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琳
摘 要: 目前,高中阶段的家校沟通存在诸多问题,如家校双方期待和要求差异较大过于便捷的沟通方式影响沟通效果、沟通大多采用单向模式等。对此,从微观的班主任角度来审视,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家校双方转变观念,提升意识,形成合力;沟通方式有机结合,优化家校沟通的形式和内容;倡导多向、多维的家校沟通。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家校沟通;优化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1
心理学家霍尔(G.Stanley Hall)概括青春期的特点为“疾风骤雨(storm and stress)”。2 这一描述十分形象准确。一方面,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巨大——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需要面对自我认知、前途发展、人际交往等诸多挑战。高中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包括这一时期产生的和之前积累的问题)。3 另一方面,家长面对与孩子的代际冲突,以及大量的社会及教育信息“轰炸”,难免感到焦虑、无措。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如何将两者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帮助个体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与困扰,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班主任除了担任学科教学之外,还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事务,对学生的了解也最详细全面,因而日常的家校沟通大多落在班主任身上,故本文着重探讨微观层面下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状况、存在问题和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高中班主任家校沟通的现实问题
班主任与家长日常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学校及班级的通知通告、班级的阶段性状况、学生个体的情况(包括班主任自己的观察体会及转达任课教师希望家长了解的情况)、家庭教育宣传指导等,事务繁杂又责任重大。
通过对本校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家校沟通多由班主任主动发起;沟通方式上大部分班主任偏好使用微信音频或电话直接沟通,这样更加高效便捷;最经常联系的对象为后进学生,最常沟通的话题是学习情況和行为习惯问题。
基于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的现实情况,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目前高中班主任的家校沟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家校双方期待和要求的差异较大
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只需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这些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想管孩子的,但是他(她)不听,我们也没办法。”“我们不懂教育,全靠老师费心了。”甚至有家长“不敢”拒绝孩子的请求,在孩子面前表现宽容大度,但转身就联系班主任,希望老师能说服孩子放弃。这样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校共育不是把难题推给学校,而是双方合力,其中就包括双方要给予学生一致的期待与要求。
家长和教师看学生的角度不同:班主任主要通过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来看,而家长是通过长期以来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来看。用心的家长对于学生的了解是持续性的,但由于日常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一个或两个孩子,相对会比较主观、感性。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全面了解(特别是成长的过程)可能不及家长,但是有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的横向比较,相对会比较客观、全面。由于评价的角度和情感的差异,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对学生的期待和要求也可能就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成为导致双方沟通中出现问题的首要因素。
2.过于便捷的沟通方式影响沟通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家校日常沟通的渠道,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大多数教师表示日常最常用的形式为微信,但仅靠音频或文字的传递,沟通过程中会丢失非言语信息,然而非言语信息的丢失有时会引起一些误解,造成教师和家长间的不良印象。其次,通讯方式的多样导致各通讯平台的运用交叠、冗余,也难以区分各自的功用,一些信息反复多次在不同的渠道出现,导致接受者烦躁焦虑。再次,通讯的便利拓展了时空的便捷性,想联系的时候就能联系到,但多数家长有自己的工作,与教师联系的时间往往只能放在工作时间之后,这在实际上也占用了教师的个人时间。从访谈的情况来看,这不是偶然、个别的现象,班主任普遍感到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被额外占用,压力很大。
3.沟通大多采用问题导向的单向、单维模式
从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家校联系大多呈现单向、单维的模式。“单向”指家校间的联系大多由班主任发起和主导,对象通常是班中成绩后进或问题学生的家长。“单维”指沟通的话题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近年来,心理状况也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新话题。但需要看到的是,作为班主任,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表现。面对高中生,班主任应该和学生本人沟通,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或寻求资源。此外,班主任需要家长支持和帮助时,才与家长沟通。以问题为导向的沟通存在的弊端还在于,当所关注的情况得到改善时,沟通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1 在这种单向、单维的沟通模式下,家长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心态往往也不会好。甚至有些家长沟通后将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引发更大矛盾,也导致学生对班主任产生反感。
二、班主任家校沟通的优化策略
1.转变观念,提升意识,形成合力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校不是对立面,而是合作体、同盟者。理想状态来说,家长对自己孩子更为熟知和了解,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基础,具有启智、育德和培养兴趣爱好的功能;而学校教育更注重社会义务与责任,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优势。2 前者主要是亲子间“自我教育”,以个别化方式进行;后者为“给予教育”,以集体方式进行,两者各司其职,才最有利于个体的成长。3 在学校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自然释放,而学校教育又可有效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有研究指出,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主导的家校合作方式,比以关注问题为导向的家校合作方式,更能提升家长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并且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 双方若能秉持互相合作、互为同盟的理念,即共同支持、帮助学生,而不是互相问责或推诿,才是平等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达到沟通的效果。
2.沟通方式有机结合,优化家校沟通形式和内容
沟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仅占全部信息的35%,其余65%的信息都由表情姿势、人际空间距离、目光接触、语速语气等非言语方式传递。2 具体到日常家校沟通形式,可分为“非面对面沟通”和“面对面沟通”两种方式。非面对面沟通或多或少会有信息的丢失或误传,但是沟通的便捷程度占优。班主任可根据沟通的情境和需要来选择沟通方式。具体来说,通知类信息(考试、假期安排、升学信息等)用信息群体发布即可,而就学生情况与家长沟通时,则应先通过即时语音沟通,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要面对面沟通。
另外,班主任除了自身先前的经验及与家长个别沟通中获取的信息,也可阶段性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当下的需求与困惑、意见与建议,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话题的参考,使群体性沟通更能贴合家长的需要,更具时效性。此外,班主任可以留心收集家庭教育方面的公众号文章和微课资源,适时推送给家长参考。当然这一方式最好是年级组和学校德育团队一同参与,更有系统性和高效性。
3.倡导多向、多维的家校沟通
有关单向与双向沟通,心理学家李维特(H. J. Leavitt)总结到,单向沟通的速度较双向快;双向沟通更准确,可增强信息传递双方的互信。3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 C. Lindgren)也指出,鼓励所有成员积极沟通并提供反馈的沟通形态最为理想,效果最好。4 显然,双向沟通对于家校沟通是更适合的。因此就需要学校或班主任转变思路和姿态,遇到问题时请家长集思广益,充分挖掘家长自身的资源。比如亲子冲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困扰,班主任可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家长沙龙”,将问题抛出,让家长间互动交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家长了解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可减轻焦虑感;二是教师把指导者的位置“让”出来,由家长介绍好的做法和经验,同伴互助的方式更容易为家长所接受,促使家长从自身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家长参与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加其效能感,赋能自身的家庭教育实践,形成更好的亲子沟通和家校沟通态势。而笔者所提的多向沟通,指家校双方在沟通前,各自做好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即分别了解全面的信息。家庭方面,主要指家长先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学校方面,主要指班主任先做好与各科教师的沟通,目的均是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多维的沟通包含以下几重含义:其一是沟通的内容,不仅限于后进学生的学习或行为问题(当然这是目前家校双方最为关心和突出的方面)。还要群体“报喜”。比如在家长微信群中晒出学生活动情况(留意不要集中在个别学生上,要兼顾尽可能多的学生),让家长更多了解自己孩子多方面的表现,以及班级、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增进家校之间的情感体验和归属感,而不是一看到学校的联系就产生抵触情绪。其二是班主任应尝试采用个性化方式进行沟通,提升沟通的顺畅度,进而提升沟通效果。Tamura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追踪研究,总结了家长与教师互动的4种类型并提出相應建议:对于参与热情高、主动找到学校解决问题的主动型家长,班主任肯定与保护其热情,同时适时降低焦虑;对于参与意愿一般的平淡型家长,班主任详细了解学生及家庭的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方案,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从而获得对方的支持;对于漠不关心甚至逃避责任、抵触教师联络的逃避型家长,班主任应作为主导者,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及家庭,同时积极寻求其他家人的支持;对于态度变化的混乱型家长,班主任应给予其支持,降低焦虑,帮助逐步恢复自信。1
家庭、学校是高中生成长发展的两大主要的教育阵地,学生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家校应当是他们坚强的支持和后盾,而班主任作为这个联合体的沟通纽带,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良好的家校沟通对于学生、教师、家长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积极、充分的家长参与,明显促进了学生的学业表现、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良好的家校沟通也使家长更了解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如何有效支持孩子学习也更有信心。良好的家校沟通亦使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更高,学校的日常管理更高效。但良性的家校沟通也需要各方在观念意识、主动性、方式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识,共同携手探索。