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世杰、邹爱舒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从《诗经》、汉乐府歌诗到唐诗、宋词,再到金元散曲、明代琴歌等,是以“以诗传乐”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的。诗歌一体的声乐(歌唱)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早期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往往歌词凝练、格调高雅、艺术性强,受到许多声乐教师和歌唱家的喜爱。但是,想要把古典诗词歌曲的风格、意境、韵味表达准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去了解作品背景、研究歌词之外,还应对乐曲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等音乐本体特点进行分析,“多管齐下”,才能把握好作品的风格、韵味。本文以当代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关山月》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版本信息、歌词特点、曲式结构、演唱分析四个方面探究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关山月》源于汉武帝时期的鼓角横吹曲辞,是驻守边疆的战士唱奏的一种乐曲,以歌辞里或现或隐的含有“关、山、月”而得名。后来,文人多以此题描写士兵久戍不归与家人互诉离情的情景,正如《乐府古题要解》所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历史上,徐陵、陈叔宝、卢照邻、沈佺期、张籍等多位诗人用“关山月”来创作诗歌,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作品。
关于以李白的《关山月》为词度曲的歌曲曲谱,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出自《魏氏乐谱》,目前有漆明镜译谱(见谱例1①)、刘崇德译谱(见谱例2②)和王迪译谱的版本。因为古代记谱法通常只标记弦的次序、弦上的位置及左右手指法或管的指法,再加上因古代乐器制作方式与现今不同而产生的音分差,以及理论学者们对宫调系统理解的不同;所以,尽管是根据同一个版本的古谱译谱,还是会因译谱者对曲谱的理解不同而出现多个不同的版本。
谱例1,选自《魏氏乐谱》,漆明镜译谱
谱例2,选自《魏氏乐谱》,刘崇德译谱
另一版本最早见于《琴学管见》,后由近代古琴家王燕卿的弟子徐卓、绍森编入《梅庵琴谱》中。该曲本无词,后来古琴名家夏一峰和南京的古琴家们尝试将李白的同名诗与该琴曲组合,因歌词句读与旋律不和,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之后,杨荫浏、侯作吾先生在仔细研究该琴曲和诗作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调整,使得句读、节奏、声韵等方面都非常贴合,该琴歌由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见谱例3③)。
谱例3,选自《梅庵琴谱》,夏一峰传谱
本文选择以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杨霖希在杨荫浏先生整理版本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配的《关山月》为研究对象(见谱例4④)。需要说明的是,这版《关山月》的谱面标注为选自《碎金词谱》,但是经笔者多方查证,发现《碎金词谱》中并未收录此曲。笔者认为,从此编配版本的整体旋律来看,应是依据《梅庵琴谱》译谱的版本,疑为出处标注有误,有待继续考证。
谱例4,杨霖希编配版本
《关山月》是一首五言诗,十二句,与琴曲的六个乐句、十二个乐节恰好吻合。通过吟诵,可以感受到该乐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声调很贴合,因此,杨荫浏先生也曾猜测是否早期就存在两者结合的版本。
原诗作者李白素有“诗仙”之美誉,其诗词往往想象力丰富、敢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因奇特瑰丽、气象雄浑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作同样有着这样的特点。开头两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幅辽阔的边塞图景尽显眼前,同时也让人想到戍守在天山之西的征人回首东望的景象。“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广阔。虽然只是描写自然景象,但已经让人感受到了征人怀乡的无限思绪。在久戍边关无法还乡的战士心中,这浩浩长风俨然带来了家乡的气息,传来亲人的呼唤,类似“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四句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转到战争,提到“白登山之围”,以及唐朝和吐蕃连年征战的青海湾。这种无休止的征战,使得参加战争的兵士很少有人能活着回到故乡。接下来,描写对象再次发生改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士兵看着眼前广阔而渺远的景色,不禁悲苦满面,遥想此时身在家乡的妻子,也在不停叹息吧!一般来说,思乡、盼归的诗多会流于悲苦,境界有所局限,会用万里边塞的广阔空间来抒发这种情感,或许只有“诗仙”李白才敢如此起笔。
杨荫浏先生整理的此版本《关山月》⑤共29小节,属于五声E宫调。该乐曲包括五个乐句和一个尾声。前四个乐句(1——19小节),即诗作的前八句,为一段式结构。前两个乐句速度相当于较慢的行板,从第三乐句开始加快至小行板的速度。第五乐句是一个换头重复,尾音落于E宫,是对宫调式的巩固。第六乐句为尾声部分,是对第一乐句的部分再现,具有首尾呼应的效果。
杨霖希编配的《关山月》在此基础上扩充至75小节。首先,增加了引子部分,以主段的第一乐句作为引子;其次,将第八至十二乐句调整为补充部分;最后,以第一乐句的部分重复作为尾声部分。除此之外,乐曲的编配虽然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但在和声的运用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整首作品在音乐风格、意境的表现等方面把握准确,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具有较浓郁的中国古曲风格,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近年来,该作品备受声乐教师的青睐,常被作为男声教学曲目。
杨霖希版《关山月》的体裁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中钢琴与演唱具有同等地位,和声织体成为推动乐曲发展的重要动力。该曲仍是一段式结构,第1——20小节为引子部分,节奏比较自由,吟唱部分是对主体段落的第一乐句的重复,但织体部分区别较大,结尾落于宫音。引子部分已经充分营造出了边关夜晚清冷、落寞的画面。第21——40小节为一段式结构,由a、b、c、d四个乐句组成,前三个乐句旋律结尾落于徵音,最后一个乐句落于宫音;第41——49小节为过渡部分;第50——62小节为补充部分,是d、a两个乐句的部分再现,结尾音均落于宫音,是对宫调调性的巩固;第63——75小节是尾声,是对乐句a的不完全反复再现,与引子部分前后呼应。具体曲式结构如下:
段落 引子 一段式 过渡 补充 尾声小节数 1——20 21——40 41——49 50——62 63——75 a b c d——d'a'乐句 ——4 4 6 6 8 7 6调式 宫 徵 徵 徵 宫 徵 宫 宫 宫
这首作品尽管用西方作曲技法进行编配,但是在调性与和声色彩的运用等方面仍保留了鲜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引子部分的和声类似宫角犯调,营造出古典诗词古风古韵的感觉。在乐句的进行中,有诸多自由把握的部分,便于演唱者塑造意境,对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艺术处理。这些自由处理的部分正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一大特点,演唱者是否敢于“留白”?如果“留白”能做到位,这首歌的神韵也就抓住了。
《关山月》描写的是在戈壁大漠戍守边关的战士,加之李白大气、豪迈的诗风,尤其适合男声演唱,男高音和男中低音均可。
整首诗作压言前辙,如“山”“关”“间”“还”等。从嗓音发声和字音协调的角度来讲,言前辙是中国声乐作品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唱言前辙时需要口腔配合往鼻咽腔归韵。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是把它归韵到了介于言前辙与江阳辙之间,要么就是归韵到介于花发辙与言前辙之间,要做到归韵准确、适度并不容易;因此,演唱这首作品首先要注意归韵的准确。其次,演唱时要为每个音都留有余地,唱得举重若轻,音色既不能太亮,也不能太满。因为太亮、太满都会使音乐表现过于直白,破坏歌曲深沉、苍凉的意境。最后,声音可以唱得“直”一些,避免过多的“vibrato”,“唱”的成分不能太多,多用吟诵的感觉。润腔可以参考古琴、笛箫、埙的呈现效果,重在意境的营造和韵味的表达等。因为与教学、比赛中常见的外国声乐作品、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及创作歌曲有诸多方面不同的审美追求,所以,演唱古诗词歌曲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演唱古典诗词歌曲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个“韵”字儿上。比如,这首歌的前奏部分,不可只当作普通的钢琴演奏部分来对待,钢琴演奏者和演唱者都要在意象中把这部分当作古琴来弹、来听,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唱出第一句的味道。首句的调子定对了,后面才能做正确的发挥和拓展。第一句“明月出天山”,谱子上标注的是“自由、随意的吟唱”,节奏比较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据意境表达的需要自由发挥,但“随意”不等于“随便”,是有艺术构思的自由与随意。音色要柔和、温润,音乐表达也不要给得太满,吟诵的感觉应多于唱。每个字的润腔要注意分寸的拿捏,可以通过对古琴演奏技法的模仿,将字的韵味表达出来。第二句“苍茫云海间”,演唱的思绪已经到了云海之上,从高处俯瞰才能看到长风几万里。这里“苍茫”一词很关键,要唱得紧凑,“茫”字可以做自由延长,适当“留白”。通过这一句的吟唱,营造一种想象的空间,展现出边关大漠空旷、辽阔的画面。
第一乐段的第一个大乐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开始上板演唱,整个乐句的表达要像逐渐展开一幅苍凉、辽阔的夜晚边关的画卷。“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特别要注意这个“风”字是在小字二组的g上。这个音高是有些男高音的换声点,又是比较宽的中东辙,容易出现声音不集中、位置低的问题。因此,这个字是一个技术难点,对于气息的运用和字、声的配合有更高的要求。演唱的时候既要注意咬字的集中和归韵的准确,还要注意力度的拿捏,唱得太轻会感觉不到位,唱重了又会过犹不及,注意“度”的把握。“风”之后,紧接着的“几”字是一七辙。从歌唱发声的角度看,对于很多窄母音不好的学生而言,同样的音高在“i”母音上,难度系数就会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气息和声音协调不好,嗓子上出现多余的力量,从而破坏了歌曲的整体意境。既要保持歌唱腔体的稳定性,又要把字要清楚,过渡部分还要连贯而富有美感,这对于很多演唱者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吹度玉门关”的“吹”字要特别注意,不能过于强调撮唇,否则容易把下巴的力量带上去,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要在保持吸气的状态下,腰眼微张,用舌尖轻弹门牙后的硬腭即可发出轻松、清晰的“吹”字。“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体现了视角和画面的转换,这里隐含着中国诗词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景到情。表现在这首诗中,即是先描述边关的景象,再到边关战士的状态和心境。
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再加上四句补充。在“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中的“边色”,有的版本中是用“边邑”。笔者认为,“色”与“邑”可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印刷或誊抄的错误产生不同的版本。因为,这两个字首先在字形上比较相似,而“边色”与“边邑”在词义上又都能讲得通,前者可以理解为边关的景色,后者可以解释为边关的城池;所以,难以获得准确的考证,这应该是一直存在两个版本的原因。“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两句最关键是要充分“留白”,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中国音乐、绘画等艺术审美的共性特点之一。尾声部分是第一乐句的多次反复,从旋律、歌词上与引子部分形成呼应,从意境的表达上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声音的表现由中强到中弱,再到弱、很弱,要有渐行渐远的感觉。
此外,《关山月》有多个演唱版本,笔者认为梁彬的演唱版本对音色、意境、韵味的把握比较到位,可以作为演唱的参考。
注 释
①选自漆明镜《〈魏氏乐谱〉解析·凌云阁六卷本全译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页。
②选自刘崇德译谱《魏氏乐谱今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页。
③李西安、赵冬梅《中国传统曲式学》,现代出版社2020年版,第52页。
④选自于丽红、杨霖希编著《中国声乐曲选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
⑤译见杨荫浏、侯作吾整理《古琴曲汇编》(第一集),载《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丛刊》,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