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张家杰,赖宝添,罗荣杰
(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东莞 52311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儿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随着早期nCPAP呼吸支持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的推广,机械通气的情况已明显减少,但仍有严重NRDS患儿需有创通气过渡。由于长时间机械通气可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上提倡尽量缩短有创通气时间[1]。本院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儿在未达到常规撤机标准时即可成功撤机,可进一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分析可能与本院采用nIPPV序贯通气有关,撤机标准或有优化空间。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NICU接受常频通气的NRDS患儿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nIPPV序贯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撤机方案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NICU接受常频通气的NRDS患儿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53)。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2。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RDS分级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RDS class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纳入标准:均符合第5版《实用新生儿学》NRDS的诊断标准;符合应用机械通气指征。排除标准:严重脑损伤;肺动脉高压;宫内感染;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先天性膈疝、气管食管瘘、后鼻道闭锁、腭裂等先天畸形;机械通气前气漏、肺不张。
1.2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予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防治感染、改善循环,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
1.2.1 呼吸机初调参数两组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参照《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2]设置呼吸机参数初调值:吸气峰压(PIP)15~25 cmH2O;呼气末正压(PEEP)3~5 cmH2O;吸氧浓度(FiO2)40%~60%;呼吸频率(RR)20~40次/min;吸气时间(Ti)0.5 s。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分析、胸片调整呼吸机参数,pH值7.35~7.45,氧分压(PaO2)50~80 mmHg。
1.2.2 撤机指征两组均通过SIMV模式撤机,对照组按照《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撤机标准,当呼吸机参数PIP≤10~15 cmH20,PEEP 2~4 cmH20,RR≤10次/min,FiO2≤40%,动脉血气结果正常时撤机。观察组适当放宽撤机标准,呼吸机参数PIP≤18~20 cmH20,PEEP 4~6 cmH20,RR≤20~30次/min,FiO2≤40%,动脉血气结果正常时提前撤机。
1.2.3 撤机后呼吸支持方式两组拔管后均使用nIPPV序贯通气过渡,视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情况调整参数,逐渐过渡到nCPAP通气和间断低流量给氧至停氧成功。nIPPV初始参数设定[3]:PIP 20~25 cmH20,PEEP 6 cmH20,Fi0221%~40%,RR 40次/min。根据患儿呼吸情况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维持呼吸平稳,PaO260~80 mmHg,PaCO240~50 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90%~95%。
1.2.4 nIPPV辅助呼吸失败指标[4]①频繁呼吸暂停,即可自行恢复的呼吸暂停≥3次/h,或24 h内出现1次需气囊-面罩正压通气的呼吸暂停,咖啡因或氨茶碱治疗无缓解;②低氧血症,即FiO2>40%,PaO2<50 mmHg;③急性进展的高碳酸血症,即pH<7.25,PaCO2>60 mmHg;④nIPPV过程中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上气道损伤或阻塞、气胸。
当出现上述任一情况时,nIPPV治疗失败,需重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2.5 撤除nIPPV标准[5]当nIPPV参数FiO2<30%,PIP<14 cmH2O,PEEP<4 cmH2O,RR<15次/min时,临床症状和血气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维持病情平稳至少12 h。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有创、无创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发生率,撤机后呼吸暂停发生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n(%)]表示,以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为(37.45±18.04)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0.36±20.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撤机成功率及无创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通气后气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撤机后,两组呼吸暂停发生率和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呼吸支持效果及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support and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ion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常见危重症,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萎陷,引起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病率高,如处理不当易导致不良预后,病死率高。治疗首选方案为分娩后立即在产房开始NCPAP通气,气管内注入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6]。但部分严重NRDS早产儿经上述处理后病情继续进展或因频发呼吸暂停,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产儿长时间有创通气易并发肺部压力伤和容量伤,气漏和BPD风险增高,并可能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影响远期预后[7]。因此,需在维持良好血气的前提下,尽量下调呼吸机参数并尽早撤机。《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要求患儿达到较低呼吸机参数条件才能撤机,如希望在此基础上更早撤机,需上调撤机参数水平。一方面应考虑如何优化调整撤机参数;另一方面是撤机后选择何种呼吸支持方式,保障撤机成功。
目前国内很多NICU习惯在撤机后采用NCPAP或低流量吸氧过渡。与有创通气比较,NCPAP所能维持的气道压力较低,低流量吸氧不提供气道正压。为避免拔管后气道压力骤降导致肺泡萎陷,再度引发呼吸困难,导致撤机失败,撤机前患儿需适应较低的气道压力。另外,极早产儿、超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撤机后易出现呼吸暂停,撤机前需适应低通气频率,以激发自主呼吸运动。基于上述原因,《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要求撤机前达到较低的呼吸机参数水平较为合理,但提早拔管后应考虑如何维持理想的气道压力和通气频率。
nIPPV是在nCPAP的基础上给予间歇正压的一种无创呼吸支持模式,通过产生与自主呼吸同步且较高的气道压力激发呼吸运动,正压产生的气体可有效进入下气道,产生较高的平均气道压,促进肺泡充盈。相对于nCPAP或低流量吸氧而言,nIPPV可为患者提供更高的气道正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NICU用于撤机后的呼吸支持[8-10],可提高撤机成功率。但目前普遍采用的做法只是常规标准撤机,nIPPV作为过渡,至于在序贯nIPPV通气的情况下是否可更早拔管,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为(37.45±18.04)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0.36±20.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撤机成功率及无创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通气后气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撤机后,两组呼吸暂停发生率和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机械通气的NRDS早产儿,当呼吸机压力和呼吸频率已降至nIPPV能维持的水平,但未达常规撤机标准时可提前拔管并序贯nIPPV通气,可明显缩短患儿有创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高,不延长无创通气时间,不增加呼吸暂停、BPD等并发症。至于撤机参数是否可进一步优化,仍需临床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另外由于本研究病例数有限,暂未发现优化方案在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等并发症有明显优势,还需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观察总结。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可适当提前撤机并予nIPPV序贯通气过渡,不增加医疗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