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琦,王福兵,胡 斌,洪尚浩
(盱眙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江苏 淮安 211700)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群的骨折类疾病,其发病原因多与患者直接遭受外界暴力有关,临床症状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肿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固定骨折部位的两端并予以其支撑来治愈伤口,术后常应用营养骨骼和促进骨骼愈合的常规药物治疗,但康复时间较长[1]。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进而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速度,并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2]。本研究旨在探讨丹参酮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骨愈合与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盱眙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接受治疗的117例老年四肢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58例)和试验组(5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72.74±6.43)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骨折部位:股骨18例,胫骨17例,肱骨10例,尺骨13例。试验组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72.55±6.27)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骨折部位:股骨21例,胫骨16例,肱骨12例,尺骨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诊断标准:参照《四肢骨折的现代诊断与治疗》[3]中的关于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上述诊断标准符合者;临床资料齐全者;单个部位骨折者等。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者;中重度骨质疏松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于骨折部位作一切口,于髋关节前侧入路,采用手法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采取交锁髓内针固定术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营养骨骼和促进骨骼愈合的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558,规格:2 mL∶10 mg),以60 mg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加入250 mL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疼痛、肿胀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4]进行评价,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肿胀程度根据患者手术切口是否出现肿胀进行评价[5],分值为0~3分,分数越高表示肿胀越明显。②治疗前后骨愈合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AL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采集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按照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处理,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其进行检测。③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包括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备、指标检测方法同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疼痛、肿胀程度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肿胀程度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肿胀程度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肿胀程度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8 6.17±1.52 2.35±0.84*2.20±0.66 1.42±0.57*试验组 59 6.01±1.46 1.39±0.55*2.23±0.54 0.73±0.28*t值 0.581 7.326 0.269 8.332 P值>0.05<0.05>0.05<0.05
2.2 骨愈合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P、PICP、BG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愈合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骨愈合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ALP:碱性磷酸酶;PIC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BGP:骨钙素。
组别 例数 ALP(IU/L) PICP(μg/L) BGP(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8 3.16±0.75 4.91±0.99* 94.08±13.17 131.42±13.25* 2.15±0.52 2.89±0.61*试验组 59 3.09±0.80 5.62±1.15* 93.53±11.06 148.18±11.04* 2.03±0.45 3.32±0.48*t值 0.488 3.576 0.245 7.438 1.335 4.241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炎性因子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IL-6、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1:白介素-1;IL-6:白介素-6;CRP:C-反应蛋白。
组别 例数 IL-1(ng/mL) IL-6(μg/m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8 20.06±4.88 14.01±3.59* 65.23±13.80 49.98±6.92* 42.61±14.20 14.47±6.12*试验组 59 19.64±4.19 11.12±3.17* 68.44±11.17 45.16±7.83* 44.83±14.01 11.59±5.95*t值 0.500 4.618 1.384 3.526 0.851 2.581 P值>0.05<0.05>0.05<0.05>0.05<0.05
四肢骨折的发病机制为患者四肢骨质或关节受外部剧烈碰撞,骨质破裂损伤。临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并于术后予以常规营养药物治疗,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关节僵硬程度,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患者术后生活带来较多不便。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而丹参酮注射液中含有的丹参酮ⅡA可有效抑制机体血小板聚集、抵抗血栓形成,其具有改善机体血液微循环的作用,可加快骨折部位痊愈的速度。血清ALP是影响骨折愈合、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其可反映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水平升高可促进病情恢复;血清PICP可反映骨细胞活性、I型胶原合成速率及骨形成,有利于患者康复;BGP是成骨细胞合成后分泌的蛋白质,其可有效调节骨钙代谢、预防骨质疏松,改善预后。黄刚[6]研究发现,丹参酮治疗老年四肢骨折,能够通过升高患者骨愈合指标,从而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促进愈合。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ALP、PICP、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丹参酮可有效减轻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加快骨愈合速度。炎性因子IL-1、IL-6可促进黏附因子的局部释放,进而降低内皮细胞的生物活性利用度,加速血管闭塞与血管炎症的发展,加重病情;CRP是一种急性相蛋白,其水平升高可加重患者炎症反应,促进病情发展[7]。丹参酮ⅡA可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抑制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组织损伤,发挥良好的抗炎作用,进而抑制急性和亚急性炎症反应[8]。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1、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丹参酮可有效抑制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康复。
综上,丹参酮可有效减轻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加快骨愈合速度,同时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