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红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国家卫健委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134)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58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有患者29例,其治疗方法分别为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后发现,甲组患者显著优于乙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甲组与乙组患者NYHA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甲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乙组患者,P<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NYHA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心脏超声指标后发现甲组患者存在显著优势,P<0.05。结论:在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应用有助于患者NYHA分级情况与相关心脏超声指标的改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与质量,对患者的更好治疗与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缺血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其晚期阶段,导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冠状动脉硬化堵塞与供血不足所导致的长时间心肌缺血或者是缺氧,患者的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而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属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着相对较高的临床发病率,目前,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并未明确,一般认为心肌缺血为主要的诱发原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影响[1]。近年来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发病概率有上升的趋势,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以冠状动脉支架与药物治疗为常用治疗方法[2],因为,患者病程漫长,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的情况,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因此就应该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效果[3]。本研究分析了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本研究的58对象随机选取于自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有患者29例。甲组男女比例为16:13,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58.32±2.16)岁,病程1~6年,病程平均(3.15±0.26)年;乙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5:14,患者年龄44~77岁,平均(58.14±2.22)岁,病程1~7年,病程平均(3.23±0.32)年,统计学分析甲组与乙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后发现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且存在心力衰竭的症状;(2)经过三维成像或者是经冠脉造影检查实现了病情的确诊;(3)患者与家属均了解本研究的相关内容,并签署了医院自制的“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2)合并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3)存在其他类型心脏疾病的患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5)处于妊娠或者是哺乳期的患者;(6)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不佳的患者。
1.2.1 甲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冠状动脉支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通过心电图与彩超实现患者病变位置的明确,根据患者冠状动脉开口形态与病变特点合理的选择引导管、导丝与支架,运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形成术实现病变部位的扩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扩张1~2次,达到扩张效果后根据病情保留导丝并指引导管撤出,手术过程中可以选择性休息5~10mim,之后经过桡动脉或者是股动脉导入支架,并快速置入扩张动脉狭窄处。术后当天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静脉注射利尿剂,术后3d可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和异山梨酯,连续用药3d后运用抵抗力口服治疗,连续用药时间为3个月。
1.2.2 乙组患者运用常规药物实施治疗,治疗的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洋地黄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本次实验研究两组患者的观察与评价指标包括治疗效果、NYHA分级情况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LVST)与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心脏超声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结束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心功能降低Ⅰ-Ⅱ级,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认定为显效;治疗结束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心功能改善了1个级别,活动轻微受限,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恢复为有效;治疗结束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且不具备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为无效,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乘以100.0%。
NYHA分级标准:日常活动并没有受到限制,且一般的体力劳动后并不会出现心悸、气喘、疲劳或者是心绞痛为Ⅰ级;体力活动受到了轻微限制,休息状态无自觉症状,而一般体力劳动后会出现心悸、气喘、疲劳或者是心绞痛为Ⅱ级;体力活动受到了明显限制,休息状态下无症状,在活动量小于一般体力活动下也会出现心悸、气喘、疲劳或者是心绞痛为Ⅲ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心衰症状且会在体力活动后明显加重为Ⅳ级。
借助SPSS19.0实现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治疗效果与NYHA分级情况的表示与检验方法分别为百分数(%)、卡方(χ2),相关心脏超声指标的表示与检验方法为均数标准差±s和独立样本t,以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1 甲组有患者29例,其治疗有效率为96.6%(28/29),其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16例,有效的有12例,仅仅有1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无效;乙组有患者29例,其治疗有效率为75.9%(22/29),其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12例,有效的有10例,剩余7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无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后发现,甲组患者显著优于乙组患者,P<0.05。
2.2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NYHA分级情况后发现,治疗后甲组与乙组患者NYHA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甲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乙组患者,P<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NYHA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分级情况比较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PWT、LVEF以及LVST和LVMI等相关心脏超声指标后发现甲组患者存在显著优势,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候相关心脏超声指标比较
缺血性心肌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而一种不良疾病,其是导致心力衰竭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相关数据表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5年内病死率高达50%~80%[4,5]。目前这一疾病的发病概率有所提升,不仅仅导致患者出现胸闷、心率加快以及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严重的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患者及时、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冠状动脉支架属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介入治疗方式,通过血管穿刺的方式将导管置入了病变的血管,疏通和扩张了梗塞、狭窄的血管,可以达到拓宽患者狭窄血管,形成侧支循环以改善血运的目的,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以及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张开忠[6]的相关实验研究将6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分成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药物常规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药物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NYHA分级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加大,且观察组患者LVMI、LVPWT、LVEDD明显较低,而LVEF与治疗有效率均明显较高,而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患者显著优于乙组患者,P<0.05。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NYHA分级情况后发现,治疗后甲组与乙组患者NYHA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甲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乙组患者,P<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NYHA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心脏超声指标后发现甲组患者存在显著优势,P<0.05,两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由此可见,冠状动脉支架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在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应用有助于患者NYHA分级情况与LVEDD、LVPWT、LVEF以及LVST和LVMI等相关心脏超声指标的改善,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与质量,对患者的更好治疗与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