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颖 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181)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不同胃管置入长度对肠梗阻胃肠减压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某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对比。患者入院后均留置胃管开展胃肠减压治疗,给予不同的长度确定方式,对照组患者胃管置入长度为45~55cm,研究组患者胃管置入长度为60~70cm。同时给予患者抗炎、补液以及低压灌肠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引流量以及术后腹胀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和引流量分别为(4.23±1.41)d和(504.36±80.79)m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6±1.54)d和(261.63±84.08)mL(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无腹胀和轻度腹胀患者数量分别为4例(9.30%)和15例(34.8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例(25.58%)和23例(53.49%),P<0.05。结论:应用留置胃管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治疗时,在常规胃管置入长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长度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肠梗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患者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胃肠减压措施来促使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排出,进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治疗效果[1]。通常采用置入胃管的方式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肠减压,但是目前有研究显示不同胃管置入长度具有不同的胃肠减压效果[2]。基于教科书测量方法,胃管长度的测量为从耳垂至鼻尖至剑突,其长度通常在45~55cm区间范围内[3]。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区间范围内的留置胃管长度对于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胃液引流量较少[4]。为了确定更为合理的胃管置入长度,提升胃管置入在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中的治疗效果,本文以某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胃管置入长度对肠梗阻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某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确诊,并且意识清醒,可以进行正常交流,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选择自愿参加。在研究对象选取时排除肠套叠扭转或绞窄型肠梗阻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31~72岁,平均(48.25±5.74)岁,重度腹胀患者30例,中度腹胀患者1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29~71岁,平均(48.12±5.96)岁,重度腹胀患者31例,中度腹胀患者12例。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对比。
患者入院后对所有患者均留置胃管,开展胃肠减压治疗,在该过程中配合抗炎、补液以及低压灌肠等常规治疗措施,并对患者进行禁食。应用一次性硅胶胃管和一次性负压引流器。硅胶胃管顶部有1个小孔,侧面有2个小孔,顶孔与侧孔之间的距离为8~10cm。在进行胃管插管时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保障插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测量方法(耳垂-鼻尖-剑突体表长度)确定胃管置入长度,通常胃管置入长度为45~55cm,然后将其与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进行连接。研究组患者胃管按照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长度确定胃管置入长度,通常胃管置入长度为60~70cm,然后将其与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进行连接。在确定胃管置入长度时,对于胃切除患者可以适当减小插管长度,通常减少5cm。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管插管时,为了避免对患者消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尽量缩短操作时间[5]。在胃管置入结束后,应该采用1.0cm×1.0cm胶布进行有效固定,避免插管松动或者滑脱。同时禁止患者随意到处活动,并密切观察引流量情况以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插管过程中操作人员除了要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外,还应该动作轻柔,避免给患者带来严重不适,如果在插管过程中发现有阻碍应该停止插管,分析阻碍产生的原因,待阻碍消除之后再继续进行插管,不能强行插入[6]。同时在插管过程中还应该预防出血等并发症。患者胃管置入后,胃肠压力明显缓解,患者腹痛以及腹胀症状消失,日排液量小于300mL,肛门开始排气,便可以拔出胃管。
观察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引流量以及术后腹胀程度。留置胃管24h后基于患者的腹部形状以及症状等对腹胀程度进行综合评定。重度腹胀为患者腹部呈现明显膨隆,压痛明显,腹式呼吸微弱或者消失;中度腹胀为患者腹部存在轻微膨隆,压痛较轻,腹式呼吸较为微弱;轻度腹胀为患者腹部平坦,压痛轻微,有腹式呼吸;无腹胀为患者腹部平坦,无压痛,有腹式呼吸。
研究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为(4.23±1.41)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6±1.54)d(P<0.05);研究组患者的引流量为(504.36±80.79)mL,显著大于对照组的(261.63±84.08)mL(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胃管留置时间和引流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术后无腹胀和轻度腹胀患者数量分别为4例(9.30%)和15例(34.8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例(25.58%)和23例(53.49%),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比较
肠梗阻泛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基于病因的不同可以将肠梗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种类型;基于肠壁血循环可以将其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两种类型。肠梗阻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呕吐、体温升高以及休克等。肠梗阻病情进展较快,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发生恶化[7]。胃肠减压便是临床治疗肠梗阻最为常用也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胃肠减压治疗的主要流程为将胃管经患者鼻腔置入胃中,然后将胃管与负压引流器相连接,通过负压引流器将患者肠道内的气体以及液体排出体外,缓解胃肠道压力,进而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8]。应用胃管置入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肠减压,关键在于合理控制胃管置入长度。基于传统胃管置入长度测量方式,从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通常来说确定胃管置入长度基本上在45~55cm区间范围内[9]。但是正常人体食管长度、咽部长度和鼻部长度总和大约在50~60cm。因此基于传统测量方式所确定的胃管置入长度不太合理,部分患者胃管置入后,胃管顶端主要在贲门下方约5cm位置处,进而胃管侧孔并没有全部进入到患者胃内,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患者肠道内气体及液体排出效果,不仅不利于胃液的引流,延缓患者的治疗时间,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基于此,部分学者提出应该适当增加胃管置入长度,建议基于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长度确定胃管置入长度,这样胃管置入长度通常为60~70cm,相比传统方法增加了约15cm,进而有助于胃管能够深入胃内部,起到更好的胃液引流效果[10]。需要注意的是,胃管置入长度并不是越长越好,如果胃管置入长度过长将会导致胃管在患者胃内发生打折,从而会对引流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治疗过程中不能盲目增加胃管长度,需要基于患者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长度进行确定,同时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胃切除等情况,保障胃管置入长度的合理性,起到最佳的胃肠减压效果。
本文选取某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两种胃管置入长度确定方式对肠梗阻患者的胃肠减压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可见适当增加胃管留置长度有助于延长患者胃管留置时间,增加引流量。同时两组患者的术后腹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术后腹胀程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适当增加胃管留置长度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腹胀程度。因此,基于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长度确定胃管置入长度更为合理,在实际治疗中可以更好改善肠梗阻中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治疗过程中基于患者耳垂-鼻尖+发际-剑突体表长度测量方法适当增加胃管长度,可以更好改善患者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