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6-09 06:47陈建彬
歌唱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声带可视化声乐

陈建彬

就声乐教学来讲,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二维课堂教学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模式。这是因材施教的需要,有其科学性,我们应该继承。然而,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声乐教学是否可以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值得深思。

本文所述的“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就是在继承传统二维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将视频、音频、动画、模型、图文等多维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递给学生多感官的信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视、听、唱、演等多维的声乐教学实践,使声乐教学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关键问题

声乐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生进行艺术歌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其中,“教什么”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怎么教”就是要解决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问题。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是着重处理好“声乐”和“教学”两个关键问题。

(一)声乐的问题

声乐的问题包括“声”,即科学发声;“乐”,即艺术表达。“科学性”和“艺术性”是声乐的关键问题。

1. 声的问题

声的问题——科学发声,即声乐的科学性问题。声乐的发声原理是由气息作用于声带使其振动发声。然而,声乐发声的“乐器”长在歌者自己身上,需要歌者自己去“制造”、去“调节”、去“使用”。正是声乐演唱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声”的问题上都容易犯主观、片面的错误。为了解决“声”中存在的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声乐教学中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

2. 乐的问题

乐的问题——艺术表达,即声乐的艺术性问题。所谓艺术性,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个完美程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需要在不断视、听、唱、演等综合训练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并提高。

什么样的声乐演唱才具有艺术性?那就是声情并茂。我们追求的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技术和声乐艺术处理的完美统一;是动听的声音和动人的情感基础上的“声”“情”融合;是动听的“声”与动人的“情”相结合得到升华,创造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是声乐演唱的最高典范、最高境界、最高标准,从而达到传神动情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包括教的问题、学的问题、教与学的问题。

1. 教的问题

教师的“教”,千变万化。由于每位声乐教师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师承关系,因此他们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声乐审美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落实到每堂声乐课的教学,每位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技术艺术的处理等也有很多不同。可以说,一位教师一种教法。

2. 学的问题

学生的“学”,千差万别。由于声乐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音乐素养、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学习声乐时也会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位学生,在学习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也都不尽相同。

3. 教与学的问题

正是由于“教”的千变万化、“学”的千差万别,因此声乐的“教”与“学”之间的问题就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师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理解能力、性格个性、审美倾向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声乐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时常会出现学生听不懂、悟不透、做不到等“瞎子摸象”的问题,教师也会出现说不清、道不明、理不顺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

二、改革与实践

围绕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着手解决其中的难点,在继承传统声乐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视听多维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应着重就相关问题进行可视化、视听化的探索。

(一)可视化的改革

声乐教学可视化改革主要是将图片、视频、模型、3D动画等可视化的手段应用于教学,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内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解决声乐教学过于抽象的问题。

1. 歌唱原理的可视化

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弄懂歌唱原理。然而,歌唱的“乐器”隐藏在人体内,容易导致歌者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用相应的图片、模型或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及发声器官的构成(见图1)。教师通过图片为学生讲解歌唱发声,学生就能更清楚地理解气“吹”声带,理解声带振动发声的原理,也可以清晰地知道歌唱发声的动力器官、语言器官、共鸣调节器官等。歌唱的发声器官是长在喉咙里的声带,动力器官包括横膈膜、肺、气管、支气管等;歌唱的语言(咬字吐字)器官包括唇、齿、舌、喉、咽等;歌唱的共鸣调节器官主要是鼻腔、口腔、咽腔、腭(硬腭和软腭)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知道声乐演唱的四要素,即呼吸、发声、语言和共鸣。

图1

2. 歌唱呼吸的可视化

通过图片、模型、3D动画(见图2)或视频等可视化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与歌唱呼吸相关的人体内部器官及其运动过程。吸气时,空气由口、鼻通过气管、支气管吸到肺部(左叶、右叶),肺部扩张、横膈膜(它把胸腔和腹腔分隔开来)下降,同时把肺的底部往下推。呼气时,腰腹部的肌肉相互作用帮助横膈膜从肺的底部往上推,肺的上部分也通过肋骨及胸部肌肉的相互作用,这样胸腹上下作用把气从肺部吹出。吹出的气吹动喉部的声带(喉咙打开,帮助声带主动拉紧)振动,发出声音。

图2

3. 歌唱发声的可视化

通过图片、3D动画等可视化教学手段,展示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的原理(见图3),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歌唱发声的过程和原理。发声时,气息与声带的对抗,以及两者的调整与音高、音强的关系等。音的高低跟声带的振动频率、振动面积有关。声带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声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的强弱跟声带的振幅有关。气息与声带的对抗越强,声带振幅就越大,音就越强;反之,气息与声带的对抗张力越小,声带振幅就越小,音就越弱。在声乐教学时,我们要充分了解这些声学原理,并运用其进行调整。

图3

4. 歌唱共鸣的可视化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拓展共鸣腔体,我们常常会提到“打开”这个动作。那么,到底“打开什么”“怎么打开”?为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个打开口腔、喉腔、咽腔的3D动画。如下面动画截图(见图4)所示,“打开”是指软腭上抬、喉头打开下放、咽部(包括喉咽、口咽、鼻咽)后吸。通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教师说的“打开”是指这三部分同时“打开”。

图4

5. 歌唱语言的可视化

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咬字吐字时唇、齿、舌、喉、咽的运动方式。如果有的学生前、后鼻音分不清楚,也可以借助于动画等方式为学生解释。如下图5所示,前鼻音在归韵时,舌尖要顶住上牙龈挡气;后鼻音在归韵时,则是舌尖放平,用舌头后部抬起顶住软腭挡气。

图5

(二)视听化的改革

视听化的改革主要是借助于演唱资料、现场演唱等途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声乐演唱、艺术处理、舞台表演等教学内容,解决声乐教学过于“主观”的问题。

1. 资料视听化教学

资料视听化教学可以将学生本人或他人的演唱视频、音频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水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这样的声乐教学更为客观、真实,视听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学生本人的演唱资料进行视听化教学

把学生上课、演出、比赛、音乐会的现场演唱用专业设备录制下来,通过让学生回看自己的演唱资料,分析、指导其演唱中技术与艺术处理的正误得失。一方面,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演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什么样的演唱是正确的、错误的;另一方面,学生反复回看、回听这些资料,有助于巩固教学,使其对自己歌唱状态的判断更为客观、准确。

(2)用他人的演唱资料进行视听化教学

视听化的教学还可以用他人的演唱视频、音频资料进行教学。例如,把优秀歌唱家的演唱视频、音频作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习。根据需要,教师可以用同一位歌唱家或不同歌唱家的演唱视频或音频进行教学。

有时,教师还可以把不同歌唱家演唱的同一首声乐作品的视频或音频进行对比研究、视听化教学。例如,我们可以把帕瓦罗蒂(男高音)、卡芭耶(女高音)、赫瓦罗斯托夫斯基(男中音)、芭托莉(女中音)等多位歌唱家他们演唱的《我亲爱的》(Caro mio ben)的视频资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资料视听化教学,学生可以明晰世界一流歌唱家在艺术处理、舞台表演、歌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另外,也可以有选择地用一些唱得不好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作为反面教材进行视听化教学。

2. 现场视听化教学

相对于演唱资料视听化教学而言,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现场演唱的视听化教学。例如,让自己班上的学生多多互相听课,这样,听者可以更加客观地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声乐教学除了教唱之外,还要教听、教演、教审美。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式,学生难以理解。声乐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声乐的审美,包括技术审美和艺术审美。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认同,除了教师讲解之外,还需要师生分析、讨论,逐渐达成审美一致。

视听多维的教学方式使声乐的外在形态更具体、形象、客观、真实,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师也能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更加客观地知道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得法,做到教学相长。

三、方法与途径

声乐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开展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要基于声乐的科学性、艺术性,进行视听结合、唱听结合、中西结合的教学探索,使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科学,便于学生理解,提升师生沟通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声乐艺术人才培养。

1.科学性

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改革要正视科学性。无论教学如何改革创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其理论基石。声乐教学改革的内容、讲授的技巧和理论需要科学,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就声乐艺术来讲,科学性,简单地说,就是要符合物理的声学原理、人体的生理结构、艺术的审美标准,且三者要成体系。

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要有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进行视听多维的改革时要注意可行性,要判断把声乐教学理论内容转换为可视化、可视听内容的条件是否成熟,要循序渐进。

2.艺术性

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改革要遵循艺术性。科学性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艺术性是声乐教学的灵魂。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什么样的歌唱是有感染力的、能打动人的,什么样的演唱是有表现力的、有艺术性的。

在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围绕利于学生学习展开。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自主学习。例如,由学生收集音频、视频、图片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欣赏能力、艺术表达能力。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改革应形式多样、灵活,不能重形式轻内容,不能重技巧轻艺术。

3.视听结合

视听多维声乐教学改革要视听结合。运用视听结合可以帮助解决声乐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如何唱(包括教师的教唱、学生的学唱)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视听结合的方式将歌唱技巧(特别是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四要素)的教学变得更加具体;把作品演唱、艺术处理、舞台表演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科学。利用3D动画、图片、影像、音响资料等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更加丰富,审美更加多元,音乐处理更加合理。

4.唱听结合

视听多维声乐教学改革要唱听结合。相对于“唱”而言,在声乐教学中,大家对“听”的重视程度不够。然而,“听”与“唱”是声乐艺术的一对共生物,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唱”与“听”互为因果,互为前提。既没有单一的“唱”,也没有单一的“听”。“唱”的目的是为了给人“听”,“唱”为“听”提供内容。同时,“唱”得好不好,又要由“听”来衡量和评价。反过来,“听”的声音概念和审美标准需要由“唱”来帮助建立。在欣赏“唱”时,通过已经建立的“听觉审美”来指导“唱”。声乐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做到“唱”“听”结合。①

5.中西结合

视听多维声乐教学改革要中西结合。纵观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它是艺术沿着“传统声乐的现代化”“西洋声乐的本土化”两条主线不断推进的。中西声乐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发展到今天,中西声乐艺术理论已经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中西声乐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西结合,也是实现我国声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效途径。

视听多维的声乐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学手段入手进行可视化、视听化的新探索。教学手段由“传统”到“传统+现代”的转变,即由“传统一对一、口传心授的二维声乐教学”变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进行视听多维声乐教学”的转变。

由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将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模式由原来的“讲授式”变为“讲授+研讨”相结合,在传统讲授式的基础上增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模式。通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视听化研讨,帮助学生厘清抽象的声乐演唱技巧及艺术理论,建立正确科学的声乐观、艺术观、审美观。让教师讲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声乐教学手段的改革,声乐教学手段的改变又推动了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作为新时代的声乐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做到声乐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新时代的声乐教学艺术。

注 释

①陈建彬《声乐教学中的听觉审美》,《艺术研究》2018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声带可视化声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思维可视化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短道速滑研究可视化分析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