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妍,赵红丽,周杨,于淼,金忠志刚,于月辉,周丽莹,李潞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所引发的一种心脏系统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需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症治疗以免因延误病情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1]。该病发作后会导致冠状动脉产生畸形,通常采用静脉溶栓药物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疏通血管、对冠状动脉畸形产生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效果不佳,一旦药物未及时发生作用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2-3]。李景隆等[4]研究显示,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的特点,能明显提升患者心功能及改善临床症状,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确切。近年来,介入治疗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临床治疗中效果更佳。本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130例。常规组男68例,女62例;年龄41~75岁,平均(60.35±6.28)岁,急性发作至手术时间1~9 h,平均(5.12±3.65)h。观察组男72例,女58例;年龄42~76岁,平均(61.33±6.54)岁;急性发作至手术时间1.5~9.5 h,平均(5.46±3.70)h。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为首次确诊后开展治疗;对麻醉所用药物无过敏史,无手术禁忌证;均未进行过其他外科手术;精神状况正常;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心肌梗死治疗史者;其他系统功能异常或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精神异常、语言障碍及沟通困难者。
1.2 方法常规组结合病情使用尿激酶和阿司匹林开展常规药物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以确定病变位置,根据检查结果明确穿刺部位,使用Judkins方案实施桡动脉穿刺并将动脉鞘置入,实施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以判断和评估治疗情况,必要时可通过球囊扩张增加介入支架数量以增强治疗效果。
1.3 观察及判定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功能指标。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各项生命体征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各项生命体征有一定程度改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状态稳定;无效,治疗后,临床不适症状未得到缓解,各项生命体征未得到改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病情未得到改善或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水平(LVESD)。③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再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3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常规组出现急性左心力衰竭3例,再梗死8例,梗死后心绞痛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后1周、6个月,观察组LVEF、LVESD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
组别观察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130 130 LVESD(mm)治疗后1周40.05±3.20 41.06±3.30 2.505<0.05治疗后6个月42.38±1.52 48.02±2.15 24.423<0.05 LVEF(%)治疗后1周40.02±5.33 41.58±6.15 2.186<0.05治疗后6个月49.75±6.15 40.62±5.33 12.791<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等特点,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而导致病情延误可能会引发休克或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5-7]。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逐渐增多,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关于此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发病,需在12 h内对患者濒死的心肌组织进行救治,及时疏通梗死动脉,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恢复心肌组织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供应状态,增强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9]。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快速恢复患者心肌供氧功能,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较理想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冠状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然后对梗死部位进行准确的清除,达到疏通血管及预防出血的效果,促发心肌细胞的功能和活性[10-11],在急性闭塞冠状动脉部位血流恢复及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情况的预防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优势突出,目前在我国仍未普及,具有一定推广和提升空间[12]。由于实施延迟经皮冠脉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受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支架扩张次数、介入支架数量、冠状动脉钙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在手术过程要应做好相应预防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6个月,观察组LVEF、LVESD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