成预见性护理干预小组,主治医生负责诊断及观察并发症,护理专家负责指导预见性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负责实施护理方案,护理研究生负责信息录入及分析研究过程。组织小组成员培训,内容包括:预见性护理具体实施流程、护理注意事项等。根据相关文献及以往临床案例,制定《再植指术后健康手册》,手册内容包括:断指再植术的相关知识、断指再植术的优点、术后血管危象、血管危象的预防。
1.3.2.2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 ①提高预见性意识:患儿手术完成当天,对患儿进行评估,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血管危象发生的因素;多与患儿进行沟通,增加患儿信任感,告知家属尽可能满足患儿需求;告知患儿家属预见性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作用,引导家属建立预见性意识,指导家属进行协助医务人员,使患儿配合治疗。②健康知识教育:发放《再植指术后健康手册》,术后2 d后组织座谈会,向患儿家属介绍再植术的相关知识、血管危象发生的特征、因素及预防知识,重点介绍术后疼痛、血管危象的预防护理,告知患儿家属日常注意事项,同时进行饮食指导,对家属提出疑问给予解答。③技能学习:组织家属及患儿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疼痛护理及血管危象处理。心理干预:由于患儿术后需长时间卧床,患肢需持续抬高,患儿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协助家属消除患儿不良情绪,多关心患儿,根据患儿性格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告知患儿家属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应对方式;对患儿家属宣教术后疼痛对再植指的影响及镇痛必要性,协助患儿家属减少患儿应激情绪,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预对患儿进行超前镇痛从而预防术后疼痛。观察患儿状况,发生动脉血管危象及静脉血管危象时,及时进行处理。④强化巡视:血管危象发生多发于夜间,增加患儿术后夜间巡房次数,观察患儿再植指外观、温度、血液循环状态等,发生血管危象及时给予治疗。
①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11〕,评估患儿术后1 d、7 d、15 d疼痛情况,疼痛分为:无痛(0分)、有一点疼痛(2分)、轻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6分)、重度疼痛(8分)、疼痛难忍(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②记录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包括:动脉危象及静脉危象。动脉危象:再植指苍白无张力,指温低,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逐渐消失,指端切口无鲜红色血液流出;静脉危象:再植指暗黑发紫,张力增加,毛细血管充盈现象由迅速直至消失,指端切口有暗紫色血液流出,之后流出鲜红色血液,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重现,指温回升,指腹张力无变化。③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表〔12〕,评估患儿出院时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感觉、血液循环状态、外观及恢复情况,评级总共4个等级:优(80~100分)、良(60~79分)、差(40~59分)、劣(40分以下)。评分越高,再植指功能恢复越好。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后疼痛对比(分,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血管危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血管危象发生率对比〔n(%)〕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再植指功能恢复对比〔n(%)〕
根据以往临床案例,断指再植术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有术后疼痛、患者情绪、病房环境、伤口感染、护理不全面等〔13〕。随着医学水平各方面的提高,血管危象的发生率逐渐下降〔14〕。近年来,仍然导致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是疼痛的刺激及心理状态〔15〕,疼痛会影响患者情绪,同时疼痛会发生血管痉挛,从而引发血管危象,降低再植指成活率〔16〕。因此,为防止这些因素给再植指术后带来影响,对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是有必要的,通过早预防、早治疗可有效避免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从而加快患者恢复〔17〕。张娅莉〔18〕研究指出,对断指再植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减少术后血管危象,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预测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护理〔19〕。预见性护理主要为主动预防,预防术后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做出预见性准备工作〔20〕。近年来,预防性护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21〕,如:妇产科患者、癌症患者、围术期患者、心脏外科患者等。有研究显示,对高危妊娠产妇实施预防性护理,能有效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降低出血率,提高护理质量〔22〕。翟怡红和李俊霞〔23〕研究指出,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强化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刘文静〔24〕研究指出,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以患儿为中心,对其进行入院评估,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疼痛及血管危象状况进行早期预防,通过制定干预流程,合理安排医院人力资源。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疼痛,通过超前镇痛,阻止痛觉传递到中枢神经,降低到中枢敏化阈值之下,减少了患儿应激情绪,从而缓解了患儿术后疼痛〔20〕。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术后1~3 d是血管危象的高发时间段,除了持续镇痛,更需时刻观察患儿术后状态,发生血管危象及时处理,提高护理效率,促进患儿再植指功能恢复,给予患儿疼痛护理及预防血管危象发生护理,大程度增加了再植指的存活率,从而提高了再植指生存质量〔21〕。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