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发生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与 预防控制措施

2021-06-09 07:31侯冬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次数血流

侯冬梅

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感染管理科 27710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中心静脉导管(CVC)介入性措施较常见并发症,而CVC作为救治重症监护室(ICU)临床危重症患者诊疗过程的重要血管通道,在ICU患者输液、营养支持、血流动力监测及药物治疗中应用广泛〔1-2〕。有研究发现,CLABSI一旦发生,ICU患者易出现严重脓毒症、菌血症等,导致病情恶化、住院时间延长、痛苦加重,甚至死亡〔3-4〕。为有效预防CLABSI,本研究经长期跟踪监测256例长时间使用CVC的ICU患者,回顾性分析纳入患者发病情况与影响CLABSI的危险因素,以期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ICU 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56例使用CVC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男141例,女115例;年龄23~82岁,平均(67.53±9.70)岁;发生CLABSI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8~80岁,平均(70.18±10.43)岁;置管时间3~58 d,平均(14.97±4.26)d。纳入标准:①入住ICU时间≥48 h,且置管时间≥24 h,②临床资料齐全,③成功脱离生命危险并转移出ICU,④患者和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肿瘤等,②伴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③入住ICU前发生感染或期间发生除CLABSI的其他感染者〔5〕,④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合并严重皮肤破溃、输血史、置管时间、留置部位、科室类型来源、固定方式、置管次数、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意识状态、静脉营养、导管类型、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等15项,分析CLABSI发生与以上项目的关系。

1.3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提出的CLABSI诊断标准,查看该院ICU患者出现中央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如浑身发热,同时经过血培养出现≥1个阳性,导管端定量培养菌落/导管段≥103个或半定量培养菌落/导管段≥15个,且排除其他感染源后与外周血分离得到同种病原菌〔6〕。本研究纳入ICU患者意识状态、APACHE Ⅱ等均符合相关文献所提标准〔7-8〕。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内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影响CLABSI发生因素采取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U患者一般资料与发生CLABSI的单因素分析

256例ICU患者中CLABSI发生例数为25例,发生率为9.76%,年龄、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合并严重皮肤破溃、置管时间、留置部位、置管次数、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意识状态、静脉营养、导管类型、APACHE Ⅱ评分为影响ICU患者发生CLABSI的相关因素 (P<0.05) ,见表1。

表1 ICU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发生血流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 ICU患者发生CLABSI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年龄、严重皮肤破溃、置管时间、置管次数、置管位置以及静脉营养是ICU患者发生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见表2。

表2 发生相关血流感染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年龄和严重皮肤破溃对发生CLABSI的影响

鲍海琴〔9〕研究显示,老年ICU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弱,抗感染能力差,CLABSI发生比例较高,这与本研究结果中年龄≥50岁ICU患者是发生CLABSI主要人群相符。原因是高龄ICU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同时其常合并诸多基础疾病或重大手术史,导致伤口愈合能力降低,血流感染风险性提高〔10〕。所以针对高龄ICU患者,医护人员应详细调查病史、手术史,加强感染因素监测,严格控制ICU病房出入人员数量,增强免疫力,发现感染征兆及时干预〔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严重皮肤破溃是发生CLABSI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结果与梁烨等〔12〕结论相似。临床上,中央导管留置穿刺点操作不当可能引起四周皮肤污染,该情况成为病原体进入穿刺部位并沿导管聚集与繁殖的常见途径,感染灶成为CRBSI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医护人员插管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出现皮肤破损时及时消毒清洁,避免溃烂引发感染〔13〕。

3.2 置管时间和置管次数对发生CLABSI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置管时间越长,ICU患者CLABSI发生率越高,分析原因:①中央导管留置时间越长,血管刺激性、血管内皮损伤性越高,防御能力越弱。蔡源益〔14〕发现留置≥7 d,导管周围会产生利于微生物寄生与繁殖的纤维膜,且抵抗抗菌药物与宿主吞噬细胞效果较强。②置管时间延长,插管四周皮肤上定植菌移植入导管内表面与尖端的发生率上升,血流感染风险增加。同时,本研究显示,置管次数是影响CLABSI发生率的主要因素,顾月芹〔15〕也认为置管次数>2次时,对ICU血管造成的损伤与长留置时间类似,同时置管次数除反映ICU患者病情插管需求,还与医护人员置管操作熟练度密切相关。据统计,多次置管下ICU护理操作熟练性与血流感染呈反比,置管顺利、次数较少时,CLABSI发生率显著较低。因此,ICU医护人员需要定期举行护理操作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举措与专业技能,尽量避免二次插管、粗暴穿刺,不合格护士应强化至考核通过,定期观察与清理患者置管周围皮肤〔16〕。

3.3 置管位置和静脉营养对发生CLABSI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合理选择置管位置是降低CLABSI发生的保护因素。刘正伟〔17〕研究得出,选择股静脉与颈内静脉部位置管患者,其CLABSI发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部位置管患者。究其原因,尽管股静脉因管径较粗,操作简单、安全,被选为置管部位频率较高,但其靠近ICU患者阴部位置,皮肤易遭受污染,细菌入侵定植严重,且敷料无菌操作困难,诱发污染可能性高,大大增加感染风险。此外,颈内静脉置管ICU患者易受气管切开部位的分泌物污染,如痰液等污染,感染危险性上升。所以,ICU患者在锁骨下静脉完好时,应优先选择该位置行穿刺;同时,医护人员可依据患者病情选择皮肤平坦光滑、易清洁、固定位置,以降低CLABSI发生率。另外,静脉营养会增加CLABSI风险,原因:①经静脉导管补充营养会稀释患者体内血液,影响白细胞、巨噬细胞的抵抗能力,导致供血、供氧发生改变,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18〕,②静脉营养可能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发生皮肤瘙痒与滋生细菌,从而增加CLABSI发生率。因此,医护人员每日对静脉导管进行评估,尽量选择远离感染源的穿刺位置,紧急情况置管也需遵守无菌原则,尽早拔管。

综上所述,临床上导致ICU患者发生CLABSI的危险因素诸多,医护人员对多方面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干预,以有效预防CLABSI的发生,提高ICU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次数血流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依据“次数”求概率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